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413)
2023(15093)
2022(12719)
2021(11895)
2020(10309)
2019(24118)
2018(23868)
2017(47305)
2016(25105)
2015(28735)
2014(28537)
2013(28619)
2012(26810)
2011(24332)
2010(25241)
2009(24322)
2008(23621)
2007(21488)
2006(19233)
2005(17466)
作者
(73171)
(61376)
(61069)
(58412)
(38803)
(29486)
(27989)
(23940)
(23170)
(22156)
(20757)
(20750)
(19497)
(19159)
(19033)
(18997)
(18238)
(17784)
(17773)
(17709)
(15493)
(15259)
(15054)
(14127)
(13951)
(13929)
(13644)
(13623)
(12626)
(12209)
学科
(113323)
经济(113218)
(77238)
管理(67805)
(54578)
企业(54578)
(51940)
方法(51713)
数学(46876)
数学方法(46215)
中国(35098)
农业(34353)
(30083)
金融(30081)
(29462)
银行(29433)
(28931)
(28324)
业经(27301)
(26075)
地方(23408)
(21538)
贸易(21518)
(20992)
(19114)
(17826)
财务(17771)
财务管理(17722)
企业财务(16879)
(16716)
机构
学院(368173)
大学(365753)
(157366)
经济(154066)
管理(142416)
理学(121974)
研究(121435)
理学院(120762)
管理学(118560)
管理学院(117892)
中国(102872)
(76396)
(74816)
(74330)
科学(70959)
(61679)
中心(59768)
财经(58964)
农业(57225)
(56492)
业大(56322)
研究所(55212)
(53424)
经济学(48641)
北京(48509)
(45905)
(45597)
师范(45477)
经济学院(44181)
财经大学(43427)
基金
项目(234581)
科学(184456)
研究(174079)
基金(170177)
(146704)
国家(145431)
科学基金(124753)
社会(110935)
社会科(105058)
社会科学(105027)
(92468)
基金项目(89205)
教育(80370)
自然(78564)
自然科(76796)
自然科学(76778)
(76543)
自然科学基金(75409)
编号(72537)
资助(71548)
成果(59618)
(53120)
重点(52548)
(51120)
课题(49477)
(48657)
国家社会(45789)
教育部(45681)
创新(45368)
科研(44818)
期刊
(175152)
经济(175152)
研究(110257)
(75040)
中国(74517)
(56888)
(55128)
金融(55128)
学报(55117)
科学(51254)
农业(49667)
管理(48591)
大学(43135)
学学(40710)
教育(36619)
业经(32941)
技术(32133)
财经(29519)
经济研究(27061)
(25219)
(24575)
问题(24557)
统计(20674)
技术经济(19109)
理论(18934)
(18785)
(18727)
(18342)
世界(17677)
农村(17427)
共检索到5641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朱喜  李子奈  
本文利用2003年约3000户农村家庭的抽样调查数据,从实证角度考察了我国农村正式金融机构向农户提供信贷服务时的配给行为。论文采用联立离散选择模型,较好地描述了农户贷款需求和银行贷款供给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我国农户面临着严重的信贷约束,一半以上具备有效需求的农户由于信贷配给无法得到正式机构的贷款。政府干预和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农村信贷配给的重要原因,银行和信用社对农户的贷款决策主要决定于政府的农村金融政策。为改善农村信贷抑制程度,政府必须推动金融机构的进一步改革。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韬  罗剑朝  
本文利用山东泰安农村地区抽样调查数据,从实证角度考察了我国农村正式金融机构向农户提供信贷供给时的信贷完全满足、信贷完全配给和信贷部分配给行为。结果表明:与金融机构信贷完全满足行为相比,申贷农户家庭自有土地数量越多、面积越大,越有助于其降低遭受金融机构完全信贷配给行为;户主具有非农劳动专业技能和家庭资产价值越高反而促使金融机构对其申贷金额满足度下降。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李韬  罗剑朝  
通过对山东省泰安市的乡镇进行抽样,获取了与当地农村居民信贷相关的微观数据,并运用Tobit模型对影响该地区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户信贷配给程度的家庭特征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户主的年龄和农户家庭自有的土地面积对金融机构的信贷配给程度分别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因此,农村金融体制的未来改革需要同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结合起来。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彭澎  张龙耀  李心丹  
为了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本文试图从新的视角对如何改进农村正规金融市场中的信贷配给问题展开研究。具体而言,首先分析了我国农村正规信贷配给的形成机理及对其实现改进的基本思路。然后,基于目前实践中已有的"政银保"模式,分别从理论和实证层面就其如何改进农村正规信贷配给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政银保"可以通过提高银行发放单位贷款的期望利润来增加信贷市场的供给水平,从而缩小供需缺口、改进农村正规信贷配给。以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15年的专题调查为数据来源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了"政银保"的确能够显著降低农户受到的配给程度,这有利于普惠金融的实现。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明贤  叶慧敏  
通过对湖南省祁阳县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建立Logit模型对农村金融机构识别和选择贷款客户所考虑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现实中农户户主年龄、农户类型、家庭年收入、存款余额占收入比例、离最近的农村金融机构的距离、有无贷款记录等因素对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客户的识别及选择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旨在方便农户融资的同时,为农村金融机构选择风险程度低的优质贷款客户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艳  范静  
