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06)
- 2023(8072)
- 2022(6820)
- 2021(6415)
- 2020(5556)
- 2019(12146)
- 2018(12158)
- 2017(23608)
- 2016(12637)
- 2015(14172)
- 2014(13854)
- 2013(13667)
- 2012(12982)
- 2011(11938)
- 2010(12207)
- 2009(11597)
- 2008(11564)
- 2007(10633)
- 2006(9605)
- 2005(8738)
- 学科
- 济(52667)
- 经济(52587)
- 管理(40104)
- 业(38415)
- 企(31906)
- 企业(31906)
- 方法(19953)
- 中国(17998)
- 数学(17215)
- 数学方法(17042)
- 技术(16029)
- 制(13690)
- 农(13615)
- 地方(13186)
- 财(12498)
- 技术管理(11943)
- 业经(11535)
- 银(11154)
- 银行(11140)
- 行(10800)
- 学(10204)
- 融(10169)
- 金融(10168)
- 贸(10137)
- 贸易(10126)
- 易(9835)
- 体(8654)
- 农业(8640)
- 地方经济(8319)
- 和(8008)
- 机构
- 大学(186018)
- 学院(184318)
- 济(78869)
- 经济(77264)
- 管理(70957)
- 研究(63315)
- 理学(60562)
- 理学院(59825)
- 管理学(58967)
- 管理学院(58575)
- 中国(49510)
- 京(39454)
- 财(39123)
- 科学(36462)
- 所(31594)
- 财经(30322)
- 中心(28414)
- 研究所(28297)
- 江(28145)
- 经(27317)
- 北京(25629)
- 范(25261)
- 师范(25058)
- 经济学(24732)
- 农(24462)
- 院(23184)
- 业大(23039)
- 州(22841)
- 财经大学(22302)
- 经济学院(22287)
- 基金
- 项目(116975)
- 科学(93593)
- 研究(89166)
- 基金(84195)
- 家(72756)
- 国家(72163)
- 科学基金(61678)
- 社会(58076)
- 社会科(55056)
- 社会科学(55047)
- 省(45980)
- 基金项目(44589)
- 教育(40875)
- 划(38973)
- 自然(37289)
- 自然科(36390)
- 自然科学(36381)
- 编号(35771)
- 自然科学基金(35741)
- 资助(33023)
- 成果(30120)
- 创(30073)
- 创新(27166)
- 重点(26826)
- 发(26637)
- 部(26525)
- 课题(25777)
- 国家社会(23991)
- 制(23588)
- 教育部(22829)
共检索到2849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周密
文章以30个省(市、区)为生产决策单元,运用绩效评价中的数据包络分析对科技资源变量进行实证研究,测度出目前我国形成了京津冀单极结构创新极化区、珠江三角洲双极结构创新极化区、长江三角洲三极结构创新极化区。在此框架下,文章以相同的变量构造Esteban-Ray指数衡量三类创新极化区的极化程度,认为珠三角创新极化区内极核的集聚效应不断增强;长三角的扩散效应开始显现;而京津冀目前仍处于极化的形成初期。
关键词:
创新极化现象 区域分布 极化度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邓向荣 周密 李伟
文章在设计科技综合发展指数的基础上,依据Esteban-Ray指数的原理构造了科技创新极化度指数,对我国科技创新极化演变趋势进行了考察。分析发现,我国科技创新资源向某些极核集聚的过程已经开始;经济极化与科技极化之间并没有形成双向的互动关系。进一步对东中西部科技创新极化度进行比较后发现,三大区域已形成了不同的科技发展战略;科技资源配置的区域间差距大于区域内差距。
关键词:
极化 科技综合发展指数 科技创新极化度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宋丽思 陈向东
本文在构建城市区域创新发展综合指数的基础上,通过极化指数对城市区域的创新极化进行了量化研究,并以1998-2007年的城市数据为基础,考察了我国城市区域创新空间极化的动态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四大城市区域内,创新发展综合指数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极化现象,且尤以成渝地区最为显著,长三角和珠三角次之,京津冀极化度最低。进一步研究极化指数增速的变化发现,变化趋势呈不对称的交替性上升下降运动特征,而且增速逐步趋近于0。
关键词:
城市区域 空间极化 TW指数 主成分分析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成城 李红梅 韦守明
以安徽省16地市连续6年的数据,运用分解后的TW指数进行测算,开创性提出"区域创新极化效应的城市贡献度",并进行空间计量研究。结论认为:安徽省各地市创新能力呈"双核"分布,各城市对区域创新极化贡献度呈"工"字形分布,区域内创新能力高或低的城市并不一定对整体区域的创新极化有重要推动或拉低作用,缓解极化效应以创新能力居中的城市为重点,城市贡献度能更为精确地甄别区域创新极化效应的产生原因;此外,安徽省各城市的创新极化贡献度具有空间负相关特征,空间格局相对稳定,合肥、芜湖、池州组成了安徽省的创新极化中心,皖南创新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成城 李红梅 韦守明
以安徽省16地市连续6年的数据,运用分解后的TW指数进行测算,开创性提出"区域创新极化效应的城市贡献度",并进行空间计量研究。结论认为:安徽省各地市创新能力呈"双核"分布,各城市对区域创新极化贡献度呈"工"字形分布,区域内创新能力高或低的城市并不一定对整体区域的创新极化有重要推动或拉低作用,缓解极化效应以创新能力居中的城市为重点,城市贡献度能更为精确地甄别区域创新极化效应的产生原因;此外,安徽省各城市的创新极化贡献度具有空间负相关特征,空间格局相对稳定,合肥、芜湖、池州组成了安徽省的创新极化中心,皖南创新极化贡献度分布具有交错性,皖北缺少创新增长极,安徽省创新极化贡献度由空间离散向空间集聚演变。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邓向荣 杨彩丽
我国金融业快速发展,但各地区金融发展的要素禀赋存在较大差异。如何从国家战略角度解决金融发展布局问题,需要深入思考。本文利用极化理论进行研究,首先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设计了我国金融发展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运用Esteban-Ray指数的原理构造了金融发展极化指数,依据该指数对我国金融发展极化情况进行考察。分析发现我国金融发展极化现象已经出现,并且极化速度较快,金融极化与经济极化表现出较强的负相关关系。通过对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极化趋势进行比较,发现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极化特点有较大差异,据此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极化 极化效应 极化指数 金融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罗楚亮
