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06)
- 2023(10195)
- 2022(8488)
- 2021(7752)
- 2020(6502)
- 2019(14290)
- 2018(14254)
- 2017(28092)
- 2016(15255)
- 2015(17112)
- 2014(16961)
- 2013(17344)
- 2012(16580)
- 2011(15231)
- 2010(15483)
- 2009(14470)
- 2008(14284)
- 2007(13199)
- 2006(12142)
- 2005(10910)
- 学科
- 济(74461)
- 经济(74397)
- 农(50083)
- 业(45459)
- 农业(33263)
- 管理(32621)
- 方法(24887)
- 数学(22456)
- 企(22438)
- 企业(22438)
- 数学方法(22301)
- 中国(22145)
- 业经(21119)
- 地方(20175)
- 制(15183)
- 学(14582)
- 财(13639)
- 发(12953)
- 农业经济(12519)
- 贸(12151)
- 贸易(12144)
- 易(11798)
- 银(11274)
- 银行(11245)
- 产业(11205)
- 行(10949)
- 体(10616)
- 发展(10425)
- 展(10412)
- 地方经济(10224)
- 机构
- 学院(231296)
- 大学(226745)
- 济(100805)
- 经济(98856)
- 研究(85764)
- 管理(84112)
- 理学(72406)
- 理学院(71594)
- 管理学(70359)
- 管理学院(69976)
- 中国(66942)
- 农(62498)
- 科学(53821)
- 京(48535)
- 农业(48052)
- 所(45169)
- 财(43463)
- 业大(42071)
- 研究所(41016)
- 中心(39313)
- 江(36366)
- 财经(34117)
- 经(30917)
- 范(30781)
- 经济学(30454)
- 师范(30426)
- 北京(30382)
- 院(30283)
- 农业大学(29492)
- 省(28575)
- 基金
- 项目(152616)
- 科学(119967)
- 研究(111118)
- 基金(110050)
- 家(97659)
- 国家(96793)
- 科学基金(80695)
- 社会(71906)
- 社会科(67782)
- 社会科学(67768)
- 省(61258)
- 基金项目(58780)
- 划(51085)
- 自然(50485)
- 自然科(49171)
- 自然科学(49155)
- 自然科学基金(48282)
- 教育(47361)
- 编号(45609)
- 资助(43690)
- 发(37339)
- 成果(36296)
- 农(35099)
- 重点(35087)
- 部(33701)
- 课题(31335)
- 创(31333)
- 发展(30102)
- 国家社会(29999)
- 展(29675)
- 期刊
- 济(121000)
- 经济(121000)
- 研究(67998)
- 农(66669)
- 中国(49165)
- 农业(45464)
- 学报(40185)
- 科学(38117)
- 大学(30785)
- 学学(29711)
- 财(28396)
- 管理(26701)
- 业经(26536)
- 融(25098)
- 金融(25098)
- 业(20925)
- 教育(18338)
- 问题(18214)
- 技术(17575)
- 经济研究(17249)
- 财经(16376)
- 农业经济(15323)
- 农村(14807)
- 村(14807)
- 经(14235)
- 版(13648)
- 资源(13014)
- 经济问题(12853)
- 世界(12760)
- 业大(12049)
共检索到3537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彭连清 詹向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范围表现为省内就近转移和跨省异地转移并存,并更多倾向于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的地域流向主要表现为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尤其是向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集中。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多数集中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和生活服务业等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地域流向 产业分布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杨晓维 蒋家亮
在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特点的情况下,只有考察季节性剩余劳动力,才能大致掌握各个非农部门的劳动力供给潜力。本文的研究显示,那些密集使用临时转移民工的非农部门劳动力供给是非常充裕的;而密集使用常年转移劳动力的部门,却可能会出现季节性缺工现象。
关键词:
季节性 剩余劳动力 结构 估算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扬
1.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转移呈上升趋势。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化,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场所,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转移。这种转移模式优势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可以直接在当地农村从事工作,同时还可兼顾家庭的农业生产。在传统观念中农业的收入比较稳定,农民不会主动放弃农业生产活动。此时,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不容忽视。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国虎 郭犹焕
对全国或某一区域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区划,然后再分别加以研究,这对深入细致地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一,可以避免一概而论,为系统地、分门别类地分析全国不同区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因、表征等提供科学依据。其二,为有效地提出解决不同区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政策建议奠定基础。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飞,孙峰华
本文用人口地理学的观点,探讨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给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测算方法,并从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六大经济区,三大经济地带三方面分析论述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分布格局,测算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分布重心及其移动方向。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中国区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采取的模式。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智勇 梅建明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等原因 ,致使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十分突出。基于此 ,本文从高新技术产业在消化大量低素质剩余劳动力方面的局限 ,结合西部农村劳动力的实际情况总结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吸纳剩余劳动力时所具有的比较优势 ,以及加入 WTO后中国整体产业结构进一步向劳动密集型倾斜的可能倾向等几方面进行分析 ,指出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消除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实途径。提出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 :政府支持 ;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 ;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加快小城镇建设。
关键词:
西部地区 农村剩余劳动力 劳动密集型产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建,程建伟
当前,“三农”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健康运行的瓶颈,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则成了“三农”问题的关键,目前其已处于具有决定意义的新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成因不同,转移模式也不尽相同。本文从推进和拉动两方面来探究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出现的历史成因,从而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提供参考。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钟甫宁
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计南京农业大学经贸学院教授钟甫宁大多数农业经济学家和政府有关官员一致认为,庞大的农村人口和隐性失业大军是我国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无论是农业生产比较利益,农民收入,农产品供应,还是地区与部门的平衡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贾先文 黄正泉 黄蔡芬
我国以前所出现的"民工荒"是一种劳动力泡沫,农民工"回流"是劳动力泡沫破灭的表现。从发展动态来看,我国农村潜在剩余劳动力数量相当可观。文章通过模型推算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时间还要往后推迟二十年多年。目前,劳动力仍然是我国的比较优势。在这种形势下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劳动力状况,采取动态的就业政策;实现产业结构有步骤的升级;根据"刘易斯拐点"在我国东中西部到来的时差,实行地区政策的差别化;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政策。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刘易斯拐点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魏勇强 黄郁鑫
对于我国当前的二元化经济而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农村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以及城镇失业率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负相关;农村现代化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正相关。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中国农村 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平华
本文分析认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工业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宏观管理,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强化职业培训,改善务工环境。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全卓伟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劳动力和人口从农业中逐渐分离出来的历史。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上,传统的农业技术由于机械、电力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与相对稳定的土地面积相比,农业中存在了相对过剩的劳动力。以“二元经济论”著名的阿瑟·刘易斯认为,只要非农业部门能够提供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实际工资,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个人收入差额能够补偿城市的过高生活费和因劳动力流动脱离了原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心理成本,农业劳动力就会大量地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付朝阳
大量存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我国具有明显的劳动力密集型优势,同时对我国就业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通过对比分析改革后我国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雇佣的职工人数增长情况,本文指出非国有部门是我国就业岗位的主要提供者。而农村劳动力的特点——低工资使得他们很容易被雇佣此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非国有部门 就业弹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