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779)
2023(16505)
2022(13998)
2021(12891)
2020(10816)
2019(24690)
2018(24746)
2017(48221)
2016(25913)
2015(29295)
2014(29131)
2013(29426)
2012(26931)
2011(24190)
2010(24461)
2009(23130)
2008(22903)
2007(20636)
2006(18672)
2005(16578)
作者
(75807)
(63101)
(62866)
(59521)
(39905)
(30082)
(28365)
(24723)
(23788)
(22642)
(21312)
(21310)
(20090)
(19827)
(19130)
(19071)
(18830)
(18556)
(18115)
(17986)
(15618)
(15557)
(15199)
(14471)
(14270)
(14178)
(14069)
(13961)
(12758)
(12497)
学科
(110892)
经济(110753)
(102237)
管理(84525)
(82656)
企业(82656)
(51433)
方法(48977)
数学(39584)
数学方法(39256)
业经(35599)
农业(34126)
(32462)
中国(31522)
(24265)
(22131)
财务(22068)
财务管理(22040)
(20909)
贸易(20897)
企业财务(20852)
技术(20635)
(20371)
地方(20346)
(18972)
(18700)
理论(18386)
(18358)
(17364)
(17205)
机构
学院(382986)
大学(379044)
(159262)
管理(157918)
经济(155955)
理学(136257)
理学院(134940)
管理学(133055)
管理学院(132351)
研究(121170)
中国(95218)
(79944)
(73936)
科学(72552)
(71884)
(60079)
财经(59042)
业大(58842)
(57330)
中心(56071)
农业(54937)
研究所(54086)
(53642)
北京(50220)
(47482)
师范(47103)
经济学(46936)
(46066)
财经大学(43417)
(43234)
基金
项目(253035)
科学(200328)
研究(189742)
基金(184443)
(158524)
国家(157020)
科学基金(136524)
社会(121748)
社会科(115075)
社会科学(115044)
(99156)
基金项目(98567)
自然(86522)
自然科(84514)
自然科学(84496)
教育(84413)
自然科学基金(83022)
(81449)
编号(79295)
资助(74425)
成果(63512)
(56169)
重点(55033)
(54517)
(54124)
课题(52052)
国家社会(49898)
创新(49885)
教育部(48266)
人文(48259)
期刊
(183189)
经济(183189)
研究(111964)
中国(72654)
(72065)
管理(58581)
(56474)
学报(56304)
科学(53558)
农业(48857)
大学(43985)
学学(41607)
(36558)
金融(36558)
业经(35829)
教育(35679)
技术(32932)
财经(28837)
经济研究(26896)
问题(25065)
(24698)
(24315)
技术经济(20614)
图书(20272)
理论(19054)
现代(18740)
商业(18523)
(18440)
科技(17842)
(17242)
共检索到5686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徐涛  
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是释放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潜力的有效途径。文章立足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就业现状,研究农村服务业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吸纳效应,认为农村服务业可以通过直接吸纳效应和带动吸纳效应两种渠道拉动农村劳动力就业,并且这种拉动作用非常显著。文章提出加大农村服务业投入、调整行业结构、加大人才培训力度等措施,以加快农村服务业大发展,持续拉动农村扩大就业。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徐(氵凯)  薛继亮  梁寿超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了建筑领域。根据1983~2007年建筑业和农民工的数据,利用VEC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建筑业和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关系。结果表明,建筑业对农村劳动力在就业量的吸纳和调整上具有长期性。最后提出了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秦放鸣  范姣  
文章将产业结构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采用《中国统计年鉴》及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保持数据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参照何建新的计算方法,具体测算出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数。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基于VRS模式下以产出为导向的BCC模型,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占就业人员的比重为输出变量,以就业结构偏离度、产业成长程度及城镇化率为输入变量,估算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5~2014年产业结构转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吸纳效率。研究发现:(1)由于我国各地区产业发展同质现象比较严重,出现了整体技术效率虚高的假象。(2)东部地区在户籍制度,资本、技术对劳动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宁,丁四保,谢景武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之一是离开农村到城市就业。就全国而言,城市制造业就业比重下降、三产比重上升是我国经济结构转换、升级的一般趋势。但这种趋势在区域之间又存在着差异。老工业基地除面临制造业升级排斥就业之外,其他产业发育也相对不足。在这种情势下,老工业基地城市如何发挥农村劳动力接收器的作用?文章就此问题以长春市为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娜  
新形势下,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三农旅游",越来越受到大都市白领阶层的青睐,成为当下旅游界的宠儿。"三农旅游"的开发不仅推动了国内旅游业的发展,也为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本文结合目前我国"三农旅游"的发展特色,对制约"三农旅游"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因素作了分析,并对"三农旅游"如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做了探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董秀娟  王玉  
