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841)
2023(17877)
2022(15359)
2021(14385)
2020(12307)
2019(27715)
2018(27695)
2017(53466)
2016(29223)
2015(32934)
2014(32419)
2013(32440)
2012(30047)
2011(26730)
2010(27279)
2009(25643)
2008(25866)
2007(23312)
2006(20816)
2005(19000)
作者
(85462)
(70926)
(70646)
(66893)
(45248)
(33925)
(32055)
(27398)
(26700)
(25684)
(24076)
(24006)
(22720)
(22492)
(21872)
(21578)
(21111)
(21079)
(20368)
(20305)
(17657)
(17388)
(17205)
(16205)
(16064)
(15880)
(15801)
(15774)
(14379)
(14156)
学科
(118071)
经济(117921)
(105750)
管理(99031)
(92981)
企业(92981)
方法(52689)
数学(42229)
数学方法(41655)
(36163)
(36156)
业经(34218)
中国(33137)
(26972)
(24935)
财务(24856)
财务管理(24813)
农业(24455)
技术(24113)
(23615)
企业财务(23492)
(22689)
贸易(22671)
理论(22514)
(22062)
地方(21542)
(21017)
(20814)
银行(20769)
(19843)
机构
学院(421588)
大学(420608)
(169437)
管理(168808)
经济(165628)
理学(144130)
理学院(142579)
管理学(140291)
管理学院(139497)
研究(137490)
中国(108273)
(90903)
科学(84501)
(82177)
(70108)
(69611)
(64501)
财经(64429)
研究所(62872)
中心(62870)
业大(61438)
(58265)
北京(57926)
农业(54441)
(53555)
师范(53077)
(52314)
经济学(49712)
(49612)
财经大学(47463)
基金
项目(272514)
科学(214460)
研究(201162)
基金(197009)
(170821)
国家(169293)
科学基金(146009)
社会(126517)
社会科(119785)
社会科学(119751)
(106982)
基金项目(103755)
自然(94554)
自然科(92409)
自然科学(92385)
教育(91168)
自然科学基金(90786)
(88727)
编号(82470)
资助(81409)
成果(67742)
重点(59976)
(59630)
(59597)
(57753)
课题(56075)
创新(55011)
项目编号(51720)
科研(51513)
国家社会(51390)
期刊
(194954)
经济(194954)
研究(127978)
中国(83690)
管理(67888)
(65658)
(64643)
学报(64147)
科学(59315)
大学(49020)
教育(46584)
学学(45797)
农业(44509)
(41097)
金融(41097)
技术(38067)
业经(33556)
财经(32273)
经济研究(30098)
(27717)
问题(25494)
(25335)
图书(24393)
技术经济(22794)
理论(21196)
科技(20544)
现代(20364)
(20314)
商业(19746)
(19113)
共检索到6427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周国华  张慧  张妍  
相对于消费者服务业而言,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高智力、高集聚、高成长、高辐射、高就业的现代服务产业,它能够有效推动创新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创新链中各构成要素的创新作用及相关环节进行分析发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创新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却十分滞后,这已成为国家创新链中最薄弱的环节。为此,本文认为应从组织创新、体制创新及技术创新三个方面加快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进程。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孙畅  王纯  张晴云  
基于创新价值链理论构建技术创新强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我国2005-2015年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面板数据,对各省市技术创新强度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构建空间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对技术创新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交互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我国技术创新强度不均衡特征明显,且区域差距不断扩大;技术创新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显著的双向互动促进效应,技术创新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技术创新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存在空间挤出效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技术创新的空间交互效应不显著。因此,应充分考虑技术创新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交互效应和空间效应,将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立足于空间体系,增强区域技术创新交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集聚的良性互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吉亚辉  杨倩妮  
本文构建了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2003—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指数对地区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提升的影响。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都对地区创新能力存在正面溢出效应,但是主要通过专业化空间集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创新;相对于制度创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地区科技创新提升力更强;同时,科技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也会对地区的创新能力产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吉亚辉  杨倩妮  
本文构建了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2003—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指数对地区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提升的影响。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都对地区创新能力存在正面溢出效应,但是主要通过专业化空间集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创新;相对于制度创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地区科技创新提升力更强;同时,科技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也会对地区的创新能力产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徐力行  高伟凯  
以往的创新研究多基于制造业的背景,对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的研究更不充分。然而生产性服务业是工业化后期阶段发展最快的产业,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对中国有巨大现实意义。该文介绍了产业创新的元素和创新模块,并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创新特点作出的比较,揭示了两者协同创新的主要障碍。提出以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创新政策作用的关键结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组织创新、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等推动产业协同创新的策略建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孙铁柱  郭帅  
