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27)
- 2023(6269)
- 2022(5455)
- 2021(5108)
- 2020(4567)
- 2019(10481)
- 2018(10483)
- 2017(20934)
- 2016(11528)
- 2015(12771)
- 2014(12843)
- 2013(12943)
- 2012(12301)
- 2011(11266)
- 2010(11424)
- 2009(10721)
- 2008(10685)
- 2007(9565)
- 2006(8668)
- 2005(7991)
- 学科
- 济(47894)
- 经济(47843)
- 管理(30574)
- 业(30302)
- 企(23905)
- 企业(23905)
- 方法(23336)
- 数学(20924)
- 数学方法(20678)
- 中国(15298)
- 财(13175)
- 农(12458)
- 制(11586)
- 学(10433)
- 银(9879)
- 银行(9849)
- 业经(9540)
- 行(9463)
- 贸(8833)
- 贸易(8826)
- 易(8635)
- 融(8479)
- 金融(8476)
- 农业(7962)
- 地方(7925)
- 务(7632)
- 财务(7605)
- 财务管理(7583)
- 体(7343)
- 企业财务(7268)
- 机构
- 大学(172400)
- 学院(170223)
- 济(70549)
- 经济(69033)
- 管理(62429)
- 研究(60368)
- 理学(53475)
- 理学院(52859)
- 管理学(51916)
- 管理学院(51597)
- 中国(45774)
- 科学(37848)
- 京(37144)
- 财(36006)
- 所(32084)
- 农(32064)
- 研究所(29024)
- 财经(28300)
- 业大(26805)
- 中心(26566)
- 经(25637)
- 农业(25409)
- 江(25186)
- 北京(23807)
- 经济学(22059)
- 院(21452)
- 范(21420)
- 师范(21145)
- 财经大学(21126)
- 州(20161)
- 基金
- 项目(108955)
- 科学(84304)
- 基金(78598)
- 研究(76602)
- 家(70121)
- 国家(69580)
- 科学基金(57586)
- 社会(48103)
- 社会科(45693)
- 社会科学(45677)
- 省(42977)
- 基金项目(41425)
- 自然(37447)
- 划(36571)
- 自然科(36560)
- 自然科学(36544)
- 自然科学基金(35860)
- 教育(35442)
- 资助(33180)
- 编号(29856)
- 重点(25016)
- 成果(24782)
- 部(24780)
- 发(23530)
- 创(22520)
- 课题(21471)
- 科研(21272)
- 创新(21163)
- 计划(21134)
- 性(20748)
共检索到2562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燕 张树航 李颖 张馨方 韩斌 王广鹏 杨阳
以10个中国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品种休眠期一年生枝条为材料,测定各品种不同低温处理下枝条的相对电导率(REC)、冻害指数、总着色度和丙二醛(MDA)、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及枝条结构特征。将REC配合Logistic方程求出枝条低温半致死温度(LT_(50)),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与LT_(50)极显著相关的理化、结构指标,并用隶属函数法求出各抗寒性相关指标平均隶属度,对供试品种进行综合评价和抗寒性排序。结果表明:随处理温度的降低,10个板栗品种枝条REC变化趋势呈近"S"型,基于相对电导率拟合的LT_(50)差异较大,为-26.64~-17.73℃;-20℃处理下枝条REC、冻害指数、总着色度、MDA含量,及枝条木栓层厚度和木栓层比率与其LT_(50)呈极显著相关,可作为板栗枝条抗寒性鉴定的理化和组织结构指标;以6个指标为基础参数的隶属函数法适用于板栗树种枝条的抗寒性准确评价。10个中国板栗主栽品种枝条抗寒性强弱顺序为:‘燕宽’>‘燕山早丰’>‘燕奎’>‘处暑红’>‘紫珀’>‘粘底板’>‘罗田1号’>‘红栗’>‘燕红’>‘杂35’。
