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83)
- 2023(14927)
- 2022(12798)
- 2021(12159)
- 2020(10148)
- 2019(23297)
- 2018(23700)
- 2017(45092)
- 2016(24643)
- 2015(28018)
- 2014(28482)
- 2013(28143)
- 2012(26013)
- 2011(23700)
- 2010(23937)
- 2009(22161)
- 2008(21763)
- 2007(19584)
- 2006(17578)
- 2005(15482)
- 学科
- 济(98361)
- 经济(98247)
- 业(70951)
- 管理(68032)
- 农(51696)
- 企(48356)
- 企业(48356)
- 方法(40353)
- 数学(34812)
- 数学方法(34451)
- 农业(34313)
- 中国(29258)
- 业经(26175)
- 财(23726)
- 地方(21742)
- 学(21742)
- 制(21544)
- 环境(18400)
- 贸(17353)
- 贸易(17343)
- 易(16902)
- 银(16540)
- 银行(16494)
- 行(15817)
- 理论(15796)
- 发(15692)
- 体(15656)
- 和(15368)
- 技术(15031)
- 融(14689)
- 机构
- 学院(355407)
- 大学(353594)
- 管理(139032)
- 济(138778)
- 经济(135517)
- 研究(120036)
- 理学(119622)
- 理学院(118324)
- 管理学(116407)
- 管理学院(115777)
- 中国(91760)
- 京(76355)
- 农(75053)
- 科学(74996)
- 财(64695)
- 所(60903)
- 业大(59060)
- 农业(57718)
- 中心(55345)
- 研究所(55102)
- 江(53967)
- 财经(50717)
- 北京(48222)
- 范(47978)
- 师范(47527)
- 经(45960)
- 州(43484)
- 院(43178)
- 经济学(39487)
- 技术(38233)
- 基金
- 项目(237721)
- 科学(184813)
- 研究(178048)
- 基金(168934)
- 家(147079)
- 国家(145724)
- 科学基金(123526)
- 社会(109508)
- 社会科(103152)
- 社会科学(103123)
- 省(94421)
- 基金项目(90317)
- 教育(80739)
- 自然(78965)
- 划(78463)
- 自然科(76974)
- 自然科学(76953)
- 编号(75965)
- 自然科学基金(75546)
- 资助(68524)
- 成果(62404)
- 重点(52718)
- 部(52373)
- 课题(51917)
- 发(51557)
- 创(48668)
- 创新(45332)
- 科研(45008)
- 项目编号(44308)
- 教育部(44065)
- 期刊
- 济(160971)
- 经济(160971)
- 研究(105043)
- 农(75649)
- 中国(74245)
- 学报(58839)
- 科学(53010)
- 农业(51292)
- 管理(47798)
- 财(46985)
- 大学(44893)
- 教育(43636)
- 学学(42096)
- 融(33825)
- 金融(33825)
- 业经(31571)
- 技术(31209)
- 业(23812)
- 财经(23747)
- 问题(22753)
- 经济研究(22752)
- 图书(20632)
- 经(20081)
- 版(19217)
- 理论(17718)
- 科技(17330)
- 技术经济(16854)
- 实践(16343)
- 践(16343)
- 业大(16322)
共检索到5341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泉 陈宇
自2013年第一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以来,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仍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农村人居环境较为恶劣。新时代的乡村振兴需要明确新的建设要求,但目前在全国层面尚缺乏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统一标准。通过对国内外乡村建设经验和政策标准要求的研究,总结提出安全保障、生活设施、产业经济、公共服务、卫生环境、景观风貌、建设管理等7个方面、35项指标,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立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三阶段规律,从保障基本生活条件阶段、村庄环境整治阶段、宜居乡村建设阶段的不同要求出发,提出农村人居环境评价测度指标的各阶段参考目标取值。
关键词:
农村人居环境 建设标准 技术标准研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许敬辉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性举措,文章基于农村人居环境内涵、乡村振兴战略视角,围绕农村生态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服务、农村居住环境、农村经济环境5个方面构建了农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因子分析法和系统聚类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份的农村人居环境水平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水平总体不高,存在相对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呈现“从西向东”阶梯递增空间分布,东部地区整体人居环境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2)农村人均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比例等指标是影响农村人居环境水平的关键性指标。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将我国31个省份的农村人居环境水平划分成高水平地区、中等水平地区和低水平地区3种类型。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姜秀娟 张楠 黄金川
