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67)
2023(7733)
2022(6373)
2021(6087)
2020(4934)
2019(11216)
2018(11013)
2017(21650)
2016(11517)
2015(12663)
2014(12331)
2013(12557)
2012(11752)
2011(10887)
2010(11070)
2009(10578)
2008(10357)
2007(9549)
2006(8866)
2005(7915)
作者
(33704)
(28692)
(28356)
(27164)
(17496)
(13804)
(12488)
(11076)
(10729)
(9831)
(9742)
(9467)
(8946)
(8894)
(8646)
(8513)
(8434)
(8210)
(8029)
(8003)
(7236)
(7220)
(6891)
(6638)
(6551)
(6519)
(6322)
(6106)
(5710)
(5679)
学科
(51949)
经济(51890)
(51110)
(38272)
农业(34510)
管理(22331)
业经(17335)
方法(16879)
中国(16711)
数学(15629)
数学方法(15520)
(14127)
企业(14127)
(12677)
农业经济(12388)
地方(11847)
(11420)
收入(10232)
(10059)
(9603)
农村(9576)
发展(9460)
(9452)
(9410)
贸易(9404)
(9202)
(9193)
银行(9185)
(8968)
(8893)
机构
学院(172460)
大学(167135)
(74679)
经济(73148)
管理(64336)
研究(60406)
理学(55640)
理学院(55015)
管理学(54126)
管理学院(53852)
(50400)
中国(49261)
农业(38082)
科学(36500)
(34863)
(33632)
业大(32001)
(30558)
中心(28968)
研究所(27521)
(26259)
财经(26252)
(23835)
(23808)
师范(23646)
农业大学(23319)
经济学(21936)
北京(21529)
经济管理(21105)
(20937)
基金
项目(112071)
科学(88916)
研究(84900)
基金(82043)
(71373)
国家(70661)
科学基金(59826)
社会(55694)
社会科(52369)
社会科学(52358)
基金项目(44945)
(44470)
(36494)
编号(36396)
自然(36287)
教育(36148)
自然科(35353)
自然科学(35347)
自然科学基金(34692)
资助(30865)
(30122)
成果(28884)
(26561)
(25274)
重点(24880)
课题(23816)
国家社会(23447)
(22891)
(22224)
(21890)
期刊
(91432)
经济(91432)
(57021)
研究(51285)
农业(38679)
中国(34486)
科学(26722)
学报(26574)
业经(22624)
大学(21351)
(21058)
(20921)
金融(20921)
学学(20671)
管理(17652)
(16820)
农业经济(14989)
问题(14667)
农村(14468)
(14468)
教育(13223)
技术(12130)
财经(11992)
经济研究(11944)
(10892)
经济问题(10552)
(10167)
资源(10123)
世界(9857)
农村经济(9561)
共检索到2601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启楠  张凡凡  曾咏梅  陈学军  李福夺  
本文基于2011~2015年我国31个省域面板数据,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对农村贫困程度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揭示其驱动机理。结果表明:我国农村贫困程度空间相关性显著且具有跃迁性,但大多属于临近区域与本区域属性值均未发生改变的跃迁类型,其空间结构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并表现出从西部地区向中部和东部逐级递减的分布格局;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减贫效果,但其涓滴效应并非总是成立,经济增长与贫困程度存在"倒N"型的Kuznets曲线,目前几乎所有地区的GDP减贫效果均存在下降趋势,未来的减贫工作势必强调其他政策手段的重要性;我国农村贫困程度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应充分发挥有利的"被扩散"的区位优势,制定具有区域联动特点的空间扶贫开发策略。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何博汶  李丁  刘笑杰  
本文基于空间贫困理论视角,构建农村空间贫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TOPSIS模型对2016年甘肃85个县域农村空间贫困进行测度,结合GIS空间制图技术、空间自相关分析和GWR模型等方法探究空间贫困地域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甘肃农村空间贫困程度总体较深,地理分布差异显著,呈"东南高、西北低",并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分异特征;2)农村经济、社会及环境贫困在各县域有明显地域差异,农村经济和社会贫困的空间集聚特征显著,环境贫困呈"两翼高、中间低"的空间格局;3)从空间关联格局来看,甘肃农村空间贫困存在显著的空间正向集聚特征,H-H集聚区集中分布在陇南、甘南东部及定西南部,L-L集聚区分布在张掖、酒泉和金昌;4)自然禀赋、经济发展、社会民生、人力资源和交通区位是影响甘肃农村空间贫困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且各因素的影响强度具有明显空间差异性。自然禀赋呈中部向两翼递减的变化趋势,经济发展、人力资源和交通区位呈"东南—西北"的空间分布特征,社会民生由南向北逐渐增加。因此,依据各贫困区特征及致贫原因,从产业、生态、社会事业与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减贫策略,以期为甘肃精准扶贫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陈光金  