关键词:
板栗 抗寒性 指标 综合评价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燕 张树航 李颖 张馨方 王广鹏 杨阳
【目的】建立板栗抗寒性的鉴定评价方法,筛选可用于板栗抗寒性鉴定的形态和生理指标。【方法】以源自8个省份的16个板栗品种(系)休眠期1年生枝条为试验材料,采用电导法、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和组织褐变法,配合Logistic方程确定枝条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分析3种方法确定的LT50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板栗枝条各生理指标和组织结构与LT50的相关性。【结果】16个板栗品种(系)枝条相对电导率均呈近似"S"型变化趋势,基于相对电导率拟合的LT50差异较大,其值为-26.64~-17.73℃。16个板栗品种(系)枝条TTC染色的总着色度随处理温度下降呈倒"S"型曲线变化,而枝条冻害指数和芽褐变率均随温度下降呈"S"型曲线变化,基于这3个指标拟合的LT50基本一致,且与基于相对电导率拟合的LT50接近;电导法、组织褐变法及TTC染色法确定的16种板栗的LT50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板栗枝条木栓层厚度与木栓层比率与LT50呈极显著负相关,-20℃冷冻处理下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与LT50呈极显著正相关,可作为抗寒性鉴定的辅助形态和生理指标。【结论】电导法、组织褐变法及TTC染色法均可用于休眠期板栗树种的抗寒性鉴定,且以电导法测定的板栗抗寒性结果最为准确。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燕 李颖 张树航 张馨方 王广鹏
为验证低温放热(LTE)法鉴定板栗枝条抗寒性的应用效果,以16个板栗品种(系)休眠期枝条为材料,采用LTE法分析各品种放热特征和LTE相关指标,三点法建立各品种枝条木质部和韧皮部的温度-伤害度回归方程(LT-I),利用LTE相关指标(木质部和韧皮部LT-I斜率、木质部和韧皮部的开始结冰和终止结冰点温度)结合隶属函数法分析了16个品种的抗寒性,并用传统组织褐变法和电导法对LTE分析法效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6个板栗品种(系)枝条木质部和韧皮部的LT-I斜率在品种间和品种内均不同,并且各品种LTE相关指标均
关键词:
板栗 枝条 抗寒性 低温放热分析法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何永涛 胡宇 段慧荣 韩军 梁欢欢 田福平
为全面地对披碱草属四个牧草品种的抗寒性进行比较,本试验选择同德短芒披碱草(Elymus breviaristatus Keng cv.Tongde)、同德老芒麦(E. sibiricus L. cv. Tongde)、‘陇中1号’肥披碱草(E. excelsus Turcz. ‘Longzhong NO. 1’)和甘南垂穗披碱草(E. nutans Griseb. cv. Gannan)四种披碱草属牧草作为试验材料,设置25℃、10℃、5℃和0℃四个温度梯度处理,测定不同处理下,四个牧草品种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等17个指标。利用隶属函数加权重的方法,综合评价这四个牧草品种的抗寒性。结果表明,四个温度梯度下,同德短芒披碱草的Tr和Gs均差异显著(P < 0.05),同德老芒麦Pn、Ci和ETR值差异显著(P < 0.05) ,甘南垂穗披碱草的qP、Φ_(PSⅡ)和游离Pro积累量差异显著(P < 0.05),‘陇中1号’肥披碱草的SS积累和REC差异显著(P < 0.05)。综上可见,披碱草属四个牧草品种综合抗寒性排名为:同德老芒麦>同德短芒披碱草>甘南垂穗披碱草 >‘陇中1号’肥披碱草。本研究为利用披碱草属牧草建植高寒人工草地和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关键词:
披碱草属 抗寒性 抗氧化酶 光合作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魏钰 郭春会 张国庆 孟庆超 郭改改
