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297)
- 2023(16978)
- 2022(14349)
- 2021(13493)
- 2020(11556)
- 2019(26221)
- 2018(25904)
- 2017(49252)
- 2016(26634)
- 2015(29939)
- 2014(29304)
- 2013(29218)
- 2012(26955)
- 2011(24168)
- 2010(24498)
- 2009(23231)
- 2008(23024)
- 2007(20708)
- 2006(18621)
- 2005(16900)
- 学科
- 济(113793)
- 经济(113654)
- 业(101683)
- 管理(85154)
- 企(82799)
- 企业(82799)
- 方法(51576)
- 农(48847)
- 数学(42243)
- 数学方法(41757)
- 业经(34001)
- 财(33482)
- 中国(32598)
- 农业(32064)
- 贸(27018)
- 贸易(27001)
- 易(26416)
- 制(25538)
- 务(22163)
- 财务(22121)
- 财务管理(22080)
- 技术(22034)
- 企业财务(20857)
- 策(19143)
- 地方(19105)
- 银(18971)
- 银行(18931)
- 理论(18591)
- 学(18590)
- 行(18196)
- 机构
- 学院(380473)
- 大学(376250)
- 济(167583)
- 经济(164574)
- 管理(151955)
- 理学(130104)
- 理学院(128874)
- 管理学(126921)
- 管理学院(126216)
- 研究(124701)
- 中国(101149)
- 京(78265)
- 财(77591)
- 农(72590)
- 科学(72275)
- 所(62061)
- 财经(60956)
- 江(59355)
- 中心(59095)
- 业大(57477)
- 农业(56062)
- 研究所(55495)
- 经(55401)
- 经济学(51076)
- 北京(48826)
- 州(46546)
- 经济学院(46177)
- 范(45123)
- 财经大学(44806)
- 师范(44640)
- 基金
- 项目(246816)
- 科学(196167)
- 研究(181783)
- 基金(181484)
- 家(157303)
- 国家(155860)
- 科学基金(135107)
- 社会(118866)
- 社会科(112614)
- 社会科学(112586)
- 省(96777)
- 基金项目(95042)
- 自然(85901)
- 自然科(84009)
- 自然科学(83983)
- 自然科学基金(82548)
- 教育(82203)
- 划(80135)
- 资助(74280)
- 编号(72991)
- 成果(58189)
- 部(55535)
- 重点(54757)
- 创(54737)
- 发(53723)
- 创新(50774)
- 国家社会(49834)
- 课题(49184)
- 业(48925)
- 教育部(47874)
- 期刊
- 济(189802)
- 经济(189802)
- 研究(113687)
- 中国(78021)
- 农(71368)
- 财(61481)
- 管理(60687)
- 学报(55292)
- 科学(53408)
- 农业(48304)
- 大学(43901)
- 学学(41435)
- 融(40904)
- 金融(40904)
- 业经(35614)
- 技术(35428)
- 教育(34373)
- 财经(30479)
- 经济研究(29465)
- 经(26348)
- 业(26122)
- 问题(25991)
- 贸(22537)
- 技术经济(21456)
- 世界(19667)
- 国际(19547)
- 统计(18956)
- 理论(18400)
- 版(18201)
- 商业(18129)
共检索到5881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吴海民
刘易斯拐点是"二元经济"从量变到质变的重大飞跃,预示经济发展进入新的转型阶段。针对当前"我国刘易斯拐点是否已经来临"这一基本"国情命题"的判断,基于"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的边际生产率理论,通过计算、比较和分析1990—2010年我国农业和工业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率数据,证实我国在2005年前后跨越了刘易斯第一拐点,正式进入到劳动力有限供给的新阶段。要完全消除两部门的生产率缺口从而实现"一元经济",静态估计至少需要32年左右,也即我国将在2043年迎来刘易斯第二拐点。当前政策上,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有效应对潜在的通胀风险,正确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战略,加快劳动用工制度的配套改革,尤为重...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于彬琳
本文利用我国2000-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劳动要素份额变化对工业部门生产率的影响。基于劳动要素份额的"U"型变化规律,将2000-2013年的全时段数据分成劳动要素份额下降与上升两部分,分别检验其对工业部门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劳动要素份额下降阻碍了工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以及技术进步与效率改善;劳动要素份额上升促进了工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与技术进步,但对工业部门效率的影响呈现先阻碍后促进的异质性。前期劳动要素份额的下降降低了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在提高资本要素份额的同时减少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压力与动力,同时大大降低了对低层次产业与低生产率企业的淘汰门槛,...
