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74)
- 2023(11908)
- 2022(10261)
- 2021(9309)
- 2020(8198)
- 2019(18846)
- 2018(18446)
- 2017(35789)
- 2016(19726)
- 2015(22328)
- 2014(22337)
- 2013(22231)
- 2012(20958)
- 2011(19156)
- 2010(19440)
- 2009(18300)
- 2008(18544)
- 2007(16844)
- 2006(14803)
- 2005(13315)
- 学科
- 济(81995)
- 经济(81904)
- 管理(53017)
- 业(51825)
- 方法(40158)
- 企(40043)
- 企业(40043)
- 数学(35444)
- 数学方法(35135)
- 贸(27822)
- 贸易(27813)
- 易(27094)
- 农(23319)
- 中国(22597)
- 财(22101)
- 学(18914)
- 业经(16626)
- 制(16235)
- 农业(15004)
- 出(14797)
- 地方(14699)
- 银(13958)
- 银行(13886)
- 行(13276)
- 融(12770)
- 金融(12767)
- 务(12547)
- 财务(12528)
- 财务管理(12489)
- 环境(12239)
- 机构
- 大学(303484)
- 学院(299911)
- 济(126072)
- 经济(123695)
- 管理(109224)
- 研究(105221)
- 理学(94681)
- 理学院(93522)
- 管理学(91830)
- 管理学院(91290)
- 中国(77802)
- 科学(67382)
- 京(63638)
- 农(61431)
- 财(57852)
- 所(56073)
- 研究所(51353)
- 业大(50444)
- 农业(49475)
- 中心(46787)
- 财经(46685)
- 江(44697)
- 经(42364)
- 经济学(40073)
- 北京(39578)
- 范(38446)
- 师范(37895)
- 院(37183)
- 经济学院(36821)
- 州(35201)
- 基金
- 项目(198945)
- 科学(153878)
- 基金(144627)
- 研究(137232)
- 家(129588)
- 国家(128550)
- 科学基金(106593)
- 社会(87341)
- 社会科(82860)
- 社会科学(82832)
- 省(77102)
- 基金项目(76844)
- 自然(70593)
- 自然科(68958)
- 自然科学(68926)
- 自然科学基金(67725)
- 划(66319)
- 教育(63149)
- 资助(59428)
- 编号(53903)
- 重点(45636)
- 部(44638)
- 成果(44094)
- 发(42822)
- 创(41091)
- 科研(39365)
- 计划(38930)
- 创新(38615)
- 教育部(37346)
- 课题(37274)
- 期刊
- 济(132284)
- 经济(132284)
- 研究(84899)
- 学报(57861)
- 农(54745)
- 中国(51605)
- 科学(48734)
- 财(43064)
- 大学(41803)
- 学学(39833)
- 农业(36903)
- 管理(36669)
- 融(26515)
- 金融(26515)
- 教育(25583)
- 财经(23107)
- 经济研究(22911)
- 技术(22278)
- 贸(22083)
- 业经(21753)
- 问题(19886)
- 经(19851)
- 业(19670)
- 国际(18768)
- 版(16156)
- 商业(15199)
- 技术经济(14995)
- 业大(14777)
- 理论(14261)
- 统计(14167)
共检索到4364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庞军 石媛昌 闫玉楠 黄少艺
本文首先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计算了我国整体及各行业2002-2007年的出口贸易隐含能,在此基础上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将出口贸易隐含能的变化进一步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并分析这三种效应的不同影响。结果显示:2002、2005及2007年我国出口贸易隐含能分别占当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6.60%、41.23%和38.54%,出口商品生产已经成为我国能源消费量高居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出口规模扩大对于我国出口贸易隐含能的增加起着重要推动作用,而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的影响则随时间和行业的不同呈现出显著差异性。最后,本文在总结我国出口贸易隐含能较高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降低...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菲 李娟
笔者综合能源、贸易方面的数据,应用投入产出方法,研究了中国对日本出口贸易中隐含的能源与碳排放。认为:中国承担的日本消费型隐含碳排放量巨大,1997年~2007年间隐含二氧化碳排放累计增长约1.5倍;中国对日本出口隐含碳排放产业分析表明,2007年的承担日本隐含碳排放最多的3个行业分别是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制造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基于SDA模型的隐含碳排放的结构分解证明1997年~2007年间中国能源使用效率的改进起到了碳减排的作用,生产技术、对日本出口规模和出口结构均促进隐含碳排放增长,其中出口规模的作用最为显著,贡献率为119.02%。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根能 吕磊磊 董伟婷