"三农旅游"发展模式契合了农村产业整体投资少、资源开发难度小的运行特点,能够充分解决农村大量闲置劳动力的吸纳问题。然由于理念滞后、运营方式单一等短板的存在,"三农旅游"吸纳农村闲置劳动力的潜力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虽然农民工短缺现象在城市已经出现,农民工收入近年来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的现象仍然存在。只有充分发挥"三农旅游"对农村闲置劳动力的吸纳作用,谋求以充分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农村才能避免衰亡命运,持续保持繁荣。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青云  
县城是一个县(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相对于大中城市而言,农民进入县城的"门槛"低,并且容易融入进去;相对小城镇而言,县城的城镇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农民进入县城基本能够分享到现代城市文明。因此应该使县城在吸纳农村劳动力和人口转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承担更多的责任。国家应在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园区发展方面进一步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关海玲  丁晶珂  赵静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转型有密切联系。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农民收入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文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以山西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关系为主线,时间跨度从1979~2012年,对山西11个地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协调程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使得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吸纳效率不断提高,同时也使得三次产业内部投入产出逐步趋于合理。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亚慧  
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导致了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于社会整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对于具体某个局部可能存在一些负面效应。尽量减少负面效应的影响是加快转移就业过程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何景熙  李晓梅  
改革开放30年来,上亿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向城镇非农产业大规模转移,而我国沿袭至今的劳动就业统计制度突出的缺陷是将三部分人——在农村从事纯农的农民,在城镇从事非农工作但户口在农村的农民工,游移于乡城间"亦工亦农"的农村劳动力——排除于劳动统计计量之外。不解决这部分劳动力就业的统计计量的问题,则很难准确回答"中国的失业率究竟有多高?"。为此,确定严格的、便于与国际接轨的劳动就业标准,从而构建我国统一的、规范的劳动就业市场至关重要。本文着重探讨了游移于农村与城市之间、就业岗位、就业时间不固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失业不充分的计量问题。作者在对国内外就业和失业定义和计量标准进行比较和评价基础上,结合我国实情...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祁之杰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受阻、增收缓慢的原因分析。(一)农民素质是影响其就业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劳动力总体素质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就业需求。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导致了中国劳动力结构的失衡。2000年,中国15岁以上人口中仍有文盲8699万人,其中3/4在农村;小学及以下文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江淑斌  苏群  
劳动力转移理论表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动力可能是农业收入下降或非农部门工资上涨。虽然都能促进非农就业,但这两种因素对土地市场的作用机制并不相同。基于此,笔者考察了短期内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的关系。结果表明,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的关系因非农就业动力而异。农业收入下降推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抑制农户间比较优势发挥,抑制土地流转;而非农部门工资上涨拉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促进农户间比较优势发挥,促进土地流转。因此,非农就业市场与土地流转市场的关系并不等同于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关系。劳动力大量非农就业没有引发土地快速流转的原因可能是农业经营环境恶化,利润下降。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志彬  徐玉龙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丁守海  
本文试图比较我国各地城市部门对当地农村劳动力和外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效应。文章首先在新古典框架内构建两类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增长模型,并得出理论命题:随着技术进步率的提高,城市部门对当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效应会趋于减弱,而对外地劳动力会逐渐增强。文章进一步利用面板数据,对我国东中西三地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综合运用最小二乘法、组内变换模型、随机效应模型,以及逐步引入额外回归因子等方法,验证了上述结论。本文的分析,有利于我们从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角度,认识各地技术路径的选择。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洪银  
"三农"问题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针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本文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借助宏观数据,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进一步计算出改革开放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年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较大。总体上看,非农就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效应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