关键词:
劳动要素 生产率 技术进步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卢华 胡浩
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仍是新形势下农村改革的主线。本文系统梳理了土地细碎化和非农劳动供给之间的可能作用机制,并利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05-2012年数据,采用面板GMM方法实证测度了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研究发现:在农村人口结构变化背景下,全国土地细碎化情况有所缓解,土地细碎化降低了农业产出,农业生产存在规模报酬递减特征。土地细碎化不仅降低了农业劳动边际生产力,还阻碍了农户非农参与概率、减少了农户非农供给时间,这种影响对年轻劳动力更为明显。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为农户自发的整村租入或相邻地块整片租入的农地流转提供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卢华 胡浩
"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仍是新形势下农村改革的主线。本文系统梳理了土地细碎化和非农劳动供给之间的可能作用机制,并利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05-2012年数据,采用面板GMM方法实证测度了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研究发现:在农村人口结构变化背景下,全国土地细碎化情况有所缓解,土地细碎化降低了农业产出,农业生产存在规模报酬递减特征。土地细碎化不仅降低了农业劳动边际生产力,还阻碍了农户非农参与概率、减少了农户非农供给时间,这种影响对年轻劳动力更为明显。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为农户自发的整村租入或相邻地块整片租入的农地流转提供及时的政策或配套措施支持,进一步推进土地平整,优化农业经营体系,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相辅相成,有效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王伟 姜世超
近年来,民工荒从一种偶然态发展成为常态,种种迹象表明"刘易斯拐点"似乎已经来到中国。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山东经济发展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情况,对于政府作出及时的应对措施,保持山东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论文通过对三个定性指标的分析得出了山东省并未到达明显的"刘易斯拐点"的结论,运用数据模型推导出了山东省到达"刘易斯拐点"的时间,并据此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章铮
本文将劳动生产率的年龄差异引入对中国刘易斯转折点的分析。劳动生产率年龄差异的存在意味着在相同工资率的前提下,年龄较大、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农村劳动力,其进城工作收入达不到保留工资水平,因而只能留在乡村。于是,在高劳动生产率的青年农民工供不应求、刘易斯转折点出现的同时,农村存在着大量低劳动生产率的剩余劳动力。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钧
本文介绍了目前我国学术界正在激烈争论的"刘易斯拐点",并详细介绍了争议双方的主要观点。笔者认为,从表面上看,争论的焦点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供给"刘易斯拐点"到达时间、判断依据的分歧,实际上是对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理解不同引起的。尽管争议双方预测"刘易斯拐点"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是不同的,但是争论双方都认为,创新制度,加强劳动力就业和培训管理,是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刘易斯拐点 农业剩余劳动力 工资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郭磊磊 郭剑雄
基于农业要素收益率变动的视角,对“刘易斯拐点”在中国的实现条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未完全释放的农业过剩劳动力、相对较高的资本收益率以及较低的全要素生产率等,均表明目前中国跨越“刘易斯拐点”的条件尚不满足。有必要采用政府采购等方式降低农民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为未来农业产业升级提供必要的动力支撑,促进农业生产过程中土地、资本、技术、劳动等要素自由流动,促进要素收益率在非农与农业之间收敛,提高全要素收益率的有利空间,为跨越“刘易斯拐点”提供动力,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型发展。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邵敏
本文采用2000~2006年持续经营的工业企业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企业的出口行为对其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作用。倍差法的Kernel倾向评分匹配估计结果表明,我国企业的出口行为能在出口后的1年或2年内将显著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但此后该影响作用并不显著,出口贸易未能促进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持续增长。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发现,企业出口活动的"干中学"效应与出口加工贸易度和技术水平均密切相关,而通过出口贸易而产生的"扩张陷阱"只存在于出口加工贸易度高的(中)低技术行业以及金属制品业中。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超 王春杨
目前国内经济学界围绕"中国无限劳动力供给时代是否结束"展开了激烈争论,争论的实质主要体现在对"拐点"概念认识、证明及数据选择上的分歧。判断"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的关键在于考察"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和"城镇内部工资是否趋同"两大因素。沿着这一思路,我国呈现出农村劳动力过剩和城镇劳动力供给不足并存的特殊现象,这说明我国劳动力供给"刘易斯拐点"尚未到来,目前劳动力短缺现象主要是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作用的结果。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蔡宏波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表中的完全消耗系数和基本流量表,突破FH指数的相同比例假定,利用1997年、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DJ指数衡量的中国33个工业行业材料外包、服务外包和狭义材料外包水平,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外包对劳动生产率整体及行业的影响。主要结论表明,材料外包和服务外包总体上提升了中国工业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其中服务外包的促进作用更强。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周申 杨红彦
文章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国际贸易、技术进步等因素对中国工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显示在1999~2009年期间,我国工业部门的劳动收入份额总体上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工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变动主要是行业内部劳动力再配置的结果;利用中国工业部门21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通过系统广义矩方法对国际贸易、技术变革对行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进行计量分析表明,国际贸易具有较为显著的提高我国工业部门行业劳动份额的效应,而技术进步则存在显著降低工业行业劳动份额的效应,这与我国工业部门在研究期内的技术进步具有劳动节约型特征有关。
关键词:
劳动收入份额 国际贸易 技术变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杨瑞龙 张泽华
依据刘易斯"拐点"中对于保留收益的描述构建了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劳动力供给曲线。为了对新的理论进行验证,实证研究不仅提出了用以解决资本存量问题的二阶加权差分计量方法,还加入了用于衡量劳动力保留收益水平和差距的新变量。稳健的回归结果表明劳均资本、生活成本对劳动报酬份额存在正向影响,而劳动力群体内部收入差距以及劳动力数量对该份额存在负向影响,符合模型预期。与此同时,福利分析指出,对于初次分配是否有利于劳动者不能仅以劳动报酬份额为标准,否则会产生误判。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安宇宏
2010年春节过后,我国沿海地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企业招工困难的情况。许多用工单位大幅度提高用工工资后,应征者依然寥寥无几,一些企业甚至出现了"无工可招、无人可用"的情况,这与2008年下半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宣宣 陈飞 牛宏光 吕丹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能让更多农民分享改革红利。文章基于异质性农户能力视角构建农业和非农业两部门一般均衡模型,并进行参数校准和数值模拟,从理论上探索农地产权的增强对农业生产效应的提升作用。在此基础上,文章利用2014年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集,进行因果关系识别检验和影响传导机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农地产权强度的增大,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显著提升,而农户能力在其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这一结论在运用工具变量两阶段估计下仍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在农户能力异质性视角下,强化农地产权使得农业劳动密集度降低,这是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渠道。进一步研究发现,对于未发生土地调整、以农业为核心产业的村庄以及采用完全机械化生产方式的家庭,强化农地产权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效应更为明显。文章结论有利于深化农地制度改革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对最终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