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85)
2023(11173)
2022(9998)
2021(9464)
2020(8121)
2019(18949)
2018(18918)
2017(38037)
2016(20483)
2015(23334)
2014(23422)
2013(23472)
2012(21695)
2011(19624)
2010(19713)
2009(18249)
2008(18026)
2007(15829)
2006(14130)
2005(12631)
作者
(59723)
(48947)
(48847)
(46517)
(31347)
(23410)
(22231)
(19250)
(18634)
(17660)
(16837)
(16343)
(15404)
(15376)
(15106)
(14867)
(14597)
(14579)
(14092)
(13935)
(12114)
(12088)
(11846)
(11095)
(10972)
(10903)
(10884)
(10833)
(9880)
(9588)
学科
(85136)
经济(85026)
管理(61045)
(58934)
(48128)
企业(48128)
方法(42436)
数学(37509)
数学方法(37125)
中国(23672)
(23060)
(23055)
业经(17890)
(17787)
(17058)
贸易(17051)
(16560)
(16482)
地方(16031)
农业(15054)
(14428)
财务(14363)
财务管理(14327)
(14322)
银行(14290)
企业财务(13617)
(13581)
(13055)
技术(13045)
(13042)
机构
大学(301435)
学院(298463)
管理(121660)
(121447)
经济(118783)
理学(105234)
理学院(104150)
管理学(102572)
管理学院(102033)
研究(95169)
中国(72644)
(64064)
(58861)
科学(56999)
财经(47323)
(47224)
中心(43214)
(43035)
(42896)
(42480)
研究所(42368)
业大(42032)
北京(41233)
(38669)
师范(38393)
经济学(36467)
财经大学(35275)
(35118)
(34425)
农业(33537)
基金
项目(197697)
科学(155289)
研究(147676)
基金(143707)
(123175)
国家(122151)
科学基金(105297)
社会(92461)
社会科(87639)
社会科学(87616)
基金项目(76742)
(75873)
自然(67895)
教育(67803)
自然科(66253)
自然科学(66239)
自然科学基金(65054)
(63888)
编号(61428)
资助(60309)
成果(50568)
(44706)
重点(43262)
课题(41342)
(41267)
(40547)
教育部(38807)
人文(38240)
项目编号(38209)
创新(37722)
期刊
(132329)
经济(132329)
研究(92326)
中国(50427)
管理(44204)
学报(43221)
(42897)
科学(39750)
(38741)
大学(33062)
教育(32066)
学学(30886)
(28486)
金融(28486)
农业(26824)
技术(24736)
财经(23257)
业经(22077)
经济研究(20911)
(19607)
问题(18420)
理论(16896)
图书(16401)
实践(15438)
(15438)
技术经济(14805)
(14778)
商业(13944)
现代(13669)
科技(13372)
共检索到4351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岩璐  
证据是司法的灵魂,源于人们对于客观真实的不懈追求。印证规则是我国司法实践的理论总结,符合心理认知规律,但近年媒体连续曝光的冤假错案,使得司法实践中的印证规则令人反思。文章通过揭示印证规则现状,同时对实践运用中以口供印证为中心、忽视对证据能力的限制、为追求客观真相机械运用证据规则进行反思,最后从树立证据为中心的观念、完善证据能力实质性审查、印证规则适度介入自由心证,完善印证规则。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佩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刑事证据的收集与审查存在不足,体现在"口供至上",忽略对刑事证据合法性、真实性、相关性的审查,实物证据的固定与调查,罪轻证据的收集与审查,存在先入为主的办案理念等方面。刑事证据的收集与审查,应由"口供至上"向重证据、重调查研究转变,在第一时间固定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等实物证据,以实物证据为中心展开侦查,注重和审查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相关性,加强对罪行轻重证据的收集与审查,杜绝先入为主的收集、审查证据理念。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暾  
