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166)
2023(18650)
2022(15992)
2021(15102)
2020(12662)
2019(28931)
2018(28695)
2017(55537)
2016(30237)
2015(34207)
2014(34164)
2013(33514)
2012(30598)
2011(27765)
2010(27883)
2009(25830)
2008(25178)
2007(22513)
2006(20134)
2005(17763)
作者
(86761)
(72455)
(72055)
(68700)
(45863)
(34719)
(32575)
(28313)
(27497)
(25784)
(24435)
(24405)
(22863)
(22754)
(22179)
(22146)
(21745)
(21315)
(20838)
(20756)
(18149)
(17829)
(17505)
(16589)
(16293)
(16192)
(16182)
(15967)
(14732)
(14371)
学科
(119337)
经济(119171)
(89242)
管理(87093)
(66356)
企业(66356)
方法(52017)
(51265)
数学(45588)
数学方法(44927)
农业(33976)
中国(33587)
(32418)
业经(30495)
(28435)
(23558)
地方(23467)
(22458)
贸易(22447)
(21903)
(20323)
银行(20278)
(19425)
(19373)
(19237)
财务(19145)
财务管理(19100)
技术(18805)
理论(18543)
(18456)
机构
学院(430500)
大学(428432)
(172458)
经济(168657)
管理(168314)
理学(145444)
理学院(143882)
研究(141937)
管理学(141288)
管理学院(140506)
中国(108447)
(90457)
科学(86902)
(81490)
(81386)
(70847)
业大(67338)
中心(66272)
财经(64569)
(64116)
研究所(63995)
农业(62627)
(58733)
北京(56862)
(56230)
师范(55709)
(51637)
(51473)
经济学(51306)
财经大学(47787)
基金
项目(291281)
科学(228394)
研究(216460)
基金(209651)
(182111)
国家(180511)
科学基金(154559)
社会(135604)
社会科(128139)
社会科学(128105)
(114638)
基金项目(110953)
教育(99453)
自然(99112)
自然科(96714)
自然科学(96691)
(95690)
自然科学基金(94943)
编号(90305)
资助(85783)
成果(73458)
重点(64895)
(64548)
(62625)
课题(61773)
(60244)
创新(56210)
(55926)
科研(55377)
国家社会(55286)
期刊
(193684)
经济(193684)
研究(126743)
中国(83702)
(79681)
学报(67735)
科学(61896)
(61335)
管理(60315)
农业(53829)
大学(52749)
学学(49856)
教育(48446)
(42147)
金融(42147)
技术(38029)
业经(36201)
财经(31187)
经济研究(28792)
问题(26860)
(26571)
(25757)
(21722)
理论(20761)
图书(20567)
科技(20299)
技术经济(20196)
现代(19304)
实践(18902)
(18902)
共检索到6366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张若恬  周敏  
农民工法律援助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法律救助机制和特殊的法律援助形式,具有典型的时代转型性和农民工群体特性。农民工法律援助制度有其内涵逻辑和价值意蕴,但也存在制度性、操作性局限,笔者以西安市区农民工的问卷调查数据为支撑,对农民工法律援助制度的困境进行了制度、程序、经费和主体层面的解读,并认为坚持健全制度、强化保障、完善渠道、加大普法的"四位一体"路径是当下优化农民工法律援助制度的应然之举。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冯哲  
农民工法律援助制度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过程中,面临很多问题。如农民工自身权利意思淡薄、法律援助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不足、资金缺乏以及法律援助制度本身缺陷等等。因此,本文提出了如下改革建议:完善法律援助相关立法、强化农民工社会人身份、建立法律援助资金保障与监管制度、完善施援主体建以及建立区际、部门间协作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亓丹  
农民工群体是随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个具有时代性内涵的特殊社会阶层,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末,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74亿人。实践证明,农民工群体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受到历史、制度、法律以及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民工的城市生存际遇和个人发展空间均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在合法权益保护方面显得尤为突出,很多农民工往往因为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从而在权益保护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申请法律援助便成为当前农民工维权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路径选择。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杭冬婷  
法律援助是为经济困难等弱势群体提供无偿法律服务的一种制度,是我国司法制度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经济困难等弱势群体的诉讼能力并维护其合法权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我国,由于经济、政治、文化地位的欠缺,其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民工已经成为最大的弱势群体之一,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占全部法律案件的比例有逐年升高的趋势。本文阐述了法律援助制度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农民工法律援助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尹雪英  
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是法律援助服务的重点。文章针对当前我国农民工法律援助服务中存在的不足,主要从经费、人员和成本等方面提出了几点完善措施。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万德松  
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趋向与一部分的农民工依然存在待遇低、基本权利缺乏保障的现象形成了新的冲突。农民工的法律援助问题日益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进一步认识农民工法律援助存在的问题,在强化法制建设的同时,强化农民工法律援助机制,更好地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晶  