本文以2006-2015年生产性服务业5个行业以及制造业29个行业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对生产性服务业FDI影响制造业效率的路径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从整体生产性服务业来看,生产成本和创新能力的中介效应均显著;其中生产成本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重较小,各细分生产性服务行业的生产成本中介效应占比的程度趋同;创新能力的中介效应占比则相对较高,同时各细分生产性服务行业创新能力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表现出较大差异。基于此,本文提出:加强区域生产性服务业招商引资程度,促进区域制造业生产成本的降低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选择招商引资行业时需要考虑地区制造业产业特色;重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产业融合度的增强。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何骏  
环境和资源的外在约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升级的内在需求,使现代服务业成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由于产业融合的推动,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并在全球迅速崛起。而以创新方式加快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更是我国目前的当务之急。基于此,文章在全球生产性服务业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崛起的动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内需型路径和外需型路径,并构建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服务外包模式、集聚区模式和外资拉动模式,并培育了相应的发展机制。
[期刊]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作者] 高运胜  
我国很多产业集群只是企业的空间集聚,处于集群的初级阶段。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和知识密集特征成为产业集群创新体系中知识的来源和企业间传播的桥梁,能够促进集群内外部的技术挤出效应,提升中间服务职能和集群的植根性,且改变集群组织形式。但政府需要在产业集群创新过程中发挥适当作用,既要纠正"市场失灵",又要防范"政府失灵"。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张凤杰  陈继祥  张立  
对生产性服务业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化的原因,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集群技术创新扩散转让费问题。利用动态博弈理论搭建模型,并针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对称的行动情况下,后行动的一方在先行动一方行动确定的情况下,取得效用最大化,行动结果必利于后一方;两方对称的第一种情况下,两方的均衡增加收入处于中间状态。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沛东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已日益成为影响制造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文章以天津为研究对象,采用序列DEA和面板数据的计量方法实证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天津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这种影响效应显著存在,且对于产业链较长、工艺技术相对复杂的装备制造业促进作用更大。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杰  何骏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应以创新方式加快发展。其路径拓展应是内需型发展路径和外需型发展路径;其创新发展模式应是服务外包模式、集聚区模式和外资拉动模式;与此同时,还要培育与模式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机制,主要包括合作机制、互动机制和需求机制。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何骏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具有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特征与动因,因此近年来全球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迅速崛起。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据此,我国面临着加快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紧迫任务。基于此,本文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起源与特征的基础上,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迅速崛起的动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创新系统和重点模式,为我国加快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明确了发展方向并加大了推动力。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郭海红  
互联网+引入农业生产性服务领域,促进服务的不断创新,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依托互联网+,以农业价值链为基础,分析认为农业生产性服务对象的需求、农业生产性服务的主体追求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农业生产性服务创新的内源动力,而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及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的外源动力。互联网不仅带动农业生产要素和技术的升级以及革新服务模式,而且促生新服务业态、创新服务内容,这是互联网驱动农业生产性服务创新的内在作用机制。本文结合案例提出服务主体创新、共享经济平台化服务、专业化精准服务、跨界融合服务等四种模式是典型的互联网+农业生产性服务创新模式。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杨晓云  赵小红  
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UIBE数据库、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基于“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进口技术复杂度指标,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进口技术复杂度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进口技术复杂度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其作用效果因制造业行业的技术水平和垂直专业化程度而有所差异。机制检验证明生产性服务业进口技术复杂度通过技术溢出、投入服务化、产品升级和市场扩张作用于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胜  李文秀  陈秀英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合理的空间协同分布体系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但目前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的研究还相对匮乏。鉴于此,基于产业空间协同分布视角,利用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与城市面板的匹配数据,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显著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并且这一作用依赖于企业所有制类型、要素密集度、沟通密集度、城市规模等异质性因素。进一步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主要通过作用于企业的交易成本结构、进入与退出决策行为及研发创新激励来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