以利率市场化金融环境为背景,描绘了利率浮动、金融机构差别定价与农村信贷配给程度的趋势变动图,进而推测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应用相关课题组的实地调研数据对推测结果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利率定价的提高首先会适当缓解农村的信贷配给程度,随着定价持续上升,反而会逐渐加重农村信贷配给的遭遇程度。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光林  蒋伟  冯利臣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信用制度应运而生,但数字信用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基于2019年中国东北三省农户家庭的调查数据,利用三阶段Probit模型克服信贷需求和信贷可得性导致的双重样本选择问题,实证检验了数字信用对农户正规金融机构信贷违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信用对农户信贷违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即数字信用评分越高的农户信贷违约的可能性越低;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在数字信用影响农户信贷违约的过程中具有显著中介效应。因此,利用数字技术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数字信用体系建设,是改变正规金融机构获取农户信息成本偏高与风控难度大的有效途径之一。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光林  蒋伟  冯利臣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信用制度应运而生,但数字信用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基于2019年中国东北三省农户家庭的调查数据,利用三阶段Probit模型克服信贷需求和信贷可得性导致的双重样本选择问题,实证检验了数字信用对农户正规金融机构信贷违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信用对农户信贷违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即数字信用评分越高的农户信贷违约的可能性越低;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在数字信用影响农户信贷违约的过程中具有显著中介效应。因此,利用数字技术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数字信用体系建设,是改变正规金融机构获取农户信息成本偏高与风控难度大的有效途径之一。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光林  李金宁  冯利臣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信用制度应运而生,但数字信用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基于2019年中国东北三省农户家庭的调查数据,利用三阶段Probit模型克服信贷需求和信贷可得性导致的双重样本选择问题,实证检验了数字信用对农户正规金融机构信贷违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信用对农户信贷违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即数字信用评分越高的农户信贷违约的可能性越低;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在数字信用影响农户信贷违约的过程中具有显著中介效应。因此,利用数字技术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数字信用体系建设,是改变正规金融机构获取农户信息成本偏高与风控难度大的有效途径之一。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光林  李金宁  冯利臣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信用制度应运而生,但数字信用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基于2019年中国东北三省农户家庭的调查数据,利用三阶段Probit模型克服信贷需求和信贷可得性导致的双重样本选择问题,实证检验了数字信用对农户正规金融机构信贷违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信用对农户信贷违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即数字信用评分越高的农户信贷违约的可能性越低;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在数字信用影响农户信贷违约的过程中具有显著中介效应。因此,利用数字技术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数字信用体系建设,是改变正规金融机构获取农户信息成本偏高与风控难度大的有效途径之一。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彭澎  吴承尧  肖斌卿  
本文结合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实际问题,以信贷配给理论为基础,利用4省1014户农户样本数据,采用Probit、Tobit等方法考察了银保互联贷款模式对中国农村正规信贷市场中信贷配给的影响。研究发现,银保互联可以缓解农户面临的需求方配给和来自于供给方的数量配给。一方面,银保互联使得原本不愿意向银行申请贷款的农户将名义信贷需求转变为有效信贷需求;另一方面,银保互联提高了农户的信贷可得性,其完全数量配给和不完全数量配给都得到了缓解。总之,通过跨行业合作实现信贷和保险耦合的银保互联贷款模式对中国农村正规信贷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龙海明  邓可欣  张倚胜  
信贷配给是制约我国农村信贷市场建设的重要因素,也阻碍了农村金融环境优化、影响了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通过引入制度因子,量化信贷配给,构建了信贷配给宏观计量模型,对我国农村信贷配给状况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证明,利率和制度因子是造成我国农村信贷配给的两大因子。应合理调控利率、推进深化改革、加大三农扶持力度,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书海  
根据1978-2009年的数据,通过协整检验说明农业GDP与金融机构农业信贷投入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来考察两者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研究表明,从短期来看,农业GDP的增长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短期农业信贷投入的影响,另一方面来自误差修正项对短期均衡偏离长期均衡的一种调整。从长期来看,农业GDP和农业信贷投入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相互影响的过程。农业GDP对农业信贷投入扰动的响应小于农业信贷对农业GDP扰动的响应,因此,必须加强政府干预,加大金融支持。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祚祥  黄权国  
本文通过对S-W模型有关假定条件的修正,建立了修正的S-W模型,论证了贷款人的信息生产能力与贷款利率之间的关系;在模型中引入农业保险,考察了农业保险对贷款利率、信贷风险及贷款人收益的影响;同时,通过对湖南省岳阳市辖内6县(市)的调查数据进行经验分析,展示了农业保险能够增加农村信贷机构的收益并降低参保借款人的贷款利率与信贷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保险对农村信贷规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不但可以降低农村信贷配给,而且能够降低信贷风险并增加贷款人收益。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李明贤  陆舟  
由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总体滞后,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的信贷资金支持极为有限,农户面临较强的信贷约束。论文将金融机构农户信贷发放门槛与个人消费信贷、中小企业贷款发放门槛进行比较,分析发放门槛对农户信贷的制约,并对金融机构科学设置信贷门槛提出建议,以期改善农户的信贷约束状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