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84)
- 2023(10554)
- 2022(9116)
- 2021(8569)
- 2020(7488)
- 2019(17040)
- 2018(17042)
- 2017(33708)
- 2016(17969)
- 2015(20175)
- 2014(19732)
- 2013(19304)
- 2012(18059)
- 2011(16176)
- 2010(15926)
- 2009(14523)
- 2008(13849)
- 2007(12050)
- 2006(10597)
- 2005(9311)
- 学科
- 济(71369)
- 经济(71290)
- 管理(48166)
- 业(46032)
- 方法(36513)
- 企(36379)
- 企业(36379)
- 数学(33061)
- 数学方法(32640)
- 中国(21363)
- 财(20174)
- 农(18998)
- 贸(18869)
- 贸易(18863)
- 易(18569)
- 业经(14662)
- 学(14492)
- 制(14035)
- 出(13251)
- 银(12767)
- 银行(12726)
- 农业(12249)
- 行(12228)
- 融(11879)
- 金融(11878)
- 务(11190)
- 地方(11170)
- 财务(11157)
- 财务管理(11123)
- 技术(10721)
- 机构
- 大学(252697)
- 学院(248852)
- 济(106451)
- 经济(104546)
- 管理(96613)
- 研究(84452)
- 理学(83762)
- 理学院(82847)
- 管理学(81362)
- 管理学院(80914)
- 中国(65163)
- 京(53658)
- 科学(51267)
- 财(50282)
- 所(42284)
- 农(41683)
- 财经(40411)
- 中心(39321)
- 研究所(38509)
- 业大(37671)
- 经(36924)
- 江(35636)
- 经济学(34115)
- 北京(33601)
- 农业(33253)
- 经济学院(31135)
- 范(31125)
- 院(31119)
- 师范(30710)
- 财经大学(30453)
- 基金
- 项目(171220)
- 科学(135006)
- 基金(126532)
- 研究(122713)
- 家(111955)
- 国家(111102)
- 科学基金(94425)
- 社会(78379)
- 社会科(74468)
- 社会科学(74449)
- 基金项目(66468)
- 省(64447)
- 自然(62011)
- 自然科(60582)
- 自然科学(60560)
- 自然科学基金(59442)
- 教育(56530)
- 划(56266)
- 资助(52860)
- 编号(48809)
- 部(39259)
- 重点(39041)
- 成果(38920)
- 发(36778)
- 创(35709)
- 科研(34036)
- 教育部(33577)
- 创新(33549)
- 国家社会(33455)
- 课题(32640)
- 期刊
- 济(107234)
- 经济(107234)
- 研究(72538)
- 中国(43617)
- 学报(40479)
- 财(37548)
- 科学(36291)
- 农(35679)
- 管理(35619)
- 大学(30832)
- 学学(28994)
- 农业(24626)
- 融(23427)
- 金融(23427)
- 教育(22820)
- 技术(21184)
- 财经(19751)
- 经济研究(18533)
- 业经(16999)
- 经(16989)
- 问题(15477)
- 贸(15011)
- 业(13295)
- 理论(13174)
- 国际(12925)
- 统计(12822)
- 图书(12292)
- 实践(11925)
- 践(11925)
- 技术经济(11786)
共检索到3633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石人炳
通过"五普"和"六普"数据对比分析发现,2010年与2000年相比,我国出生性别比的变化呈现"五升高"、"四缩小"和"一增多"的特点:全国出生性别比继续升高、一孩出生性别比升高、城市出生性别比升高、少数民族出生性别比升高、各类受教育程度女性生育孩子性别比全面升高;出生性别比的地区间差距缩小、城乡间差距缩小、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差距缩小、孩次之间差距缩小;出生性别比严重偏高和极端严重偏高的省市区增多。上述特点表明,过去10年,我国高出生性别比出现了四个方面的"扩散"迹象:从汉族向少数民族扩散、从乡村向城市扩散、从高孩次向低孩次扩散、从受教育程度低的妇女向受教育程度高的妇女扩散。鉴于此,建议我国降低出生性别比的工作应该"控高"与"防扩"并重。
关键词:
“五普” “六普” 出生性别比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二力
以“五普”数据为基础 ,分析全国“地市”的出生性别比、婴儿死亡率性别比与生育政策的关系。本文的分析表明实行“第 1个孩子为女孩 ,间隔几年允许生第 2个孩子”生育政策的人口比例越高的地区 ,出生性别比和婴儿死亡性别比失常越严重 ;实行较为宽松生育政策的地区比较接近正常。实行较为宽松的生育政策有利于解决目前出生性别比严重失常和女婴死亡严重偏高的问题。
关键词:
生育政策 出生性别比 婴幼儿死亡率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书章 王广州
本文应用孩次性别递进法,定义了达标生育率指标FRG和状态子空间及其基本运算规则;证明了历经概率“行列和”定理;分别导出了达标生育率对出生性别比和生育性别比的导数公式;给出了导数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实例并对结果做了分析。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石雅茗 刘爽
文章利用"六普"数据,分别从全国、省级、地市以及省会城市等多个层面,阐述出生性别比整体趋高、两极分化及在地市蔓延等特点,讨论近几年部分地区出生性别比的最新动态。同时特别针对新出现的一孩出生性别比失常,分析其在城乡、地区、不同受教育程度和不同代际女性间表现出的趋同特点,认为这种起点上的生育性别选择表明中国的生育转变已开始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社会影响因素的作用强于政策因素的生育动力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并进一步从生育结果的角度分析了15~64岁妇女存活子女的性别组合分布状况,指出这一分布明显偏离正常形态且偏离程度越来越高,1990~2010年间生育性别选择使夫妇的生男比率不断增加,"男孩偏好"表现趋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郭志刚
本文对以往出生性别比研究中的若干观点进行了学术评论,并讨论了个别经验统计分析中的方法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应用非线性分层模型将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1‰数据和1999年的地区级生育政策数据结合起来对出生性别比失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育龄妇女现有子女数量及性别和一些社会特征对出生性别比存在单独的影响,并且肯定了生育政策既存在对出生性别比的直接影响,也通过其与妇女以往生育结果以及其他社会特征之间的交互效应来影响出生性别比。
关键词:
出生性别比 生育政策 分层模型分析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谷祖善
出生性别比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意义,近年渐为人们重视。 1981年全国共出生20,689,704个婴儿,出生性别比为108.47。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生性别比按高低排列,得下表。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乔晓春