[目的]文章以河南省农村示范村标准为依据,建立指标体系,并参考河南省城市人居水平,评价示范村标准下的河南省人居环境改善成效。[方法]运用熵权法和全排列指数法两种方法全面比较并分析,其中后者加入城市人居环境水平作为参照。[结果]两种评价方法均证明,示范村标准下,2010—2017年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综合指数水平整体不高,2016年和2017年改善成效较明显。其中,基本保障建设最好,并逐年提升;环境治理取得一定进展,主要表现在垃圾处理方面,而在污水处理和环境资金持续投入方面均欠缺;经济社会成效,农民生活得到改善,公共服务和医疗数量达标但服务水平落后。此外,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在住房条件、供暖供燃气、排水管道比例、污水处理比例、环境治理投入金额等方面改善微小,并远远低于城市水平。[结论]示范村标准下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成效偏低,环境治理和社会经济指标相对城市水平仍非常落后。两种方法的结果在综合水平指数水平方面较一致,单向指标结果各有侧重。其中,熵权法的测算结果更体现各指标的真实水平,全排列结果则更能说明当以城市人居环境为参照时,农村人居环境的相对水平和差距;综合两种方法比较,可以分析数据的优劣性,更全面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胡伟 冯长春 陈春
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在于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文章针对我国目前新农村建设的一些现状和出现的问题,对村镇人居环境的内涵的界定、优化原则进行了分析,并运用系统优化的思想,以县或乡镇为基本地域单元,提出了一套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系统。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系统包括安全格局子系统优化、村镇规划、社会经济子系统优化、基础设施子系统优化、环境卫生子系统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子系统优化六个方面,通过安全格局网络图的编制和优化指标的达标验收,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优化,构建城乡和谐社会。
关键词:
农村 人居环境 优化系统 新农村建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祝凡 裴春梅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有良好的人居环境作为基础。有了优质的人居环境,才能吸引优秀人才,促进产业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祝凡 裴春梅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有良好的人居环境作为基础。有了优质的人居环境,才能吸引优秀人才,促进产业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鸣鸣 杨理珍 刘钰聪
农民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主要受益者和产品使用者,农民参与行为及参与度对项目实施效果产生直接影响。本文利用全国入户调查问卷数据,描述农民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项目前期宣传动员、工程实施和竣工验收等不同阶段的参与情况,分析个体因素、社会规范和基层组织等因素对农民参与度的影响差异。通过有序logit回归模型计算,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基层组织对五个项目(农村厕所革命、村庄清洁行动、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处理和村容村貌整治)的农民参与度显著正相关;社会规范对除“农村厕所革命”之外的四个项目的农民参与度显著正相关;个体因素中,经济条件、社会角色和家庭情况多项指标与农民的参与程度显著正相关。同时,各显著正相关的指标等级提高会导致农民深度参与的概率提升、未参与和简单参与的概率降低。因此,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农民参与度,必须注重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更好地发挥乡土治理规范作用,激励重点人群带头行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于法稳 郝信波
论文从农村人居环境与居民身体健康的关系、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影响因素、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农村居民对人居环境质量满意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及路径六个方面,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剖析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领域应关注的主体、内容、优先序、模式、保障、监督等问题,最后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主体博弈行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技术及集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评价方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产业振兴关系等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佳锐 吴国胜 郑向群 王德甫 申锋 魏孝承
农业农村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阵地和短板之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应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实现广大农村居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论述,是生态文明思想理论成果的重要文献。本文通过探究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论述所蕴含的价值意义,揭示我国近年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所取得的成效原因。同时,针对资金投入、农民参与度、长效管护等问题,提出新发展阶段应当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等建议,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佳锐 高文永 魏孝承 刘芳 高艺 李厚禹 张春雪 郑向群 王强