【目的】探讨野生扁桃和普通扁桃对低温的适应能力,观察不同扁桃种的抗寒性大小,初步划定其适宜的栽培区域,为扁桃的区域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我国特有的6个扁桃种的1年生休眠枝条为试材,采取人工模拟外界环境的方法,对6个扁桃种进行不同梯度低温(-15~-40℃)处理,测定其休眠枝条的相对电导率、游离脯氨酸含量、MDA含量及SOD、POD活性,并配合Logistic方程计算6个扁桃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低温处理恢复生长后测定枝条萌芽率,同时对测定结果进行抗寒性分析和比较。【结果】蒙古扁桃、长柄扁桃、矮扁桃、榆叶梅、美新、西康扁桃6个扁桃种的LT50分别为-35.17,-31.4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郭佳欢 冯会丽 史彦江 俞元春
【目的】以灰枣和新疆林业科学院新选育的3个灰枣优系(灰实2、灰实7和灰实8)为试验材料,对其枝条组织在低温胁迫下的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含量及游离脯氨酸等5个抗寒性生理指标展开研究,以期为灰枣耐寒品种的选育推广提供参考。【方法】于2017年1月下旬,选取长势一致的1年生休眠二次枝进行低温胁迫试验,胁迫程度分为-15、-20、-25、-30、-35、-40℃共6个梯度,持续胁迫时间为12 h,胁迫后以5℃/h上升至0℃后恒温静置12 h测定各项指标。【结果】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得出,灰实2、灰实7、灰实8和灰枣低温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1.48、-8.82、-9.30和-10.80℃。同时,低温胁迫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均在-30℃时达到最大值。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S"型的变化趋势。丙二醛含量呈现"低-高-低-高"波浪型变化趋势,灰实2和灰枣在-35℃时含量最高,达到11μmol/g以上,灰实7和灰实8在-40℃时含量最高,为10.42~10.71μmol/g。灰实7和灰实8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变化幅度较大,达到3.89~3.93 mg/g;灰实2和灰枣的变化幅度较小,为3.22~3.31 mg/g。整体上看,低温处理下灰枣及其3个优系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变化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结论】通过抗寒因子的综合隶属度计算显示,灰实2的平均隶属度最高,为0.482;灰枣次之,为0.478;灰实8为0.476;灰实7最低,为0.456。按照平均隶属度抗寒性分级法分级,灰实2、灰实7、灰实8和灰枣的综合隶属度在0.40~0.59之间,抗寒性均为Ⅲ级,中抗,其抗寒性能力大小综合排序为:灰实2>灰枣>灰实8>灰实7。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丁思悦 王雨婷 赵佳琪 王文 惠竹梅
【目的】对葡萄种质抗寒性进行鉴定与比较,分析不同葡萄品种在低温胁迫过程中生理响应的差异并探索葡萄抗寒性评价方法,为葡萄抗寒品种的鉴定、选育、品种区域化布局及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高低温交变箱模拟低温环境,在4℃(对照)和-5,-15,-25,-35℃低温条件下,以来源于美洲种、欧山杂种、欧美杂种、欧亚种的66份葡萄品种一年生枝条为材料,采用聚类分析法对枝条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组织褐变率、含水量(自由水与束缚水)进行分类评价和筛选,在此基础上筛选抗低温或低温敏感的葡萄品种,进一步分析其相对电导率及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差异,并结合隶属函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葡萄品种抗寒性及抗寒生理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在66份葡萄种质中,欧亚种葡萄的低温半致死温度为-10.87~-17.45℃,低温胁迫后欧亚种葡萄的组织褐变率较高;美洲种葡萄低温半致死温度为-19.80~-29.68℃,自由水/束缚水值低于其他葡萄种质;通过聚类分析可将66份葡萄种质的抗寒性分为5类,抗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美洲种>欧山杂种>欧美杂种>欧亚种。