文章在住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根据Esteban和Ray等人的认同—疏离框架及Wolfson的两极分化研究思路,讨论了中国居民收入分布的极化现象、两极分化问题和中等收入人群比重(中位数收入0.75~1.25倍人群比重)变动的一些影响因素;并根据DER指数的分解特征,讨论了收入分布中的认同性、疏离性对DER指数及其变动的影响。根据与相关国家的比较发现中国居民收入分布具有比较严重的两极分化。城乡合并样本下的极化主要由于城镇内部基尼系数和城乡收入差距所解释;就业及经济转型对于城镇内部极化现象具有重要的解释作用。
关键词:
极化 两极分化 收入分配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罗楚亮
本文利用CHIP和CFPS住户调查数据,详细讨论了我国居民收入分布和财产分布的总体极化特征,并对收入分布和财产分布的DER指数进行了分解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收入分布的极化指标比较稳定,但财产分布的极化现象在2002—2013年期间有所加剧;财产分布的极化程度比收入分布的极化程度更高;城乡组间贡献仍是收入分布和财产分布极化的主要贡献因素;根据收入构成的分解结果,工资收入和经营收入是收入分布极化的主要来源,财产收入对于总收入极化程度的影响逐渐增强;根据财产分布极化按照分项财产的构成分解,房产净值和金融资产对于全部净财产的极化程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极化 收入分布 财产分布 城乡差距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齐亚伟
区域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及其空间分布均衡性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在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模型,对我国2001~2012年31个省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测度。通过区域创新能力的聚类分析、空间分布图和全局Moran指数,直观地发现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分布呈现不均衡和空间正相关特征,即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明显的阶梯层次分布,东部沿海地区创新水平普遍较高,而中部六省创新能力普遍一般,西部地区创新水平则较为低下,并且这一空间相关程度整体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
关键词:
区域创新能力 因子分析 Moran指数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康继军 侯雪琨
研究了1998—2007年我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数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考虑到区域变量间存在空间相关性,采用普通面板模型与空间面板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我国科技创新水平的分布规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提出落后地区政府应加大本地区对科研资金和人力的投入,改善科技创新水平发展不平衡的状态。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马洪伟 金凤花 徐旭
本文结合重构的Gini、TW、Th e i l和K Z等指数模型,分析了我国1985-2011年省级区域物流的差异和极化演化过程,并从整体和局部角度,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区域零售规模和区域基础设施投入等方面分析了区域物流差异和极化演化的动力因素,分析得出我国区域物流始终未能实现均衡发展的目标,而且近几年的极化程度有上升趋势,应以地区内部均衡发展促动地区间差异缩小等结论,为促进区域物流协调发展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区域物流 差异 极化 演化动力因素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周密
我国实施的增长极战略使区域经济中极化过度而扩散不足的"极化陷阱"日趋明显。这一现象的内在原因在于我国的增长极战略本质上是一种非对称补偿型发展战略。这种战略由于补偿环节和转化环节存在的内在冲突将造成社会福利的降低。未来打破"极化陷阱"的困境,必须依赖于建立对称型区域补偿机制和以规模报酬递增下循环累积效应的形成为导向建立财富转化机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清春 朱永彬 王铮 董彦岭
区域经济差异与极化是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结果发现全国尺度上地市间的差距在拉大,经济极化程度加剧;其次利用Gini系数来计算1994~2004年我国的不均衡程度,用核密度参数法、Wolfson指数来计算极化情况,分析了各省的经济不均衡和极化程度,发现西部省份的经济不均衡程度与极化程度并存,中部省份的不均衡和极化程度相对较弱,东部发达地区存在了两个极端;再次分析了Gini系数和Wolfson指数随时间变化趋势;最后在截面数据上研究了Gini系数和Wolfson指数同人均GDP的关系,发现各省Gini系数同人均GDP呈现近似三次多项式的分布,Wolfson指数同人均GDP无显著关系。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鑫 陈银娥
基于技术创新和区域经济理论,依据众创空间2017—2019年数据,运用三阶段超效率SBM-DEA动态模型,结合ML指数、Dagum系数和Moran’s I指数,考量我国众创空间科技创新效率的时空差异和空间分布。结果发现:众创空间科技创新整体效率较低,区域之间差异较大;科技创新效率的差异来源于组内和组间差异,呈现“东多西少”的分布格局,具有较强的局部集聚性。鉴于此,应进一步依托众创空间的科技创新动能和区位优势,构建区域优势产业,优化区域产业结构,聚集科技创新人才,提升科技创新产业水平。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郝楠
本文分析了劳动力就业极化和技能溢价变动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和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就业极化对技术创新具有双重效应。高技能劳动力就业增长促进技术创新,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增长对技术创新产生抑制作用。技能溢价变动对技术创新具有非线性影响。高技能与中等技能劳动力间溢价上涨对技术创新具有倒"U"型作用路径,中等技能与低技能劳动力间溢价下降对技术创新具有正"U"型作用路径。由高技能相对工资上涨引发的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将会逆转其在拐点后对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并为企业技术创新积累更多的人力资本。基于理论和实证研究,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