法律援助就是国家为"弱势群体"提供的减、免费用的法律服务。农民工作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其权益经常遭到侵害,是法律援助的对象之一。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关注农民工这个庞大弱势群体的利益,赋予其应有的社会地位,依法保障其合法权益,在其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适时的提供法律援助,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稳  
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带动下,尽管我国的农村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农民工法律援助方面问题重重,直接制约着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本文在阐释农民工法律援助重要性的基础上,对其当前存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就如何有效推进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提出几点参考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简新华  黄锟  
调查表明,当前农民工的状况得到有效的改善,特别是工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拖欠问题有所缓解,政府给农民工提供的服务有所加强,但是农民工收入低、处境困难等基本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尤其是农民工比较强烈的市民化愿望也远远没有实现,所以必须在进一步落实各项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加大相关投入,逐步消除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障碍和资金困难,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秦加加  杨文杰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群体的主力军,其市民化问题日益成为政府工作重点。农民工市民化对农民工自身而言有利于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实现其自身的现代化,同时对于提高城市化水平,拉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民工市民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以农民工市民化为支点,即实现农民工向新市民转变,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因素不仅包含农民工自身因素,也包含外部制度性因素。本文从城乡分割户籍体制、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教育制度五方面制度因素分析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并提出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完善对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翟秀海  
农民工身份认同缺失,造成农民向市民转变困难,这已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性因素的束缚,只有打破现行的二元户籍制度,改变与户籍制度相关的就业、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政策等,才能增强农民工的身份认同,推动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袁东升  
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理想、职业选择和当前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矛盾造成了新生代农民工特殊的就业困境,也严重地影响到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和谐。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应当不断完善现有的就业政策,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提供更多的政策援助,规范就业秩序,不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创造新的有利条件,进而缓解目前用人单位"用工荒"的困境,推动经济社会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刘尧飞  
新生代农民工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通过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正在逐渐褪去乡村色彩,处于脱离农村却又难以融入城市的"半城市化"状态,他们的城市生存状况呈现明显特征,表现为:生活追求较高,渴望融入城市,但心理问题值得关注;工作期望值高,目标明确,但社会保障情况堪忧;对城市生活和工作满意度一般,但充满期望。从激发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积极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角度出发,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生活状况必须引起政府和社会关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他们的权益,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优化他们的生存环境,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娄文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农民工的住房制度嵌入于多元化制度场域中,其背后隐含着国家逻辑、政府逻辑、市场逻辑和生存逻辑,并且这四种逻辑相互交织和互动,最终导致农民工面临着住房制度化困境。因此,需要加强住房制度的顶层设计,并构建新的制度逻辑,达成农民工住房的多重制度逻辑间的动态平衡。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何欣  吴蕾  
文章聚焦返乡工伤致残农民工这一特殊弱势群体,以SAFE模型为分析框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对21名返乡工伤致残农民工进行面对面、半结构的深度访谈,较为系统地分析了这一群体的生存状况,以及影响其生存发展的风险因素。研究发现,工伤、残障与户籍的叠加效应致使这一群体处于极端弱势地位,返乡是其迫不得已的生存策略。医疗康复资源严重不足、社会连接及支持系统的脆弱与单一、以及单纯自我依赖的经济保障构成了影响其生存发展的三大风险性因素。返乡工伤致残群体处于极端弱势地位且带有强烈的隐蔽性,而提供基本的、整合的、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保障政策和相关服务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和有效途径,注重个案管理的制度设计是有益的政策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