在考虑技术异质性的条件下,首先核算我国2002年、2007年以及2010年三年进出口隐含碳,然后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将对三年隐含碳排放变化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研究发现:(1)三年隐含碳净输出量分别为903百万吨、2 134百万吨、1 700百万吨,说明我国在对外贸易发展中,替发达国家和地区承担了过多的碳排放;(2)2002—2007年和2007—2010年两个阶段进口及出口隐含碳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均为正,其中规模效应是2002—2007年进口及出口隐含碳增加的主要原因,结构效应是2007—2010年进口及出口隐含碳增加的主要原因;(3)两阶段我国进口及出口隐含碳的强度效应均为负,说明无论是我国还是境外的生产技术水平都在进步;(4)两阶段出口加权平均碳排放强度的年均降幅均高于进口加权平均碳排放强度的年均降幅,说明我国技术水平进步的速度要快于境外技术平均水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根能 吕磊磊 董伟婷
在考虑技术异质性的条件下,首先核算我国2002年、2007年以及2010年三年进出口隐含碳,然后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将对三年隐含碳排放变化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研究发现:(1)三年隐含碳净输出量分别为903百万吨、2 134百万吨、1 700百万吨,说明我国在对外贸易发展中,替发达国家和地区承担了过多的碳排放;(2)2002—2007年和2007—2010年两个阶段进口及出口隐含碳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均为正,其中规模效应是2002—2007年进口及出口隐含碳增加的主要原因,结构效应是2007—2010年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欧阳小迅 戴育琴 瞿艳平
本文建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2001-2013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及其部门分布,采用LMDI分解法将2001-2013年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等3种因素的贡献。实证结果表明,2001-2013年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年均增长8.98%,农业部门、食品加工业部门是出口隐含碳排放量最多的部门,规模效应是导致农产品出口的CO_2增加的主要原因,技术效应是抑制农产品出口的CO_2排放量增长贡献的最重要因素,而结构效应较微弱。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杜运苏 孙辉煌
本文构建了一个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恒等式,运用LMDI分解技术,对中国1997~2007年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从产业层面和贸易伙伴层面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出口总量的扩张是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持续高速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排放强度的降低是抑制隐含碳排放增长最主要因素,出口结构变化对隐含碳排放的影响有限,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在短期内,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排放强度是中国抑制出口中隐含碳排放增长的有效途径;从长远来看,出口结构的调整升级则是可行的选择。
关键词:
出口隐含碳 增长因素 LMDI分解技术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雨微 赵景峰 刘航
本文提出了测算出口能源隐含流的新方法,并测算了2001—2010年我国各工业行业的出口能源隐含流的规模与强度,通过计量分析探究了规制要素扭曲的制度对出口能源隐含流强度的效应。计量结果显示,规制要素扭曲的制度能够有效抑制能源隐含流的强度。而且,在扭曲越严重的行业和能源隐含流强度越高的行业中,此抑制效应越明显;在低资金流动性行业中,规制资本扭曲的制度的抑制效应更明显;在高资金流动性行业中,规制劳动力扭曲的制度的抑制效应更明显。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艳梅 付加锋
作为出口贸易大国,中国的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总量相当可观,而且还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1997和2007年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进行了核算,结果分别为290.61Mt和940.69Mt,占中国生产活动碳排放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8.47%和45.53%。进而构建结构分解分析模型,将影响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为4种:直接碳排放强度效应、中间生产技术效应、出口总量效应和出口结构效应。并以1997-2007年为样本期,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上述4个因素的贡献值分别为-638.95Mt、132.41 Mt1、266.38 Mt和-109.77Mt。可见造成出口贸易隐...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独孤昌慧 吴翔 周小琳