文章阐述了如何用样本出生性别比估计或推断总体出生性别比的问题,以及如何利用两样本性别比来检验两个总体性别比之间在统计上是否存在差异。文中给出了出生性别比的标准误计算公式,并计算了在不同样本出生性别比水平下、不同样本规模的情况下标准误的估计,以及在95%置信度下的置信区间的估计;同时还利用二维交叉表的卡方检验和OddsRatio的卡方检验对两样本所反映的总体出生性别比差异的显著性水平进行了检验。文章得出的结论是,规模比较小的样本(出生人口少于3000人)和人口比较少的总体(总人口少于30万人),均不易于单独计算出生性别比。
关键词:
出生性别比 统计推断 显著性检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汉东 陆利桓
文章利用离散动力学模型预测了我国到2050年婚配年龄的男女人口变化情况,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婚配年龄的男女人数差异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2040年后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保持稳定。我国未来40年将存在严重的男性婚姻挤压现象。其中城市婚配年龄人口差异程度高于农村的婚配年龄人口的差异程度,但农村的婚姻挤压程度要高于城市的婚姻挤压程度,文章最后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出生性别比 婚姻市场 婚姻挤压 婚配年龄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原新
中国人口经历了长达1/4世纪的出生性别比偏高的过程,其结果是男女性人口数量的严重失衡。现有统计资料难以准确反映男女失衡的规模,间接估算,1980~2006年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出生队列累计,男性比女性"多出生"3331万人,其中"应该多出生"1846万人,"偏高多出生"1485万人;2006年0~26岁存活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出3402万人,其中"应该多出"1965万人,"偏高多出"1437万人。
关键词:
出生性别比 男女人口失衡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爽
人口出生性别比又称活产婴儿性别比,通常指的是活产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之比。一般认为:人口出生性别比属于人口的自然属性,在大数法则下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性,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特点。因此,多年来在人口学界对出生性别比的研究较少。近年来,尤其是通过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孙鹃娟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为了解我国老年人的居住方式提供了最新数据来源。文章在"六普"数据基础上分析我国老年人的居住方式现状和特点,结合"五普"数据对其变动情况进行比较,并分析同一队列老年人居住方式的纵向变化。结果显示,我国老年人家庭的空巢化趋势明显,但空巢家庭中的独居户和夫妻户老人呈现两极化倾向;受老年人口生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三代同堂的扩展家庭依然是老年人的主要居住方式,但地区差异很大;随着"50后"、"60后"出生队列进入老年期,会率先使得以核心家庭为主的二代户比例降低,空巢化和独居化趋势将更加显著。尽快发展社会化养老机构、完善老年照料服务已成为老年人居住方式变化提出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
居住方式 老年人 家庭 六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乔晓春
文章的目的是要探讨中国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的间接和直接原因。其定量分析使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于1997年11月中旬组织的全国人口与生殖健康调查中第二期育龄妇女生殖健康调查数据。从理想的孩子性别看,城市存在选择女孩的现象,而农村存在明显的选择男孩的现象。分析发现,只有女孩的妇女再次怀孕的比例明显高于至少有一个男孩而再次怀孕妇女的比例;同时前者实行人工流产的比例要明显低于后者。以往所生孩子的数量和性别是惟一决定下一个孩子分孩次性别比升高的原因,它与年龄、民族、受教育状况和婚姻状况无关。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偏高主要是由选择性人工流产导致的。
关键词:
性别偏好 出生性别比 人工流产 计划生育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屈坚定 杜亚平
文章以“性别人流指数”为量化指标具体反映中国的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对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影响强度。结果显示,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对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影响强度随着时间推移呈现逐渐增强趋势;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育龄妇女对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影响强度也不一样,其中对农村中女儿户妇女影响比较大,特别是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的育龄妇女。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汤兆云 马琳
从1980年我国出生性别比越过正常值域至今,党和各级政府制订了种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但取得的成效甚微。这一时期我国治理工作的特点有:重视禁止性法律法规的制定,但与之相配套的规章制度比较缺乏;重视目标任务的提出,但落实目标的措施比较缺乏;部门性、专项性规章制度较多,综合性规章制度比较缺乏。今后一段时期内综合治理工作,可以按照避"实"就"虚"、避"难"就"易"的原则,在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建立健全社会养老制度、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加大对"两非"行为的打击力度等方面有所作为;而在人口生育政策的调整、传统文化的改变等方面有所不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广州
文章采用国内外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原始数据,从人口学和统计学两个方面研究人口出生性别比变动的监测方法。在人口学监测方法研究过程中,通过实证数据总结人口出生性别比正常情况下出生性别比、分孩次出生性别比和孩次递进生育性别比的基本变动模式与基本特征。在统计学监测方法研究过程中,采用较小样本数据,实证分析人口出生性别比二项分布概率估计和贝叶斯估计方法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将贝叶斯方法与其他简单统计方法进行比较,证实在小样本条件下,贝叶斯估计可以达到较好的统计监测目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