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85)
- 2023(5180)
- 2022(4623)
- 2021(4417)
- 2020(3954)
- 2019(9265)
- 2018(9654)
- 2017(19257)
- 2016(10731)
- 2015(12154)
- 2014(12269)
- 2013(12301)
- 2012(11553)
- 2011(10838)
- 2010(11240)
- 2009(10827)
- 2008(10972)
- 2007(9800)
- 2006(9496)
- 2005(8685)
- 学科
- 济(45547)
- 经济(45496)
- 业(28576)
- 管理(28350)
- 企(21465)
- 企业(21465)
- 方法(19459)
- 数学(17101)
- 数学方法(16959)
- 中国(15196)
- 制(14609)
- 农(14370)
- 财(12613)
- 体(10225)
- 业经(10054)
- 银(9800)
- 银行(9781)
- 行(9504)
- 贸(9189)
- 贸易(9183)
- 易(8989)
- 农业(8832)
- 学(8662)
- 体制(8513)
- 融(8333)
- 金融(8332)
- 税(7637)
- 理论(7551)
- 教育(7305)
- 税收(7245)
- 机构
- 大学(166955)
- 学院(164055)
- 济(72326)
- 经济(70915)
- 管理(58842)
- 研究(58190)
- 理学(49226)
- 理学院(48672)
- 管理学(48011)
- 管理学院(47691)
- 中国(45195)
- 财(38101)
- 京(35953)
- 科学(32952)
- 所(30408)
- 财经(28957)
- 农(27644)
- 研究所(26989)
- 经(26079)
- 江(25784)
- 中心(24665)
- 北京(23472)
- 范(23356)
- 师范(23182)
- 经济学(22923)
- 业大(22658)
- 农业(21614)
- 财经大学(21263)
- 经济学院(20568)
- 州(20185)
- 基金
- 项目(93878)
- 科学(72989)
- 研究(71699)
- 基金(67077)
- 家(58266)
- 国家(57717)
- 科学基金(47700)
- 社会(45926)
- 社会科(43499)
- 社会科学(43485)
- 省(35626)
- 基金项目(34680)
- 教育(34323)
- 划(30651)
- 编号(29734)
- 自然(28219)
- 资助(28085)
- 自然科(27497)
- 自然科学(27489)
- 自然科学基金(27030)
- 成果(26662)
- 部(22449)
- 重点(21449)
- 课题(21325)
- 发(20625)
- 教育部(19465)
- 国家社会(19074)
- 创(18985)
- 性(18964)
- 人文(18465)
共检索到2632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解龙
我国分配方式的变革与选择——兼论按生产要素分配○刘解龙由于经济体制决定着分配方式,因此,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必然会使分配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本文认为,计划经济体制必然对应着按劳分配,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存时期必然对应着按劳分配为主和多种...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刘解龙
现有的经济理论难以证明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可以实现内在结合。事实上 ,价值创造过程中的生产劳动出现了社会化、层次化和科技化的趋势 ,只要产权关系清晰和产权主体多元化 ,离开了人的活劳动 ,生产要素就不可能自动实现优化配置 ,生产劳动就是处于社会生产总系统中不同环节和不同层次的劳动者配置生产要素的行为 ,所以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一种表面现象 ,实质上 ,它是按配置生产要素的劳动进行分配 ,与按劳分配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叶祥松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 ,首先要分清两个问题 :一是不能将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相混淆 ;二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不是要素价值论。按生产要素分配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找不到依据 ,似乎在西方经济学的“三位一体公式”中可以找到依据。但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大小来决定分配 ,其中生产要素贡献大小的量无法确定。克拉克依据生产率递减规律 ,用边际产品收益来测算生产要素的报酬 ,存在着一系列无法解决的难题 ,因而是不科学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只能是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关键词:
生产要素分配 克拉克公式 所有权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卢嘉瑞
(一)现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利益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最普遍的关系。“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关系表现出来。”离开了利益关系的经济关系是不存在的。 人们在一定社会的利益的实现和实现程度,是由社会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决定的。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生产要素分配,便是其中的一种分配方式。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黄邦根
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要按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来分配。生产要素价格形成的过程同产品价格形成的过程共同构成了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总过程。因此 ,按生产要素分配 ,不仅是市场机制作用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形式 ,而且还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但是 ,对按生产要素分配中形成的收入差距过分两极化 ,一定要给以政策上、法制上的限制 ,使所有的经济主体按照合理的市场竞争规则公平地竞争。
关键词:
按劳分配 按要素分配 市场经济 共同富裕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苏雪串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之间既有差别 ,也存在共同之处。其差别主要体现在两种分配方式依据的理论以及二者背后的所有制和经济体制不同。在我国当前的经济运行过程中 ,两种分配方式所依托的体制差异已不存在 ,并且传统的按劳分配所依据的理论在我国当前的体制下并不完全适用 ,两种分配方式也都承认劳动是人的谋生手段 ,劳动者对劳动拥有所有权。因此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之间的差别正在逐步消失 ,二者之间能够相互渗透和兼容。从收入分配的目标来看 ,只有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有机结合 ,才能实现高收入水平上的公平。
关键词:
按劳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 效率 公平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范新成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是要素财富论和生产要素所有权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有利于调动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搞活国企、有利于推进市场经济的进程。生产要素贡献的度量应坚持市场化原则,以要素的稀缺程度和贡献率作为分配的尺度。确立和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路径选择:微观基础再造、健全完善市场体系、法规政策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郭飞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分配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近年来,理论界围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讨论较为活跃,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本文仅对讨论中某些有代表性的观点提出商榷,并求教于方家。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姜成洲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何伟
(一)什么是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就是进行生产所需要的各种主要生产条件。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社会进行生产都必须具备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这是最基本,也是最起码的条件,缺一生产就无法进行。在这三个生产要素中,劳动者是有生命力的、能动的生产要素,由他来操纵生产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使之成为人们需要的一种物品。生产工具实际是人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杨欢进
按生产要素分配,从质的规定性说,是按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分配;从量的规定性说,是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或按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分配。所谓按劳分配,分为马克思的按劳分配与我国现阶段的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实质上包含着四个方面含义的问题。在我国现阶段的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问题上,按劳分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一个方面、一个部分,按劳分配包括在按生产要素分配中。所以,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命题。
关键词:
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 关系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吴开超 杨海涛
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结合 ,理论上的难点可能在于它们结合的基础。表面上 ,按劳分配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 ,按要素分配则以要素的边际生产力理论为基础 ,二者存在明显的不相容性。实际上 ,如果从隐藏在按劳分配理论和按要素分配理论背后的理论逻辑来分析 ,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 :无论是按劳分配还是按要素分配 ,社会化大生产是它们共同的分配平台 ,直接而明晰的要素产权是它们共同的分配依据 ,各种要素的贡献大小是它们共同的分配标准 ,产品和劳务是它们共同的分配对象 ,货币价格是它们共同的实现形式。正是这些共同点构成了它们结合的坚实基础。
关键词:
按劳分配 按要素分配 要素产权 要素贡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魏后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实际上也就是按劳分配与按其他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共有的分配原则,它是更高一层次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按生产要素分配,就必须允许并鼓励企业家才能参与收益分配,同时避免国有企业职工直接参与利润分红的不合理倾向。
关键词:
按劳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 企业家才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