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70)
- 2023(14424)
- 2022(12717)
- 2021(12036)
- 2020(10062)
- 2019(23390)
- 2018(23613)
- 2017(46074)
- 2016(24987)
- 2015(28525)
- 2014(28516)
- 2013(28408)
- 2012(26503)
- 2011(23898)
- 2010(23992)
- 2009(22277)
- 2008(21672)
- 2007(19460)
- 2006(17526)
- 2005(15368)
- 学科
- 济(103430)
- 经济(103323)
- 业(72637)
- 管理(67365)
- 农(51852)
- 企(49658)
- 企业(49658)
- 方法(42802)
- 数学(37213)
- 数学方法(36854)
- 农业(34307)
- 中国(29266)
- 业经(26369)
- 财(24230)
- 地方(23892)
- 学(21244)
- 制(20939)
- 贸(18881)
- 贸易(18872)
- 环境(18786)
- 易(18312)
- 发(15798)
- 银(15771)
- 银行(15720)
- 和(15428)
- 技术(15110)
- 行(15048)
- 理论(14730)
- 划(14658)
- 体(14395)
- 机构
- 学院(358686)
- 大学(357313)
- 济(144392)
- 管理(142126)
- 经济(141209)
- 理学(122957)
- 研究(121890)
- 理学院(121572)
- 管理学(119659)
- 管理学院(119008)
- 中国(93498)
- 京(78716)
- 科学(75590)
- 农(73107)
- 财(64492)
- 所(61720)
- 业大(58595)
- 中心(56339)
- 农业(56015)
- 研究所(56010)
- 江(52921)
- 财经(51404)
- 北京(50279)
- 范(48369)
- 师范(48015)
- 经(46727)
- 院(43727)
- 州(43132)
- 经济学(41484)
- 经济管理(38937)
- 基金
- 项目(241941)
- 科学(189211)
- 研究(179659)
- 基金(174062)
- 家(150929)
- 国家(149585)
- 科学基金(127899)
- 社会(112108)
- 社会科(105676)
- 社会科学(105648)
- 基金项目(94122)
- 省(94011)
- 自然(82406)
- 自然科(80324)
- 自然科学(80305)
- 教育(80044)
- 划(78881)
- 自然科学基金(78841)
- 编号(76001)
- 资助(70426)
- 成果(61335)
- 重点(53481)
- 部(53345)
- 发(52764)
- 课题(50560)
- 创(49281)
- 创新(45939)
- 科研(45661)
- 国家社会(45241)
- 教育部(44983)
- 期刊
- 济(166157)
- 经济(166157)
- 研究(105688)
- 农(73782)
- 中国(71218)
- 学报(57028)
- 科学(53514)
- 农业(50245)
- 管理(48013)
- 财(46258)
- 大学(43796)
- 学学(41189)
- 教育(37075)
- 融(34030)
- 金融(34030)
- 业经(32080)
- 技术(29618)
- 财经(23994)
- 问题(23817)
- 经济研究(23713)
- 业(23365)
- 经(20378)
- 图书(19466)
- 资源(19096)
- 版(18505)
- 理论(18216)
- 科技(17292)
- 技术经济(17174)
- 现代(16993)
- 实践(16759)
共检索到5345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叶堂林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本文仅以北京市为例,分析了“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劳动力转移的优势、机遇、挑战及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我国应采取各种促进就业的政策、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乡镇企业持续发展等,大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宏观环境 转移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漆泉 田益祥
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问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政策的效果究竟如何?文章选用考虑剩余劳动力存在的Bruno—生产函数来对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剩余状况进行动态分析。通过测算近30年来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变化趋势,检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政策的实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效。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徐步宇
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是加快城镇化,确保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解决中国规模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包括城市再就业等问题,是今后数年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以重庆市为例,研究城乡统筹视野下的重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也可为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思路。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城乡统筹 对策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魏勇强 黄郁鑫
对于我国当前的二元化经济而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农村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以及城镇失业率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负相关;农村现代化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正相关。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中国农村 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全卓伟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劳动力和人口从农业中逐渐分离出来的历史。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上,传统的农业技术由于机械、电力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与相对稳定的土地面积相比,农业中存在了相对过剩的劳动力。以“二元经济论”著名的阿瑟·刘易斯认为,只要非农业部门能够提供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实际工资,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个人收入差额能够补偿城市的过高生活费和因劳动力流动脱离了原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心理成本,农业劳动力就会大量地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春雨 方觉曙
文章通过对安徽省芜湖市农业产业化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分析农业产业化的不同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机制,探求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地域模式,为农村经济发展及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剩余劳动力 芜湖市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贾先文 黄正泉 黄蔡芬
我国以前所出现的"民工荒"是一种劳动力泡沫,农民工"回流"是劳动力泡沫破灭的表现。从发展动态来看,我国农村潜在剩余劳动力数量相当可观。文章通过模型推算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时间还要往后推迟二十年多年。目前,劳动力仍然是我国的比较优势。在这种形势下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劳动力状况,采取动态的就业政策;实现产业结构有步骤的升级;根据"刘易斯拐点"在我国东中西部到来的时差,实行地区政策的差别化;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政策。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刘易斯拐点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平华
本文分析认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工业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宏观管理,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强化职业培训,改善务工环境。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付朝阳
大量存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我国具有明显的劳动力密集型优势,同时对我国就业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通过对比分析改革后我国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雇佣的职工人数增长情况,本文指出非国有部门是我国就业岗位的主要提供者。而农村劳动力的特点——低工资使得他们很容易被雇佣此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非国有部门 就业弹性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窦贤君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窦贤君如果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广大农民解决了温饱,那么也可以这样说,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的规模转移,将在更高的层次、更广阔的范围再一次解放生产力。在我们这样一个底子薄、农村人口基数大、生产...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马华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热点。本文通过对江苏农村实际情况的分析,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经济 剩余劳动力 转移对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卢东宁 王晨阳
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逐年增加,而且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三大矛盾,即农民就业充分供给与有限需求的矛盾、农民就业人多与钱少的矛盾和农民就业空间扩展需求与现实就业空间缩小之间的矛盾。推行以农业技术创新为主线,以发展农业为中心,以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为目标的农业发展战略,能够避开上述矛盾,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良性转移。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矛盾 思路
[期刊] 预测
[作者]
曹揆昕 邓寿安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当前,尤其是今后困扰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难题。安徽省作为一个农业比重较大的省份,农业剩余劳动力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尤为突出,这个矛盾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安徽省九十年代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基础。因此,对未来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状况和转移进行定量分析,以便于我们能够正确制定经济、社会、人口发展战略,显得至关重要。 1 当前安徽省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规模估算农业劳动力规模与耕地的比例关系,是衡量劳动力不足、相适应或过剩的尺度。据调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