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3(2513)
- 2022(2417)
- 2021(2407)
- 2020(2258)
- 2019(5166)
- 2018(5468)
- 2017(11494)
- 2016(6700)
- 2015(7924)
- 2014(8177)
- 2013(8398)
- 2012(8272)
- 2011(7575)
- 2010(8072)
- 2009(7949)
- 2008(8101)
- 2007(7549)
- 2006(7044)
- 2005(6891)
- 2004(5973)
- 学科
- 济(25065)
- 经济(25028)
- 管理(17500)
- 业(17025)
- 企(11644)
- 企业(11644)
- 中国(10833)
- 方法(10102)
- 农(9738)
- 数学(9084)
- 制(9046)
- 数学方法(8944)
- 财(7994)
- 贸(7316)
- 银(7312)
- 贸易(7311)
- 银行(7293)
- 易(7174)
- 行(7016)
- 税(5789)
- 农业(5757)
- 税收(5390)
- 融(5353)
- 金融(5352)
- 收(5340)
- 体(5149)
- 度(5132)
- 制度(5130)
- 业经(4991)
- 学(4579)
- 机构
- 学院(105554)
- 大学(104751)
- 济(42700)
- 经济(41545)
- 研究(39082)
- 管理(34782)
- 中国(31704)
- 理学(27996)
- 理学院(27656)
- 管理学(27175)
- 管理学院(26992)
- 财(24047)
- 京(23779)
- 科学(23749)
- 农(22836)
- 所(22707)
- 研究所(19875)
- 农业(18112)
- 财经(17900)
- 中心(17659)
- 江(17205)
- 北京(16312)
- 业大(15960)
- 经(15888)
- 州(14473)
- 范(13807)
- 省(13703)
- 师范(13685)
- 财经大学(12946)
- 经济学(12892)
- 基金
- 项目(55131)
- 研究(41194)
- 科学(40108)
- 基金(36381)
- 家(32580)
- 国家(32256)
- 科学基金(24243)
- 社会(23334)
- 省(22377)
- 社会科(21912)
- 社会科学(21902)
- 划(19370)
- 教育(19009)
- 基金项目(18513)
- 编号(18177)
- 成果(17219)
- 资助(16513)
- 自然(14868)
- 自然科(14412)
- 自然科学(14404)
- 自然科学基金(14116)
- 课题(13543)
- 发(12799)
- 重点(12760)
- 部(12655)
- 性(11510)
- 创(10858)
- 年(10834)
- 计划(10808)
- 项目编号(10776)
共检索到1770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辉 马志强 曹莉 孙道杰 李学军 闵东红 冯毅
20 0 0 / 2 0 0 1年度全国冬小麦 7个试区 79个参试品种 (系 )品质性状测试结果表明 :当前我国冬小麦品种各品质性状的平均水平为蛋白质含量 14 1g/ kg,沉淀值 2 7.1m L ,面粉吸水率 6 0 .8% ,面团形成时间 2 .7m in,面团稳定时间 3.1m in,软化度 117BU ,粉质评价值 4 4。各品质性状在地域表现上都有明显的北高 (优 )南低 (差 )趋势。综合品质性状达到强、中、弱筋小麦品质标准的分别有 3,14和 9个品种 ,其中北部旱地组强筋 1个、中筋 3个 ,北部水地组强筋 1个、中筋 3个 ,黄淮旱地组强筋 1个、中筋 2个、弱筋 1个...
关键词:
冬小麦 区域试验 品种改良 品质性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豪圣 李法计 程敦公 刘建军 付雪丽 刘爱峰 宋健民
研究不同品质类型冬小麦气冠温差(CTD)的差异,探讨气冠温差与产量性状的关系,对高产品种(系)选育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灌溉条件下,选用28个强筋型和27个中筋型冬小麦品种(系),分别对抽穗期、开花期、花后7 d、花后14 d、花后21 d和花后28 d的气冠温差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强筋型与中筋型冬小麦品种间的CTD在各个测量时期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中筋品种花后21 d的CTD与产量和千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CTD对冬小麦产量影响,主要通过粒重途径实现的。强筋型品种与中筋型品种的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分别为51.72%和63.45%,其中,花后21 d的CTD分别在强筋品种第2主成分和中筋品...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董一帆 任毅 程宇坤 王睿 张志辉 时晓磊 耿洪伟
【目的】小麦籽粒品质是影响小麦加工品质和营养价值的重要因素。挖掘与小麦籽粒品质性状显著关联的位点及候选基因,为拓宽对小麦品质性状遗传机理的理解和分子标记辅助优质小麦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来自国内外259份冬小麦品种(系)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淀粉含量、沉降值和籽粒硬度等5个品质性状进行测定,并结合90K SNP芯片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将定位到的显著性关联位点进行单倍型分析。【结果】5个性状均符合正态分布且在不同环境间均表现出丰富的变异,沉降值的变异系数最大(20.11%—24.42%)。各性状在基因型、环境、基因型×环境间均呈现出极显著差异(P<0.001),广义遗传力为0.77—0.84。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44个与5个性状显著关联(P<0.001)的位点,分布在除1D和3D染色体外的其他19个连锁群。在2个及以上的环境中均稳定存在的位点18个,涉及蛋白质含量(12个)、湿面筋含量(9个)、淀粉含量(11个)、沉降值(12个)和籽粒硬度(7个)等5个性状,能解释遗传变异的4.27%—10.98%。其中13个为多效应位点,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淀粉含量等性状相关联的多效应位点最多(7个)。位于2B、2D和3A染色体的GENE-0762_631、IAAV7742和RAC875_c66845_466位点同时在2个环境和BLUP值下被检测到,表型贡献率的范围为4.32%—7.07%。通过对多环境下存在且表型贡献率高的多效应位点进行单倍型分析,在5D染色体的D_GDS7LZN02F4FP5_176位点发掘到与蛋白质含量、沉降值和淀粉含量等性状显著相关的Hap1、Hap2、Hap3和Hap4等4个不同单倍型,其中,Hap1是高淀粉含量单倍型(P<0.001),而Hap2和Hap3均为高蛋白质含量和沉降值的单倍型(P北部冬麦区>国外品种>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西南冬麦区。对稳定遗传的位点进行候选基因的挖掘,筛选到10个可能与小麦籽粒品质相关的候选基因。【结论】检测到18个与籽粒品质性状显著关联的稳定位点,鉴定到4个不同单倍型,筛选出10个与籽粒品质相关的候选基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仇松英 许钢垣 武计平 逯腊虎