分析十八大之后纠正的23起影响性刑事错案发现,难以有效实施的非法证据排除、以证人笔录代替证人出庭作证,以及未切实遵循"排除合理怀疑"是审判环节刑事错案中主要的证据问题。基于此,应通过细化"非法证据排除"相关规定、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来落实证据裁判规则,通过规范运用"排除合理怀疑"、坚持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和赋予被追诉人为无罪者的诉讼主体地位来落实疑罪从无原则。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王常松  李霞  
查处严重违法违纪问题和经济犯罪,惩治腐败,推进廉政建设是中国审计的特色和亮点。但由于法律上和制度上的措施不配套,导致审计机关在办案中收集到的犯罪证据,在刑事诉讼中不能作为刑事证据运用,造成条块分割,降低证据效率,浪费办案资源。实现审计证据向刑事诉讼证据的转化,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我国国情、办案实践和现实需要出发,可通过直接转化、委托授权和完善法律的途径,依照法定的程序解决审计证据转化为刑事诉讼证据的问题。
[期刊] 改革  [作者] 石晓波  
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及其效力问题 ,涉及到保护人权与制裁犯罪的关系问题 ,制约非法证据效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各国的相关立法和理论也不尽一致。我国立法对于非法证据效力的态度不明确 ,必须完善有关立法 ,并建立证据的庭前审查等有关制度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蒋云飞  
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难以有效衔接,证据转化(即环境行政证据向刑事证据转化)不畅是其关键因素。环境行政证据向刑事证据转化的学理基础是证据的客观关联性,其法律依据是2012年《刑事诉讼法》第52条第二款及相关司法解释。由于受行政违法与犯罪"二元立法模式"的影响,环境行政证据与刑事证据在证据种类、取证程序、证明标准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阻碍了环境行政证据向刑事证据有序转化。鉴于此,应当从如下四方面加强环境行政证据向刑事证据转化:一是构建环境行政证据"分类转化"规则,建立言词证据补强转化和联合执法证据直接转化规则;二是规范行政取证程序,重点明晰环境行政取证主体、取证点位和取证方法;三是注重证据转化咨询,发挥各职能部门在证据收集、固定和认定上的专业优势;四是强化证据转化审查,坚持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并重原则,避免非法环境行政证据进入刑事司法领域。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叶旺春  
在我国,证券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并不畅顺,大部分符合刑事追诉标准的案件仅被处以行政处罚,造成违法成本的低廉。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刑事与行政证明标准的差异,证据转换的困难,专业知识上的阻隔,以及监督的缺位等。建议通过推定方式转移公诉机关指控特殊类型证券犯罪的部分举证责任,减轻公诉机关的举证负担;根据不同证据的特点,完善行刑衔接证据转换规则;加强证券监管机构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的沟通协调,建立信息共享及工作交流机制;增强规范执行力,确立有效的案件移送监督制度。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过勇  李松锋  
惩治是中国反腐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大了惩治腐败的力度,先后查处各类腐败案件逾百万起。然而,腐败案件刑事量刑的尺度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文章基于对2796起腐败案件刑事判决的实证研究,分析了法定量刑因素以及部分法外因素对量刑结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判决年份和判决地点对贪污受贿案件刑事量刑的影响不大;涉案金额和行政级别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腐败案件的量刑结果,而且存在"一千万拐点"和"正厅级拐点"的现象;诸如自首、退赃、立功等其他因素对贪污受贿案件刑事量刑的影响有限。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小琴  王伟  
农用地刑事司法保护的充分性是指刑法的适用能够全面和适当惩罚严重侵害农用地资源的犯罪行为。综合运用“案件与农用地双多”的立意抽样及分层抽样方法,确定470篇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刑事判决书作为样本。围绕保护范围全面性、客观构成要件认定标准合理性、量刑与罪行适应性三个维度的数据分析发现,农用地的刑事司法保护并不充分。建议合理构建刑法早期规制农用地犯罪的“防火墙”,实现从事后惩罚到事前预防的理念更新,立法层面将定罪的结果标准改为行为标准并提高法定刑,司法中注重对各类农用地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同等保护。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小琴  王伟  
