- 年份
- 2024(4533)
- 2023(6311)
- 2022(5553)
- 2021(5174)
- 2020(4580)
- 2019(10143)
- 2018(10349)
- 2017(21161)
- 2016(11740)
- 2015(13571)
- 2014(13879)
- 2013(13870)
- 2012(13079)
- 2011(11786)
- 2010(12382)
- 2009(12174)
- 2008(12408)
- 2007(11380)
- 2006(10495)
- 2005(10194)
- 学科
- 济(46554)
- 经济(46459)
- 管理(40728)
- 业(36584)
- 企(29613)
- 企业(29613)
- 方法(18411)
- 中国(17795)
- 财(17718)
- 制(17713)
- 数学(16081)
- 数学方法(15842)
- 农(14583)
- 银(11716)
- 银行(11707)
- 体(11335)
- 行(11174)
- 业经(11071)
- 贸(10359)
- 贸易(10352)
- 易(10182)
- 务(10135)
- 财务(10105)
- 财务管理(10073)
- 融(9653)
- 金融(9651)
- 体制(9602)
- 企业财务(9434)
- 税(9420)
- 农业(8854)
- 机构
- 大学(177884)
- 学院(176880)
- 济(77585)
- 经济(75814)
- 管理(65218)
- 研究(58613)
- 理学(54075)
- 理学院(53522)
- 管理学(52746)
- 管理学院(52407)
- 中国(48873)
- 财(44031)
- 京(37894)
- 财经(32959)
- 科学(30970)
- 所(29848)
- 经(29461)
- 江(28472)
- 中心(26841)
- 研究所(25609)
- 北京(25027)
- 经济学(24538)
- 财经大学(24112)
- 农(23568)
- 州(22614)
- 经济学院(22076)
- 范(21977)
- 师范(21833)
- 业大(20740)
- 院(20697)
- 基金
- 项目(99886)
- 研究(78521)
- 科学(78429)
- 基金(72131)
- 家(60359)
- 国家(59829)
- 科学基金(50886)
- 社会(50636)
- 社会科(47931)
- 社会科学(47920)
- 省(37928)
- 基金项目(37223)
- 教育(36528)
- 编号(32855)
- 划(31782)
- 资助(30263)
- 自然(29703)
- 成果(29665)
- 自然科(28928)
- 自然科学(28916)
- 自然科学基金(28373)
- 制(25438)
- 部(23735)
- 课题(23374)
- 重点(22213)
- 性(21824)
- 发(21005)
- 教育部(20958)
- 国家社会(20643)
- 创(20466)
共检索到2909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雄 肖林彬
就业歧视问题日益严重促使我国决策层和学界达成如下共识:我国应当尽快制定一部统一的《反就业歧视法》。面对形形色色的就业歧视,现有反就业歧视立法几乎无能为力。不仅反就业歧视的实体法规定残缺不全,而且反就业歧视的程序法规定形同虚设。综观世界反就业歧视立法经验,我国即将制定的《反就业歧视法》应当着重解决如下基本问题:《反就业歧视法》的立法目的应体现多重价值;其适用范围应该包含事业单位劳动者和国家公务员;我国应采取科学合理的就业歧视定义模式;设立统一的反就业歧视的专门机构;设计反就业歧视的司法救济机制;建构就业歧视的法律责任制度。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崔炜 廖斌
就业歧视违反平等原则,侵犯了公民基本的生存权利,扭曲了人力资源配置。形形色色的就业歧视,包括性别歧视、年龄歧视、户籍歧视、身材相貌歧视、经验歧视、学历歧视乙肝歧视、血型歧视等等现象已成蔓延之势,使得原本就已经很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化,不断演变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刘廷华
英国反就业歧视法律将就业歧视分成直接歧视和间接歧视两类,适用不同的证明规则。法律允许雇主提出真实职业资格、公共利益和肯定性行动三种抗辩。一旦证实存在歧视,雇主将被要求消除歧视造成的一切影响。此外,英国设立了平等及人权委员会,使得反就业歧视工作具有坚实的组织保障。鉴于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存在的诸多问题,可以借鉴英国法的相关规定,对就业歧视的概念、分类、判断标准、例外情形、举证责任分配、法律救济以及组织保障等问题作出界定。
关键词:
就业歧视 举证责任 法律救济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龙
为解决严重的就业性别歧视问题,我国当下应该尽快制定《反就业性别歧视法》。该法以保护"女性的平等就业权"作为根本宗旨,并设立"反就业性别歧视委员会"。此外,尽快修改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最终形成以《宪法》为最高依据,以《反就业性别歧视法》为核心,以《劳动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为辅助的合理的法律体系,保障男女的就业平等和男女的全面平等,从而实现社会的均衡发展与和谐之美。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王利迁
目前,在欧盟的统一领导和严格监督下,欧盟各国已经建立起了层次分明、比较完备的反就业歧视体系,反歧视工作得到稳步推进。欧盟已被视为世界范围内反就业歧视的典范,对欧盟经验和教训的研究,可从中找到中国在"反就业歧视"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雄 刘成
