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65)
2023(8762)
2022(7328)
2021(7088)
2020(5786)
2019(13263)
2018(13210)
2017(26717)
2016(14587)
2015(16225)
2014(16084)
2013(16091)
2012(15146)
2011(13820)
2010(14228)
2009(13496)
2008(13285)
2007(12400)
2006(11581)
2005(10384)
作者
(39845)
(33561)
(33444)
(31934)
(20963)
(15836)
(14982)
(12822)
(12693)
(12086)
(11401)
(10955)
(10564)
(10513)
(10254)
(10178)
(9953)
(9719)
(9637)
(9553)
(8502)
(8407)
(8125)
(7862)
(7761)
(7732)
(7519)
(7258)
(6798)
(6796)
学科
(62646)
经济(62580)
(50549)
(48734)
管理(36575)
农业(33623)
(25413)
企业(25413)
方法(21452)
中国(21348)
数学(19798)
数学方法(19595)
业经(18874)
(16979)
(16111)
地方(13633)
(13095)
(12835)
贸易(12826)
(12625)
农业经济(12425)
(11962)
(11936)
银行(11923)
(11521)
及其(11020)
(10547)
政策(10107)
收入(9971)
发展(9967)
机构
学院(209694)
大学(204018)
(95207)
经济(93303)
管理(81505)
研究(71068)
理学(69659)
理学院(69028)
管理学(68136)
管理学院(67744)
中国(59078)
(50664)
(45047)
(41985)
科学(38895)
农业(38026)
(35194)
财经(34201)
中心(34019)
业大(33575)
(32918)
研究所(31142)
(31054)
经济学(28307)
(26944)
师范(26789)
北京(26542)
(25864)
经济学院(25619)
经济管理(24999)
基金
项目(128986)
研究(102260)
科学(102195)
基金(93271)
(78891)
国家(78068)
科学基金(66784)
社会(66376)
社会科(62552)
社会科学(62541)
(50447)
基金项目(48798)
教育(45109)
编号(44435)
(41118)
自然(38830)
自然科(37871)
自然科学(37863)
资助(37600)
自然科学基金(37193)
成果(37169)
(30119)
(30089)
(30014)
课题(29266)
重点(27825)
国家社会(27296)
(27145)
(26700)
(26163)
期刊
(115857)
经济(115857)
研究(65899)
(57144)
中国(46622)
农业(38558)
(31584)
(28789)
金融(28789)
科学(27727)
学报(27550)
管理(26205)
业经(25341)
大学(23273)
学学(22149)
教育(20781)
问题(17265)
(16825)
财经(16821)
技术(16791)
经济研究(16326)
农业经济(15305)
农村(15205)
(15205)
(14459)
世界(12342)
经济问题(12165)
(11859)
(11575)
技术经济(10588)
共检索到3314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江华  邹帆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跨区域流动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中的一种历史进步,体现了亿万农民的选择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的供大于求以及劳动力市场机制的不健全,这种流动带有很大的无序性和盲目性,从而引发出了一系列的社会及经济问题。为了实现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文章提出了三项重要措施:1.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务市场,完善就业体制;2.健全和完善户籍管理,就业指导与培训,以及劳动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法规与政策;3.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城市第二产业、中小城镇和开展劳务输出等,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多渠道的疏导与分流。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灵芝  
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并提出了通过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创造外部就业机会 ;通过调整农业结构 ,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和乡镇企业 ,增强农业内部消化吸收能力 ;推进就业制度改革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等相关对策措施。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吴亚军  董入芳  苏建军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重新界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 ,分析了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剖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的原因 ,提出了提高剩余劳动力自身素质、加大农业的投入、发展乡镇企业、完善剩余劳动力转移市场等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马元海  
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而素质较低,再加上观念认识不到位,组织管理工作滞后,就业环境不完善等,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影响农民增加收入和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广辟就业渠道,优化就业环境,大力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加强管理和协调,以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有序地转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康熙  
本文根据新疆特殊文化背景和农村劳动力状况,分析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殊性及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在具备一定的条件下,新疆没有像中东部地区出现大规模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是:新疆在建设中依靠东部地区的发展理念,脱离了本地区的文化背景,淡化了民族文化差异。新疆要合理有效的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首先要使民族文化在经济建设中得到认同,并重视文化在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秋菊  高萍  
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诸多困难,其根本原因一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二是农村教育严重滞后,导致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三是劳动保护制度不完善,侵犯农民工权益的事情经常发生,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安良  金彦平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乃至宏观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分析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和转移的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方运战  
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着兼业性和不彻底性、就业环境亟需改善、转移速度逐渐减缓的突出问题,并在转移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究其原因:现行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社会保障不到位、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乡镇企业发展受阻等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对策是创新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探索更加灵活、更加适合于农民工参加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教育培训服务,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引导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发展相结合。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灵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现行土地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第一产业内部的转移和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途径。坚持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推进城市化进程、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选择。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鲁士海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对策鲁士海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人口大国,现有农村劳动力4.6亿人,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80%,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是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彭信芳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到本世纪末能不能再增加500亿公斤粮食,上一个新台阶,农村小康能不能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影响着我国农业和社会发展,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原因及转移...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朱巧玲  
农民增收难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已经或正在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社会安定带来严重负面影响。文章认为要落实“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 ,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文章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农民增收难的原因 ,并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实依据 ,提出了我国在新形势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种思路和对策。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董立民  王立峰  
由于宏观环境的变化 ,中国上亿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已经演变成中国实现现代化和进入小康社会的制约条件。文章从工业化的途径、知识经济与技术进步等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的深层原因 ,并且针对当前形势提出相应的战略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