本文基于2006年进行的一项全国抽样调查,以被调查的农村住户为单位,考察了现阶段农村贫困的规模、发生率、类型、程度,农村贫困住户的主要经济社会特征以及农村贫困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农村贫困的调查发生率仍然较高,农村贫困的深度、强度和对扶贫投入力度的要求都有所上升,但按国定贫困线计算,农村扶贫压力仍在国家能力的承受范围之内。在家庭人力资本、物质性经济资源、结构性社会地位以及关系性社会处境等方面,农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在多数情况下存在明显差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短缺、物质资源不足、社会结构制约和社会排斥等问题,可以部分地或不同程度地解释贫困的成因。最后,本文提出,农村反贫困战略应当重点解...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生云  
基于2002年的中国家庭收入项目(CHIP)调查数据,考察了中国农村的长期贫困与暂时性贫困。研究发现:中国农村更多呈现出暂时性消费贫困的特征,并且贫困家庭脱贫后进入高收入阶层的机会较小;离贫困线越远,其脱贫能力越低,离贫困线越近,其返贫的比例越高。远离区域经济中心、家庭负担较重、小孩老人较多的家庭容易陷入长期贫困。村支书的年轻化对于中下层贫困阶层摆脱长期贫困具有重要意义。社会政治资本、劳动力素质和居住条件是影响中等贫困家庭脱离长期贫困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振邦  贾卓  常跟应  苏晓阳  陈兴鹏  
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视角,基于等级理论构建了一个分析框架,通过解析贫困空间依赖和分异格局成因的尺度机制(重点关注差异与关联),来理解宏观与微观因素的相互关系。对甘肃省六盘山片区村级和乡镇贫困进行了计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行政村尺度对案例区贫困格局及成因的解释度更好,但乡镇尺度上过程不容忽视。(2)宏观经济社会情境因素对微观上村级和乡镇贫困具有显著影响,作用方式具有多元化特点,作用强度在乡镇尺度上大于村级尺度。(3)宏观情境因素与本地因素对贫困格局的形成存在交互增强且因尺度而异的协同关系。另外,还比较了不同等级系统(行政区划系统和重新构建的贫困分区系统、地理分区系统)下的结果差异,发现行政区划系统不是解析贫困格局成因的最佳选择,它会掩盖和扭曲部分因素的影响,而贫困分区系统能更好地描述“真实的”的贫困形成过程。以上表明,中国精准扶贫战略将重心下沉到村和户是现实合理选择,但以“适度漫灌”来夯实宏观上经济基础和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在甘肃六盘山片区仍有重要意义,而各级各地政府或组织形成共同但有侧重的协作理念和方式是重要保障。同时,高效可持续的贫困治理在行政机制外尚需强化市场和社会机制。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金萍  林丹  周向丽  余珍鑫  宋伟  程叶青  
贫困具有多维属性,根据不同社会群体和背景从多维视角定义贫困已成为贫困问题研究的共识。依据Alkire-Foster多维贫困框架,拓展精准扶贫的"两不愁,三保障"识别标准,建立了涵盖教育、健康、居住、生活和收入指标的海南省农户多维贫困评估指标体系,基于海南省70个乡镇、134个贫困村3924户入户调查数据,采用双重临界值法评估了农户及村域多维贫困状况,进而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模型,分析了村域多维贫困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结果显示,调查农户多维贫困率达18.22%,多维贫困程度严重的村多维贫困发生率不一定高,"两不愁、三保障"及收入指标对多维贫困指数的贡献率低。中、西部连片贫困地区多维贫困主要表现为较差的资产状况、不清洁的炊事燃料、较高的家庭成员患病率和较低的家庭成员最高学历。GWR模型分析表明,作为多维贫困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户主性别、户主受教育水平、女性劳动力占比和抚养比4个变量估计系数的空间分异明显。总体上,女性户主和低学历户主为主的地区倾向于更易发生多维贫困,二者的影响分别表现为从东到西、从北到南有所增强。女性劳动力占比为负向影响,抚养比为正向影响,呈现出自北向南增强的趋势,体现了海南贫困地区劳动力弱、女性相对更勤劳等典型地域特征。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郭建宇  
运用UNDP关于M P I计算方法,使用2009年山西省农村贫困监测数据,对农户多维贫困进行测算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6.1%的农户处于多维贫困中,教育维度贫困率17.8%,健康维度贫困率16.2%,生活水平维度贫困主要表现在生活燃料、住房、饮用水方面;多维贫困发生率与收入贫困发生率存在相关关系;不同区域农户多维贫困存在较大维度与程度差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新梅  韩林芝  郑江华  李晓英  
文章针对南疆四地州26个贫困县构建包含3个向度7个维度的多维贫困度量模型,对每个贫困县的多维贫困度、多维贫困变化度、多维贫困贡献度进行测算分析;利用空间分析与K-均值聚类量化方法,分析2000—2016年贫困县多维综合贫困度的时空演变及其贫困维度变迁特征,将贫困县聚合成4种类型,探讨导致时空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南疆四地州多维贫困程度时空演变呈现相对快速改善区、相对低速缓解区、相对低速加深区、相对快速恶化区4种变化等级;贫困县的贫困缓解速度大体上呈明显的由快速到低速再快速的特点;其中喀什地区中部以及和田地区中部的经济消贫作用显著;社会消贫发展整体向快速改善偏移;自然资源利用对贫困的缓解能力波动变化态势显著;贫困县多维综合贫困度空间自相关集聚特征显著,随时间演变具有集群分布向随机离散分布格局转变的趋势;2006年以后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维度成为主要驱动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梁汉媚  方创琳  