[目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行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达国家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措施和实践经验,对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方法]该文通过梳理分析国外发达国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发展历程、建设模式以及长效机制等内容,提炼总结国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中的先进经验和共性特征,并提出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议。[结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构建生态宜居乡村,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主要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与整治法律法规、资金筹措、群众参与和激励措施等方面建立了长效机制,具有完善性、长效性、多元化、主动性、协调性等特点。[结论]针对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区域发展不均衡,法律体系不健全、长效管护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创新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新模式,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可持续发展,加强科普宣传、完善法律体系建设、构建村民自治机制和多元投入机制,推动我国农村人居环境迈向提质升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燕燕 黄森慰
[目的]测度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效率,并对其动态演进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旨在为中国各区域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制定提供量化支撑,进而助力快速有效实现“美丽中国”目标。[方法]基于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角度构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非期望产出全局超效率EBM模型测度2007-2021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效率,利用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刻画其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1)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效率有待提升且存在地区差异,呈现“东部>西部>中部”的梯度特征。(2)研究期内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效率整体仍处于两极分化格局,且呈现“俱乐部趋同”现象。(3)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率、政府干预和工业化水平作为影响因素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异质性。[结论]根据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制定政策措施,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效率。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王瑞兰
一套科学、系统、可行的农村人口资源环境指标体系包括三个子体系:农村人口子体系、农村资源于体系、农村生态环境子体系。利用这套指标体系,可以从动态上把握住农村人口资源环境的变化和发展,真正造福于人类。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湛礼珠
“利益-效能-信任”的分析视角下,基于对G市、Z市和H市的实地考察,研究发现,“美丽乡村建设-美丽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中的利益断链和农民参与公共事务权利保障中的治理失效,形塑了农民人居环境整治参与不足的困境,而利益断链、治理失效和社会转型之下的信任式微相互作用与确认,使得农民信念维系在低水平的利他性期望和制度化规则无法得到共同遵守之上,由此构成农民村治参与不足的内生基础。打破农民关于村治参与行为和信念的低水平均衡、强化农民主体性建设,需要以系统推进理念弥合利益断链、以行政嵌入自治促进效能再生,同时以制度信任为起点推动信任重塑,实现利益、效能和信任的整体再塑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闫春华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意义重大,但实践中经常能看到“干部干,村民看”或“干部忙,村民怨”的现象。农村人居环境构成的是村民日常意义上的“生活世界”,他们自由而有序地布局空间环境,注重循环利用和物尽其用,而地方政府则将其视为“整治对象”,强调标准化改造以及现代生活方式和观念的简单植入,两者对“何为农村人居环境”与“如何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存在较大的认知差异和互动冲突。隐性的认知表现出的是显性的行动,主体行动背后更是深受传统农业社会结构特点以及新时期“政、纪驱动”的政绩考核机制的约制。地方政府需要在政策转换与实施方面深度匹配农村社会结构特点和村民生活习惯,进而在实践层面探索出一条能够将“传统生态要义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行动路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诚 刘旭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新时期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面临着严重的碎片化问题,集中表现在主体、目标、内容和过程四个方面,而以、专北分工为基础的组织体制、项目制供给方式、运动式推进机制是引发碎片化问题的内在根源。整体性治理作为一种应对治理碎片化问题的新治理范式,对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碎片化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实现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的整体性治理,需要关注公众环境需求、搭建环境合作网络、建立沟通整合机制、引入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培育互信合作文化。
关键词: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碎片化 整体性治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