从中筛选出12份抗低温或低温敏感品种,分别为美洲种5BB、SO4、1103P、康可和香槟,欧山杂种北醇和公酿1号,欧美杂种巨峰和康拜尔,欧亚种赤霞珠、蛇龙珠、霞多丽,对其进行的抗寒生理指标测定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12份葡萄品种一年生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及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游离脯氨酸含量先上升后下降;与对照相比,霞多丽、蛇龙珠枝条的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增加幅度较大,5BB、SO4枝条的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幅度较大,其余品种各指标增加幅度较小。【结论】不同来源的葡萄种质抗寒性存在差异,抗寒性强弱依次表现为美洲种>欧山杂种>欧美杂种>欧亚种。12个抗低温或低温敏感葡萄品种的抗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5BB、SO4、康可、北醇、1103P、香槟、公酿1号、巨峰、赤霞珠、蛇龙珠、康拜尔、霞多丽。半致死温度、相对电导率、MDA含量、枝条含水量可作为葡萄抗寒性的综合评价指标。
关键词:
葡萄 抗寒性评价 低温胁迫 半致死温度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陆畅 李斌 刘儒 夏良放 祝良 林富荣 郑勇奇
采集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 4个种源的秋季和冬季的枝条和叶芽,测量抗寒生理指标,使用隶属函数分析法综合评价种源的抗寒性。结果显示:鹅掌楸不同种源的各抗寒生理指标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具体为,鹅掌楸冬季叶芽中的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可溶性糖质量分数、脯氨酸质量分数均高于秋季叶芽,相对电导率和含水量均低于秋季叶芽。根据测量的生理指标数据,计算出鹅掌楸4个种源的隶属函数值作为抗寒性的综合评价值,大小分别为云南勐腊0.021,贵州黎平0.286,安徽大别山0.834,浙江富阳0.488。对4个鹅掌楸种源的抗寒性进行了综合排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柳新红 何小勇 苏冬梅 魏来 袁德义 王军峰
通过相关性分析确定衡量翅荚木单项抗寒能力大小的6个指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这些指标转换成综合指数,确定指标权重,建立评价体系。根据指标权重和隶属函数值,求得翅荚木各个种源抗寒性的综合指数值,依照综合指数的大小判定不同种源的抗寒性强弱的排序为:湖南通道>贵州兴义>广西忻城>广东英德>湖南江华>广西靖西。通过聚类分析,将翅荚木种源划分为3类:湖南通道和贵州兴义种源为一类,抗寒性较好;广西忻城和广东英德种源为一类,抗寒性一般;湖南江华和广西靖西种源为一类,抗寒性较差。
关键词:
翅荚木 种源 抗寒性 综合评价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吕跃东 董凤祥 王贵禧 王庆成
通过人工模拟低温的方法确定-22℃萌芽率为杂交榛抗寒性的衡量指标,用相关分析确定评价杂交榛抗寒性的5个指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5个指标转化为综合的主成分,确定指标权重,建立评价体系,再结合隶属度函数值求得杂交榛各无性系抗寒性的综合指数。根据综合指数的抗寒性排序为:84-349>81-23>85-127>B-3>84-69>84-545>81-9>83-33>84-1>84-72>84-254>84-48>84-402>84-237>82-11>84-226>B-21>84-572。通过聚类分析,将杂交榛抗寒性划分为4类:84-349、81-23和85-127为一类,其抗寒性最强;B-3、84-6...