19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贫困问题越来越突出。通过探讨中国城市贫困的标准和内涵,分析了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的组成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特征,进一步描述了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的空间分异,并且按照城市贫困发生率划分为基本脱贫区、低度贫困区、中度贫困区、高度贫困区和剧烈贫困区五个区域,再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行业特征、受教育程度和就业机会五个方面解析成因。最后得出四个结论:一是我国城市贫困人口分布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城市贫困发生率较高的为中部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地区;二是失业人口是城市贫困人口的主体;三是城市贫困人口的结构性特征突出,该群体成为社会变迁中的被淘汰者;四是农民工成为新的城市贫困群体,城市越大农民工规模也越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夏春萍  雷欣悦  王翠翠  
为探究我国农村多维贫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选取31省农村居民消费的8个维度,运用ELES方法测算出基本需求支出份额,建立多维贫困测度模型,进而计算出各地区不同维度的相对贫困指数和各地区多维贫困指数,并着重分析了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贫困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各区域的相对贫困指数与多维贫困指数都呈现出"西部最高,中部次之,东部最低"的空间梯度分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农村居民多维贫困空间格局的主次因素,对影响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一个区域农民收入水平越高、非农收入占比越大、文化教育程度越高,则区域总体贫困程度越轻。因此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尤其是工资性收入比重,加大农村文化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他们的文化教育水平,有助于改善农村贫困问题。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肖佑恩 ,魏中海 ,王齐庄 ,易法海  
开展扶贫工作,帮助贫困地区尽快地摆脱贫困,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项战略性措施。而科学地衡量贫困地区贫困程度和确定脱贫标准,又是开展扶贫工作的基本决策依据。在这个问题上,近些年来,人们虽然作过一些有益的探讨,但总的讲,还没有一个较为科学的指标体系。鉴于此,我们对衡量我国贫困地区贫困与脱贫程度的指标体系进行了一年多的调查研究,建立了一套衡量贫困程度的综合评价模式,根据不同类型地区的条件分别拟定了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赖景生  
新时期西部农村反贫困,对于推进城乡统筹、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特殊的重大战略意义。对大量的调查数据资料分析表明,新时期西部农村贫困除了人口数量大分布广之外,还呈现贫困程度深、边境性、民族性与脆弱生态环境空间分布高度一致性等新的特征。西部地区城乡统筹必须将农村反贫困问题纳入其要义之中。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鹏  余小方  程飞  
在对贫困的概念和内涵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农村贫困的基本特征是:(1)经济贫困与环境贫困共存;(2)经济贫困与文化贫困共存;(3)返贫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应纠正反贫困工作中的偏差,提高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思想认识,增强农业造血功能,促进农业自强。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段庆林  
中国要在本世纪内消灭绝对贫困、实现小康生活水平,西部是重点,农村是关键,中国的贫困问题主要是中西部农村贫困问题。西部作为中国的半壁江山,其价值远远超越了资源基地这一经济层次。解决西部的贫困问题,将是中国政府本世纪末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一、贫困状况197...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米文宝  宋永永  米楠  仲俊涛  杨美玲  樊新刚  
以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为研究区,在以乡镇为单元的主体功能区细分方案基础上,集成熵权TOPSIS法、三维趋势分析、PCA、OLS和GWR模型,借助GIS技术和SPSS18.0软件,分析乡镇尺度区域发展水平空间分异规律,探究四类细分单元(禁止开发区、强限制开发区、中限制开发区和弱限制开发区)的区域发展机理。结果表明:(1)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经济、社会、生态及综合发展水平总体表现为"中部地区低、南北两翼高"的空间格局,空间上呈现"U"型曲线的分异形态。(2)各乡镇单元经济、社会、生态及综合发展水平地域差异明显,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