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30)
- 2023(9334)
- 2022(7809)
- 2021(7487)
- 2020(6189)
- 2019(14038)
- 2018(14052)
- 2017(28070)
- 2016(15519)
- 2015(17424)
- 2014(17480)
- 2013(17431)
- 2012(16776)
- 2011(15382)
- 2010(15952)
- 2009(15128)
- 2008(15059)
- 2007(14086)
- 2006(13082)
- 2005(11831)
- 学科
- 济(65406)
- 经济(65267)
- 农(50377)
- 业(49581)
- 管理(38198)
- 农业(33345)
- 企(26729)
- 企业(26729)
- 方法(22311)
- 中国(21447)
- 数学(20086)
- 数学方法(19829)
- 业经(19542)
- 财(16809)
- 制(16780)
- 地方(13858)
- 策(13452)
- 贸(13382)
- 贸易(13375)
- 易(13112)
- 农业经济(12474)
- 银(12380)
- 银行(12355)
- 发(12132)
- 行(11951)
- 学(11878)
- 及其(11456)
- 体(10833)
- 政策(10147)
- 融(10119)
- 机构
- 学院(231676)
- 大学(227283)
- 济(99619)
- 经济(97457)
- 管理(86939)
- 研究(82341)
- 理学(74332)
- 理学院(73524)
- 管理学(72293)
- 管理学院(71877)
- 中国(65606)
- 农(58335)
- 科学(48411)
- 京(47947)
- 财(47298)
- 农业(44420)
- 所(42849)
- 业大(38765)
- 研究所(38426)
- 中心(38126)
- 江(36924)
- 财经(36135)
- 经(32785)
- 范(31566)
- 师范(31324)
- 北京(30349)
- 经济学(29262)
- 州(28931)
- 院(28252)
- 农业大学(27006)
- 基金
- 项目(143842)
- 科学(112894)
- 研究(110494)
- 基金(103182)
- 家(89132)
- 国家(88221)
- 科学基金(74041)
- 社会(70022)
- 社会科(65810)
- 社会科学(65794)
- 省(56651)
- 基金项目(53949)
- 教育(49210)
- 编号(47430)
- 划(47274)
- 自然(44970)
- 自然科(43846)
- 自然科学(43830)
- 自然科学基金(43051)
- 资助(42099)
- 成果(40492)
- 农(33120)
- 发(33103)
- 部(33034)
- 课题(32372)
- 重点(31903)
- 性(29205)
- 创(28977)
- 国家社会(28447)
- 制(28097)
- 期刊
- 济(121731)
- 经济(121731)
- 研究(71330)
- 农(63515)
- 中国(51142)
- 农业(43058)
- 学报(35249)
- 科学(34012)
- 财(32677)
- 融(29643)
- 金融(29643)
- 大学(27850)
- 管理(27781)
- 学学(26485)
- 业经(25830)
- 教育(24230)
- 业(19272)
- 技术(17973)
- 问题(17799)
- 财经(17566)
- 经济研究(16949)
- 农业经济(15368)
- 农村(15237)
- 村(15237)
- 经(15048)
- 版(13520)
- 世界(13347)
- 贸(12394)
- 经济问题(12279)
- 技术经济(11202)
共检索到3631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贾润林
按照发展经济学的理论 ,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向非农产业转移。本文在描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的基础上 ,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 ,提出了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出路和对策
关键词:
农村 剩余劳动力 障碍 对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后平
本文认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消除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结构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然而,目前我国不仅人口基数大,而且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十分沉重。要解决这一问题,既面临复杂的人口与就业环境,又存在理论困惑,还有现实制度障碍等。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转移障碍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安良 金彦平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乃至宏观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分析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和转移的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鲁士海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对策鲁士海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人口大国,现有农村劳动力4.6亿人,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80%,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是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江华 邹帆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跨区域流动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中的一种历史进步,体现了亿万农民的选择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的供大于求以及劳动力市场机制的不健全,这种流动带有很大的无序性和盲目性,从而引发出了一系列的社会及经济问题。为了实现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文章提出了三项重要措施:1.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务市场,完善就业体制;2.健全和完善户籍管理,就业指导与培训,以及劳动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法规与政策;3.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城市第二产业、中小城镇和开展劳务输出等,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多渠道的疏导与分流。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芹 原梅生
文章在论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倡导城镇化及发展劳动密集的第三产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岗位。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二元经济论 休闲产业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方运战
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着兼业性和不彻底性、就业环境亟需改善、转移速度逐渐减缓的突出问题,并在转移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究其原因:现行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社会保障不到位、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乡镇企业发展受阻等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对策是创新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探索更加灵活、更加适合于农民工参加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教育培训服务,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引导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发展相结合。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林欣 林素絮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灵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现行土地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第一产业内部的转移和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途径。坚持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推进城市化进程、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选择。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彭信芳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到本世纪末能不能再增加500亿公斤粮食,上一个新台阶,农村小康能不能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影响着我国农业和社会发展,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原因及转移...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朱巧玲
农民增收难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已经或正在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社会安定带来严重负面影响。文章认为要落实“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 ,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文章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农民增收难的原因 ,并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实依据 ,提出了我国在新形势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种思路和对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成柏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探索江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的原因,阐述了江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对江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最后给出了结论和建议。
关键词:
剩余劳动力转移 转移障碍 实证分析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汉成 梅福林
湖北省是我国中部地区一个典型的农村劳动力过剩的欠发达省份。如何有效地实施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对于促进本省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 ,无疑有着深远的意义。文章首先从实证的角度对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了现状描述和成因分析 ,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若于对策
关键词:
湖北省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成因 对策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程才良
我国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缓慢,严重阻碍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和农业自身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既是工业化的必要前提,又是它的必然结果.只有通过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为以农业为基础就是把大量劳动力禁锢于农业部门是错误的.工业化的涵义之一是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和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只重视资金、技术,忽视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使农业剩余劳力不能变成现实的经济发展要素,必然阻碍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