分析了30份山西冬小麦品种的诸性状对产量的作用。结果表明,千粒重、穗粒数对产量贡献较大,每hm2穗数次之,株高的效应较小。
关键词:
冬小麦,品种演变,通径分析,山西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进考 张士昌 何明琦 史占良 刘彦军 底瑞耀 蔡欣 傅晓艺
在高肥地力条件下,通过5年不同气候年型,对不同基因型小麦的灌水研究。结果表明,灌水处理均较干旱处理增产达显著水平。2~4水产量差异不显著,表明小麦生产中节水潜力巨大。干旱年产量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递增,平水年1~4水处理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产量略有增加,丰水年不灌水的处理产量达到7 500 kg/hm2以上,灌1~2水达到了8 250 kg/hm2以上,2水以后则不增产,甚至减产,说明丰水年过多灌水对产量不利。不同灌水处理水分利用效率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而下降,0~4水分别为18.29,16.62,15.53,14.62和13.18(kg/(hm2.mm))。不同品种间抗旱节水能力差异显著。晋麦47...
关键词:
冬小麦 高产节水技术 品种筛选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兰珍 米国华 陈范骏 张福锁
为获得磷高效育种及相关理论研究所需的材料 ,在大田条件下对 2 16份冬小麦种质的磷营养效率进行鉴定。磷营养效率用磷效率 (低磷产量 )和对低磷的敏感度 [(高磷产量 -低磷产量 )× 10 0 /高磷产量 ]来描述。 2 0 0 0—2 0 0 1年将 2 16个冬小麦品种分别种在低磷 (Olsen P为 2 .4mg·kg-1,不施磷 )和高磷 (Olsen P为 17.4mg·kg-1,施纯磷 6 0kg·hm-2 )土壤上 ,根据各品种的磷效率选出 37个典型品种 ,但对低磷敏感度的品种间差异没有表现出来。2 0 0 1— 2 0 0 2年在低磷 (Olsen P为 6 .6mg·kg...
关键词:
冬小麦 磷效率 低磷敏感度 稳定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魏益民 张波 关二旗 张国权 张影全 宋哲民
小麦是中国第三大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和食品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消费者的生活需求正在发生变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使食品工业,特别是传统食品工业化加速发展。与此同时,食品工业对食品原料的专用化和规模化,即品种的质量、规格和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研究和解决这一矛盾,已成为小麦产业和食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问题。本文以国内发表的论著为基础,整理、分析了小麦品质改良历史、研究进展、存在问题;讨论了小麦产业链和食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优质小麦的需求;结合农业生产和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提出建议,供小麦育种、生产、收贮、食品加工等部门和研究人员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小燕 于振文
根据小麦成熟期籽粒的蛋白质、谷蛋白大聚合体(GMP)、湿面筋含量及沉降值、面团稳定时间等蛋白质品质指标的差异,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供试的9个小麦品种分为3组:高GMP含量、高面团稳定时间组;低GMP含量、低面团稳定时间组;中GMP含量、中面团稳定时间组。研究在籽粒灌浆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含量、蛋白质合成与分解过程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动态,及与蛋白质品质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与GMP含量、沉降值、面团稳定时间之间无显著相关性,GMP含量与诸品质指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GMP含量更能代表加工品质的优劣;灌浆前中期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对可溶性蛋白(SB)含量有显著影响,灌浆...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品质 相关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虹 王西成 李铁庄 汤其林 田云峰 吕凤荣 苗玉芳
利用 1999年河南省 4 0个小麦品种的品质测定结果 ,对河南省小麦品种的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①河南省目前推广和新育成的小麦品种品质性状差异较大 ,其中变异较大的是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弱化度 ,其次是沉降值、面粉质量评价值、面包体积和面包评分。这些小麦品种中中筋粉品种占 75%以上 ;强筋粉品种约占 2 0 % ;弱筋粉品种不足 5%。②强筋小麦品种豫麦 34,4 7,14号 ,宛 798,豫麦 4 9号和弱筋品种豫麦 50 ,6 0号等品种基本解决了高产与优质的矛盾 ,而且稳产性好、适应性广 ,适宜黄淮南片麦区广泛种植。③郑州 90 2 3、小偃 54、漯育麦、陕优2 2 ...