农用地刑事司法保护的充分性是指刑法的适用能够全面和适当惩罚严重侵害农用地资源的犯罪行为。综合运用“案件与农用地双多”的立意抽样及分层抽样方法,确定470篇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刑事判决书作为样本。围绕保护范围全面性、客观构成要件认定标准合理性、量刑与罪行适应性三个维度的数据分析发现,农用地的刑事司法保护并不充分。建议合理构建刑法早期规制农用地犯罪的“防火墙”,实现从事后惩罚到事前预防的理念更新,立法层面将定罪的结果标准改为行为标准并提高法定刑,司法中注重对各类农用地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同等保护。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张明友  钟德刚  朱德林  
十七大提出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执法行为的新要求,检察机关的不起诉裁量权是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重点之一,2007年11月在广东珠海召开的"不起诉制度改革与完善理论研讨会"对刑事和解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在刑事和解立法构建的基础上,以创新检察工作机制为动力,减少社会对立面,构建和谐司法为目标,对我市开展刑事和解制度进行了实证分析,使检察工作更好地服务大局,为重庆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上仁  
我国台湾地区在2003年已建立传闻法则,排除庭外证言;我国大陆目前仍大量采用庭外证言,造成证人出席率偏低,影响被告对质诘问权。庭外证言中,尤其以共同被告供述问题最为复杂,对此供述的证据属性与证据能力问题在我国大陆还未明确,我国台湾地区则是透过一系列修法与大法官解释确立共同被告亦有证人地位,有接受诘问与伪证罪之适用。台湾地区数十年的立法经验与司法判决历史,可为我国大陆日后修法的借鉴。最后厘清传闻法则与对质诘问权的关系,当传闻例外与对质诘问权相冲突时,应以保障宪法人权为依归,以对质诘问权的例外作为传闻例外的检验标准,否则即使符合传闻例外,也应无证据能力。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毛颖  
中国日益严重的刑事犯罪是和谐社会建设道路上的一大挑战。究竟什么导致了中国刑事犯罪率的不断攀升?在减少刑事犯罪的道路上,我们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有力措施?本文试图从政府民生支出的角度对之加以解释。本文首先在文献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假说;然后利用中国(1995—2008)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方法进行验证;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发现:民生支出的增加对刑事犯罪率的攀升具有抑制作用;但随财政分权程度的提高,民生支出对刑事犯罪率的抑制作用逐渐被削弱。本文的政策含义是,在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上,政府必须转变控制犯罪率的策略,从简单的通过国家机器维稳走向关注民生的道路。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易梦洁   李嘉晟   申广军  
精准扶贫是我国全面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政策,当前文献集中关注扶贫政策的经济影响,而忽略了其社会效果。本文基于中国裁判文书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研究发现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国家级贫困县刑事案件数和刑事犯罪人数的年增长减速20%以上。精准扶贫促进贫困县经济增长是减少刑事犯罪增长的主要渠道,就业改善在精准扶贫降低犯罪的影响中也发挥着一定作用。本文揭示了我国第一个百年奋斗背景下扶贫与维护社会治安的关系,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的平安中国助力。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刘廷华  
若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的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则拒绝作证是理性选择的结果。对于偶然证人而言,由社会承担作证成本是激励其作证的基本前提;更有效的激励措施是对其作证行为进行奖励,刑事悬赏制度的成功便是例证。对于作为消极证人的近亲属而言,无论是对其作证行为进行奖励还是对其拒证行为进行惩罚,效果都是不理想的,允许亲亲相隐是更合理的制度选择。对于污点证人而言,仅仅豁免其罪刑,或者实施保护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加大打击有组织犯罪的力度,缩短犯罪组织的生命周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