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06)
2023(2234)
2022(2016)
2021(1918)
2020(1787)
2019(4154)
2018(4360)
2017(9737)
2016(5212)
2015(6197)
2014(6303)
2013(6610)
2012(6358)
2011(5786)
2010(5943)
2009(5846)
2008(5836)
2007(5366)
2006(4953)
2005(4624)
作者
(15617)
(12878)
(12615)
(12155)
(7903)
(6012)
(6003)
(4888)
(4684)
(4639)
(4292)
(4127)
(4032)
(4022)
(3970)
(3885)
(3753)
(3700)
(3661)
(3636)
(3273)
(3148)
(3097)
(3033)
(3021)
(2857)
(2800)
(2788)
(2554)
(2444)
学科
(24112)
经济(24065)
(14319)
管理(12918)
方法(12535)
数学(12006)
数学方法(11921)
(9884)
中国(9638)
(8716)
收入(8217)
(8082)
企业(8082)
(6674)
(5927)
银行(5923)
(5713)
农业(5450)
(5352)
贸易(5348)
(5285)
(5051)
国民(5049)
税收(4809)
(4681)
国民收入(4535)
(4528)
保险(4526)
(4479)
金融(4479)
机构
大学(84307)
学院(83168)
(40240)
经济(39504)
管理(31331)
研究(27190)
理学(26359)
理学院(26125)
管理学(25777)
管理学院(25618)
中国(23143)
(22316)
(17859)
财经(17240)
(15575)
科学(13832)
(13766)
经济学(13498)
财经大学(12801)
经济学院(12390)
北京(12214)
研究所(11959)
中心(11917)
(11524)
(10707)
(9598)
师范(9547)
业大(9510)
(9350)
(9283)
基金
项目(45331)
科学(35141)
研究(34929)
基金(33319)
(27910)
国家(27665)
社会(23264)
科学基金(22956)
社会科(21971)
社会科学(21968)
基金项目(16866)
(16047)
教育(15763)
资助(15033)
编号(14603)
(13750)
自然(12900)
成果(12832)
自然科(12554)
自然科学(12550)
自然科学基金(12307)
(11199)
教育部(9813)
课题(9784)
国家社会(9769)
(9757)
重点(9756)
(9499)
人文(9465)
社科(9415)
期刊
(45494)
经济(45494)
研究(30092)
(15143)
中国(13420)
管理(11595)
(11243)
金融(11243)
(9979)
学报(9608)
科学(9402)
财经(8806)
经济研究(8354)
大学(7839)
(7513)
学学(7395)
业经(7323)
问题(7127)
农业(6656)
技术(6448)
(6318)
教育(5883)
统计(5811)
理论(5795)
实践(5129)
(5129)
商业(4982)
国际(4945)
技术经济(4711)
(4664)
共检索到1300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路倩  王晓军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显著提高,但各省份差异较大。本文对全国及分省份男性和女性死亡率进行多层次分区域联合建模,对全国和各省份分性别、分年龄死亡率做出预测,在此基础上对全国和各省份分年龄、分性别预期寿命做出估计,并用于测算分析寿命差距对我国现行省级统筹基本养老金人均债务差距的影响,以及对正在推进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下的收入分配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死亡率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和预测全国及分省份、分性别的死亡率;分省份和分性别的退休年龄预期寿命以及退休年龄人均养老金债务存在显著差距;如果实行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将产生低寿命地区向高寿命地区的额外补贴,建议在全国统筹方案的制定中将寿命差距导致的再分配纳入考虑。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张翔  宋寒冰  吴博文  
本文在考虑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典型不同缴费基数参保者寿命存在异质性的情况下,通过内部收益率的计算考察典型不同缴费基数参保者之间的养老金收入再分配效应。根据省级宏观截面数据估计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典型不同缴费基数参保者退休时的平均余命,并据此分别计算和比较不同参保群体的内部收益率。研究发现,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总体上呈现微弱的正向收入再分配效应。虽然低缴费基数参保者内部收益率略高于中、高缴费基数参保职工,但其内部收益率因相对较短的寿命而大大降低。这也提醒政策制定者在研究制定延迟退休、社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等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参保职工内部不同群体间的平均预期寿命差别,对低收入参保者予以特别关注。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杨再贵  
本文考虑不定寿命、用OLG模型在一般均衡框架内分析中国城镇公共养老金。通过市场经济的稳定状态满足社会福利最大的条件,求解最优的社会统筹养老金替代率。该最优替代率取决于人口增长率、退休期生存概率、资本的收入份额、个人折现率和社会折现率。模拟显示,最优的社会统筹养老金替代率随平均寿命延长而升高,随人口增长率下降而降低。在平均寿命延长且人口增长率下降的情况下,最优的社会统筹养老金替代率应降低。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蔡兴  
本文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构建一个两时期的代际交叠模型来分析中国预期寿命的消费效应以及养老保险发展对该效应的影响。模型分析发现,中国预期寿命延长将导致居民消费率的下降,而养老保险水平和覆盖率的提高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这一效应。利用中国31个省份2002-2013年的平衡面板数据以及静态、动态面板估计方法,对模型分析的结论进行了计量检验,计量结果与模型分析的结论相符。另外,本文的实证研究还发现老年抚养比率对居民消费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少儿抚养比率则对居民消费率无显著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赵明  方玉昕  王晓军  
文章通过引入灰色预测GM(1,1)模型改进Double-Gap方法对寿命差距进行建模,并将预测结果与传统Double-Gap方法、Lee-Carter模型和贝叶斯分层模型进行比较,以探寻适合中国人口预期寿命预测的科学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从建模原理看,Double-Gap方法不仅能在建模中将中国人口预期寿命与人类最优表现预期寿命进行关联,还能避免Lee-Carter模型等间接预测法中死亡模式固定的缺陷,同时方法客观、可操作性较强。(2)从模型的拟合与短期预测效果看,改进Double-Gap方法具有较小的平均绝对百分误差,并能有效弥补Lee-Carter模型在人口预期寿命预测中出现的过拟合问题。(3)从模型长期预测效果看,Lee-Carter模型和贝叶斯分层模型在预测中国人口预期寿命时较为保守,而Double-Gap方法预测的中国人口预期寿命能保持与最优表现预期寿命之间的合理变动趋势,并且改进D-G方法预测的出生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长趋势的斜率值小于传统D-G方法,能够更好地反映出人口死亡率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寿命增长减速的趋势。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明旭  鲁蓓  