就业歧视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就业歧视的本质特征是没有正当理由的差别对待,法律禁止就业歧视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平等就业权并实现社会正义。在市场化就业背景下,反就业歧视决不能仅仅满足于各种原则性规定,而必须遵循市场化就业的基本规律,正确处理用工自主权与平等就业权这对"轴心"权利的相互关系。我国反就业歧视仍处于制度短缺阶段,反就业歧视在立法、执法和司法层面都还面临诸多法律困境,我国反就业歧视的道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靳娟
一、就业歧视及其原因探析关于歧视的定义,现代劳动经济学认为,如果说具有相同生产率的工人仅仅是因为他们所属的人口群体不同而受到不同对待,就可认为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歧视。就业歧视有两种含义:一是非公平对待,即以不同方式对待条件相等或相近的求职者;二是非公平待遇,这里指受聘者在就业时因某些与个人能力无关的因素不能够享有平等的就业机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熊志刚
被歧视的就业者往往是社会弱势群体,他们在受到就业歧视时,其合法权益难于得到保障。根据"有权利就有救济"的基本法理,完善相应的法律救济制度已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
反就业歧视 就业平等权 法律救济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吴珊珊 孟凡强
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民工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有生力量,而对于农民工歧视问题的研究也被学界广泛关注。本文首先结合西方经济学界歧视研究对我国农民工歧视形成原因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接下来对工资歧视、福利歧视、就业机会歧视、前市场歧视等农民工歧视的主要形式进行了总结整理,然后回顾了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农民工歧视问题的应对策略,最后从农民工自身的角度,对其反歧视意愿以及反歧视行为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全面回顾。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可拓展的方向,以期为农民工歧视与反歧视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农民工 歧视 反歧视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于雁洁
农民工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殊产物,这个特殊群体在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们在为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却并没有享受到相应的公平待遇,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严重。本文从实际出发,分析了农民工就业歧视的表现,探求其根源,同时就如何消除歧视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农民工 就业歧视 解决对策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冯同庆
解决就业歧视问题,需要国家的公平规制,也需要企业的理性用工,更需要培育就业者权利,在三方的互动中才能使问题得到缓解。在工业化国家,三方的互动有不同的形式,大都取得了成效。在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赵德勇
司法救济是反对就业歧视、保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的最后屏障。司法救济程序大致可以分为案件受理、案件审理、案件裁判并执行等环节。针对案件受理,应从解释论角度对《就业促进法》第六十二条中的"劳动者"做扩张性解释,以扩大司法救济的保护范围;从立法论角度,应建立专门机构以推动公益诉讼。针对案件审理,未来立法应明确就业歧视的内涵,以便于法院审慎判断;举证分配方面则应适度加重被告举证责任。针对案件裁判,应建立较为全面的法律责任体系,尤其是完善侵权损害赔偿制度和建立缔约过失制度。
关键词:
平等就业权 就业歧视 司法救济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张霞 刘勇
反向就业歧视是和普通就业歧视相对应的,其表现形式为对特定劳动者群体的特别保护、照顾和优惠措施。虽然对于反向就业歧视的公平与有效性,理论与实践中一直存在争议,但反向就业歧视在国际法和各国国内法中都已经有广泛的体现。我国应当从公平的角度认识和建立完备的反向就业歧视制度。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邹世允 盛丹
就业公平作为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是事关社会公平公正的大问题,直接影响着企业和劳动者的切身利益。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何保障就业公平愈显重要。现今对劳动者直接就业歧视的情况因立法的完善鲜有发生,但法律对于就业间接歧视的规定几乎是空白。因此,对就业间接歧视进行界定,分析我国目前就业间接歧视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完善此制度,对于保护劳动者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就业间接歧视 劳动者权益 保障 完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