该文考虑到生产技术差异及中间产品贸易等因素,利用非竞争型(进口)世界投入产出表计算了2000-2009年我国对美国工业进出口贸易含污数量以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我国因向美国出口而产生的隐含污染量远远大于我国自美国进口而减少的隐含污染量,我国负担了较大的环境成本;经过因素分解发现,虽然技术进步因素对贸易含污量起减少作用,但仍旧抵消不了贸易规模因素对贸易含污量的增加作用,贸易结构因素的作用还比较小。因此我国要加大清洁生产技术的使用,降低单位污染排放,同时要挖掘对外贸易结构的减排潜力。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杜运苏 张为付
文章基于可比价投入产出表,利用结构分解分析法研究了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及其驱动因素。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数量巨大,在中国碳排放总额中占比很高,且在行业分布和国别流向方面表现出较高的集中度;出口总量增长是导致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而直接排放系数降低和中间生产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增长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出口结构改善对抑制碳排放增加的作用非常有限,在某些年份和个别出口贸易伙伴中,由于结构恶化反而导致碳排放增加。因此,我国在采取措施降低出口碳排放强度的同时,亟需进一步加大出口商品升级换代的力度。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王洁华
文章利用中国投入产出表测算了各行业煤炭、原油、天然气以及一次电力的消耗密度,据此考察中国出口的隐含国内能源,并比较分析了出口与其他最终需求部分所占能源消耗的比重。计算结果表明,在2002~2007年期间,中国各类型能源消耗密度普遍降低,其中原油消耗密度下降最快、天然气下降最慢;十大出口行业的煤炭、原油和电力消耗密度在下降,且低于所有行业的总体水平,而天然气消耗密度却在上升。中国出口隐含国内能源在上升,其中煤炭、天然气和电力的上升较快、原油上升相对较慢,同时,出口贸易结构不利于在保持出口增速下同时实现节能降耗。与此同时,中国出口占总需求对国内能源消耗的比重有所上升,拉动经济增长相同幅度时消耗的能...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吴英娜 姚静
中国作为贸易大国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国,面临着快速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两难命题。在国际气候谈判中,来自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自身的发展需求也不容妥协。本文以中美贸易为研究对象,利用投入产出法,在考虑两国技术水平和能源利用水平差异的基础上,计算了2000—2009年两国的贸易污染指数,旨在为中国在气候谈判中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提供理论依据,利于中国在气候谈判中获得公平的减排目标,以及中国进一步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倪红福 李善同 何建武
本研究根据中国2002、2005、2007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OECD的国外投入产出表和GTAPVersion 7.0的SO2排放强度等数据,利用多国投入产出模型方法测算了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SO2,相关的行业结构分布以及隐含污染物在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流向,并通过结构分解方法分析了三大因素对出口贸易隐污染物的贡献大小。研究结果表明:2002年至2007年间,我国对外贸易创造了巨大贸易顺差,同时也带来了大量隐含SO2顺差;迅速增长的贸易规模是出口贸易隐含污染物增加的主要因素,但是,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技术改进导致的SO2排放强度下降抑制出口贸易隐含SO2增加,而投入产出中间结构变化对其影响较小。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战岐林 曾小慧 伍丽菊
以连续年度投入产出表(1995-2009)核算了中国35个产业出口贸易隐含污染九类污染物的排放状况。运用LMDI法对35个产业、九类污染、14个年度共计4 410个指标进行了分解,得到了每一个指标的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综合分析之后发现:驱动中国出口贸易隐含污染增长的是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具有重要的削减作用,结构效应因年度、产业和污染物而异。据此,推动环境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高环境部门和环境规划的独立性,在出口退税系统中嵌入产品含污系数,是当下必须采取的政策举措。
关键词:
投入产出核算 隐含污染 LMDI分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