分省死亡率研究能更准确地描述我国人口的死亡模式,度量区域之间的差异。由于基础数据的缺乏,目前对分省死亡率和预期寿命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文章系统整理了我国大陆31个省(市、区)的"六普"资料,获取了分省、分性别、分城乡的年龄别死亡数据。利用妇幼卫生监测系统分县数据,修正了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利用Kannisto模型修正了高龄人口死亡率,并通过与日本1960~2010年的单岁组死亡率比较,对各省的老年死亡率进行再修正。最后,文章测算出分省、分性别、分城乡的0岁、60岁和80岁组预期寿命,并按照长寿与城乡差异水平将死亡模式分为5类。结果显示,"六普"时期我国0岁组预期寿命为74.85岁,60岁组为19.44岁,80岁组为6.90岁;各省农村人口预期寿命的差异明显。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靳文惠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孙慧钧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表的改进孙慧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在人口统计中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在各国、各地区的人口统计中,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指标之一。按照寿命表的编制过程,需要经过5步计算方能得到每个年龄别(组)的平均预期寿命。本文通过以下公式:使我...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马淑鸾  
影响预期寿命的因素是极为错综复杂的,一般可概括为人类生物学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例如,性别死亡率的差别受染色体组成的性别差异的影响;因脑血管病死于中风受人类成熟老化影响等死亡现象,都属于人类生物学因素对预期寿命的影响。然而,往往在同样的人体生理结构和生物学规律作用的条件下,死亡率却有极大的差异,这主要就是社会经济因素在起作用。当然,要把这两种因素截然分开几乎是不可能的。为考察人类生物学因素与社会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林殷  
健康长寿,历来是人们的愿望,也是科学家特别是医学家孜孜以求的目标。而欲实现这个宿愿,除需搞清衰老机制,以从根本上改变遗传基因外,还应明确影响寿命的相关因素,以趋利避害。如果说,前者尚有待于医学界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后者则与民众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卫  段媛媛  
幸福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追求,是对生命质量的积极评价,因此测量生命质量不仅要考察客观的生活状态,也要关注主观幸福感受。客观维度的生命质量往往通过健康预期寿命得到反映,而主观维度的生命质量可以通过幸福预期寿命进行测量。国际上对健康预期寿命的研究已有几十年,但是幸福预期寿命的概念提出较晚、研究较少。在中国也有较多的健康预期寿命研究,但是还没有对幸福预期寿命的关注。文章利用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数据对2005~2015年中国人口的幸福预期寿命进行估计,显示我国居民的幸福水平存在"幸福扩张"趋势。文章认为幸福预期寿命能够弥补只从健康预期寿命反映生命质量的局限性,它作为健康预期寿命的有效补充,共同反映人口的生命质量。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盼  王欣雨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预期寿命持续增加,社会养老压力逐步加大;年金作为养老保障的重要支柱,其需求也在不断增大。文章在一个包含信贷约束和年金市场的三期生命周期模型框架下,从理论上分析了预期寿命增加和年金市场发展对典型消费者人力资本投资、储蓄行为、退休决策和预期终生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预期寿命的增加,消费者会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增加储蓄率,但是退休行为和预期终生劳动供给的变化不确定,取决于年金市场的完善程度和外生的市场利率水平。如果年金市场不完善程度较高或市场利率水平较低,预期寿命增加会引起退休提前。但是即使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推迟,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时间提前,由于生存概率增加,预期终生劳动供给的变化并不确定。文章还发现,当预期寿命保持不变时,随着年金市场的不断完善,消费者会提前退休。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启良  
一代豪杰曹操,在《短歌行》中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千古感慨。在古人抒发人生短暂愁苦、求贤若渴、老骥伏枥、暮年壮怀激烈情怀的同时,也引发现代人对生命长度的探问:人究竟能活多久?生命的意义又何在?今天,我们用"人均预期寿命"这个指标来测度和比较人类的寿命长度,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综合指标。在当今这个日益关注人本的社会,人均预期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苟晓霞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十二五"时期"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的目标。文章在基于生命表数据基础上,通过计算人均预期寿命贡献率并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后得出:我国目前人均预期寿命虽然已高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但其绝对增速正逐渐放慢。而降低60-90岁年龄段老年人口死亡率、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缩小家庭规模、迁移有条件的离退休老人到低海拔地区养老是实现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目标的有效路径。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杨贵军  刘帅  
近年来,我国人口预期寿命显著提高。但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生活及医疗水平等方面的影响,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在省域之间、性别之间、城乡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本文利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采用Bayesian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我国人口死亡率,分省域分性别分城乡测算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并对死亡率的各项差异指标进行测算。模型考虑了人口死亡率的空间相关性和年龄的相互影响,能更好地揭示人口预期寿命的变化规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