关键词:
杂交榛 抗寒性 综合评价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玉苏甫·阿不力提甫 阿依古丽·铁木儿 帕提曼·阿布都热合曼 李疆
为探讨梨生产中梨树枝条部分死亡或整株死亡的问题,在低温胁迫下进行了抗寒性生理指标测定。以杜梨(Pyrus betulaefolia Bge.)、豆梨(Pyrus calleryana D.Dcne.)、鄯善砧木句句梨(新疆梨Pyrus sinkiangensis Yu.Shanshan zhenmu Jujuli)、其里根阿木特(西洋梨Pyrus communis L.Qiligen amute)、阿克苏砧木阿木特(西洋梨Pyrus communis L.Akesu zhenmu amute)、塔城野生杏叶梨(杏叶梨Pyrus armeniacaefolia Yu.Tacheng yeshen...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晓宇 杨成超 彭建东 杨志岩 张妍
采用11个杨树无性系的1年生枝条为试验材料,通过低温和冻融处理,确定以4次冻融处理后(-40℃放置24 h然后转入20℃放置24 h)的枝条萌芽率为抗寒性的衡量指标。从生理生化物质、物理性状、生长性状、物候期等方面进行研究,用相关性分析筛选出与抗寒性极显著或显著相关的5个指标——相对电导率、相对含水率、水分饱和亏缺、丙二醛和可溶性糖,用主成分分析法将5个指标转化为综合的主成分,确定各指标权重,建立评价体系,再结合隶属度函数值求得各无性系抗寒性的综合指数。依照综合指数,抗寒性由强到弱的排序为:小黑杨、小美旱、中绥12、小叶杨、3016杨、108杨、沙兰杨、辽育3、97杨、中辽1号、L35,其结果...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孙万仓 武军艳 曾军 朱慧霞 刘雅丽 张亚宏
以8个抗寒性不同的白菜型冬油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冬油菜品种的抗寒性与越冬率、植物学特征、生长发育特性、干物质积累特性等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可划分为4种类型,即超强抗寒性品种、强抗寒品种、抗寒性品种和一般抗寒品种.抗寒性强的品种MXW-1,DQW-1冬前生长发育较缓慢,匍匐生长,叶色浓绿,叶脉微紫,越冬期叶片数偏少,平均为8~9片,较早进入枯叶期.根系发达,根冠比大.返青晚,成熟期晚,生育期较长.
关键词:
冬油菜 抗寒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葛朝红 赵爽 师树新 李伟明 周永萍 高倩
旨在探讨不同种源辣木在北方种植的适应性,为辣木在北方优良种源的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支持。以5个种源的辣木为试材,采用实地调查、人工霜箱控温等方法,对其生长性状、产量性状和抗寒性进行测定,分析不同种源间的差异,并通过隶属函数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筛选适宜北方地区种植的优良种源。结果表明,5个种源的辣木在相同生长条件下的各指标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各种源中H种源的株高最低,为267. 57 cm,但其冠幅、地径和分枝数均最高,分别为137. 57 cm、5. 01 cm和50. 33;在产量性状中,不同种源的嫩叶、鲜叶和鲜茎枝产量由高到低排序分别为:H> K> F> S> J,H> F> K> S> J,H> F> S> K> J。其中,H种源的嫩叶、鲜叶和鲜茎枝的产量均为最高,分别为0. 22,0. 93,1. 76 kg/m~2,产量最低的为J种源;不同种源辣木枝条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不同种源辣木枝条的结冰点在-1. 60~-4. 37℃,过冷却点在-3. 42~-5. 63℃,其中H种源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均为最低,其抗寒性最好。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各种源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为:H> K> S> G> J。因此,H种源可作为在北方地区培育和推广的潜在良种遗传资源。
关键词:
辣木 种源 性状 综合评价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颖 陆国权 王晨静 赵习武
以彩叶芋Caladium bicolor 2个品种的组培苗为试验材料,通过人工低温处理(0~20℃),研究彩叶芋叶片中的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可溶性糖质量分数、游离脯氨酸质量分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计算其半致死温度。2种彩叶芋品种叶片的半致死温度均较高。相对电导率与抗寒性呈负相关,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SOD活性与抗寒性呈正相关。研究分析表明:各个指标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品种间的差异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量、SOD活性可以更好地反应彩叶芋在低温下的生理变化及不同品种之间的抗寒性差异...
关键词:
植物学 彩叶芋 抗寒性 生理指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