关键词:
河南省 小麦品种 品质性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兰涛 姜东 王连臻 戴廷波 曹卫星
在江苏省 6个小麦生态区 ,选用大面积推广的 7个不同品质类型的专用小麦品种 ,研究了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生态变异特点。结果表明 :除籽粒淀粉含量不受环境主效应的影响外 ,其余各品质性状均受基因型和环境主效应以及二者互作效应的显著影响 ;籽粒蛋白质含量和面粉降落值受基因型和环境主效应的影响相近 ,而其余品质指标的基因型主效应明显大于环境效应。表明在江苏省优质小麦生产中 ,品质的遗传改良和深入的品质生态区划非常重要。不同品种在各生态点品质性状的表现趋势不同 ,可能导致品质区划结果不同 ,在品质生态区划研究中需引起重视
关键词:
冬小麦 品质性状 生态环境 基因型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吴晓丽 包维楷
为了在小麦育种中合理利用品种资源,以成穗数、产量、千粒重、穗长、穗粒数、株高、地上部干重和根干重8个性状为指标,对供试材料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参试材料分为3类,其中第Ⅱ类15个品种综合表现较好,成穗数多、产量高、千粒重大、穗长、穗粒数和株高适中,单株生物学产量表现一般,可作为高产亲本材料;第Ⅲ类的综合表现相对较弱,不宜选作杂交亲本。
关键词:
冬小麦 农艺性状 聚类分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灿军 冀天会 王书子 高海涛 王翠玲 杨子光
利用水地和旱地两种生态型的品种 ,采用 4× 4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 ,对水旱品种间杂交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水地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对杂种后代主要性状的影响 ,除千粒重外 ,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旱地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主要对株高、穗下节长、单株穗数、收获指数等与抗旱性有关的性状影响明显 ,且除株高和收获指数外 ,其余性状P1的方差均大于P2 的方差。说明水地亲本对杂种后代产量性状影响大 ,旱地亲本主要影响抗旱性状 ,水旱两种生态型杂交 ,实现了抗旱与丰产的有机结合。株高、穗下节长、穗粒数、单株产量、单株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以加性效应为主 ,而显性基因对单株穗数、...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范濂 崔党群 范平
利用56个冬小麦品种(系),采用双重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了冬小麦子粒品质性状多目标间接选择数学模型.结果表明.适当增加株高和单株穗数,可同时提高单株子粒蛋白质产量与含量及干面筋含量;而增加单株子粒产量可以提高单株子粒蛋白质产量,但降低子粒蛋白质含量和干面筋含量;千粒重每增加1.0g,沉淀值减少0.07791ml;湿面筋含量随株高增加而增高,随结实小穗数增加而降低.
关键词:
冬小麦 品质性状 逐步回归 间接选择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康明辉 黄峰 王世杰 海燕 殷贵鸿 韩玉林
为了探讨黄淮麦区推广小麦品种面条加工品质性状的表现水平、遗传多样性状况并评选优质面条品种,本研究对黄淮麦区42个小麦主栽品种的26项籽粒或面粉品质指标和面条加工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面条总分平均75.3分,最高分为89分,各个单项指标变异幅度均很大,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通过遗传改良我国黄淮麦区小麦面条品质有一定的潜力。适合做优质面条的品种有花培5号、周18、周13和邯郸6172。
关键词:
小麦 面条加工品质 黄淮流域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关二旗 魏益民 张波 郭进考 张国权 刘彦军 罗勤贵 班进福
【目的】通过定点农户调查和田间采样分析,了解黄淮麦区主产区小麦生产的品种构成及小麦品质性状,为小麦品种选育和食品加工业的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8年夏收时在陕西、河南、河北3省所属9个地市、27个县区、81个乡镇抽取农户田间小麦主栽品种样品243份;2009年夏收时在同一区域抽取农户田间小麦主栽品种样品242份。统计小麦品种构成,分析小麦样品的籽粒品质和面团流变学特性。【结果】黄淮麦区调查区域小麦主栽品种数量较多(86个小麦品种),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种植比例较低(19.8%)。小麦籽粒千粒重(39.5g)、容重(787 g.L-1)、蛋白质含量(14.0%)较高,籽粒硬度大(56%)...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