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631)
2023(15255)
2022(13055)
2021(12252)
2020(10737)
2019(24581)
2018(24424)
2017(47803)
2016(25881)
2015(29057)
2014(29048)
2013(28866)
2012(26833)
2011(24269)
2010(24410)
2009(22854)
2008(22686)
2007(20618)
2006(18216)
2005(16219)
作者
(77549)
(65000)
(64563)
(61556)
(40838)
(31454)
(29535)
(25432)
(24523)
(23271)
(22058)
(21853)
(20521)
(20430)
(20149)
(20088)
(20029)
(19099)
(18759)
(18730)
(16209)
(16125)
(15975)
(14956)
(14715)
(14558)
(14458)
(14442)
(13339)
(13085)
学科
(107524)
经济(107397)
(77276)
管理(68998)
(53298)
企业(53298)
(50782)
方法(49572)
数学(44354)
数学方法(43791)
农业(33892)
中国(28833)
(27866)
业经(25583)
(22871)
(22495)
(20578)
贸易(20569)
(20092)
地方(19813)
(18105)
银行(18049)
(17245)
(16617)
财务(16571)
财务管理(16524)
(16140)
金融(16137)
企业财务(15716)
技术(15705)
机构
学院(377365)
大学(375614)
(154549)
经济(151337)
管理(143072)
研究(127115)
理学(123765)
理学院(122419)
管理学(120127)
管理学院(119462)
中国(97763)
(84138)
科学(80528)
(78795)
(70868)
(66007)
农业(65734)
业大(64342)
中心(60113)
研究所(60021)
(56987)
财经(56417)
(51307)
北京(48845)
(48102)
师范(47494)
经济学(47038)
(45137)
(44707)
经济学院(42702)
基金
项目(252499)
科学(197434)
基金(183240)
研究(180026)
(161915)
国家(160525)
科学基金(135946)
社会(113576)
社会科(107329)
社会科学(107293)
(99805)
基金项目(97017)
自然(89435)
自然科(87342)
自然科学(87311)
自然科学基金(85783)
(83895)
教育(82790)
资助(75464)
编号(73205)
成果(59413)
重点(57165)
(56109)
(54801)
(52142)
课题(50001)
科研(49253)
创新(48828)
计划(47283)
教育部(47240)
期刊
(169621)
经济(169621)
研究(105230)
(82495)
中国(71771)
学报(65824)
科学(58753)
农业(55688)
(54045)
大学(49794)
管理(48667)
学学(47464)
(37591)
金融(37591)
教育(35640)
业经(32696)
技术(31884)
财经(27713)
(27537)
经济研究(25932)
问题(24327)
(23766)
(20726)
技术经济(18593)
统计(18517)
理论(17884)
业大(17837)
(17387)
世界(17321)
科技(16889)
共检索到5529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蔡亚庆  王晓兵  杨军  罗仁福  
我国的扶贫战略自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巨大成功,农户贫困率降低十分显著,但随着扶贫的深入,消除剩余贫困的难度也不断增大。基于浙江、湖北、云南三省1 362户农户持续10年的微观调研面板数据,综合采用统计指标和计量模型方法,分析了我国农户贫困的持续性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虽然我国农户贫困主要是暂时性的,但随着贫困标准的提高,持续性贫困人口比例将显著增加,且区域分布不均衡,东西部在贫困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农户个体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其脱离持续性贫困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减少社会排斥将促进弱势农户提高社会资源积累,有助于农户脱离长期贫困。分散收入风险,也有利于农户摆脱长期贫困。除了...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樊丽明  杨国涛  范子英  
本文根据宁夏西海固八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72个村720个农户的贫困监测数据,分析了贫困地区农村内部不平等状况变化、来源以及形成原因。研究发现:(1)西海固地区不平等程度属于较为合理的区间范围,明显低于全国贫困地区的总体水平;(2)人力资本是导致收入不平等的最重要因素。在人力资本变量中,外出务工对不平等的贡献率最大;(3)在导致收入不平等的各变量中,家庭规模的贡献率最大,但呈现下降的趋势;土地成为影响贫困地区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且作用在显著加强。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陈宗胜  沈扬扬  周云波  
借用非参数核密度方法,本文利用历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分组数据,绘制了农村最低收入户的绝对和相对收入分布图,详细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变动状况。研究发现,在农村绝对贫困逐步得到缓解(但最贫困人口数量似有所上升)的同时,相对贫困状况日趋恶化;贫困人口持续减少的"表象",主要是由于其测度标准即贫困线绝对值长期保持不变,或其增幅阶段性放缓造成的。换言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正是由于测量贫困的相对数值相应地下降,才保持了贫困率的逐步下降。对此,本文建议重视相对贫困问题,设定"相对贫困线"为贫困度量的另一把尺子,以便有效促进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章元  万广华  史清华  
本文基于Rodgers & Rodgers(1993)的研究构建了一个新方法,可以加总家庭在一定时间段内的总贫困,并将其分解为暂时性贫困和慢性贫困成分。将该方法运用于中国5个省份1995—2005年的农户面板数据后发现:农户的总贫困的下降主要来自于暂时性贫困成分而非慢性贫困成分的下降;慢性贫困成分在总贫困中的比重远远高于暂时性贫困成分的比重;家庭成员数量会显著增加总贫困、暂时性贫困成分和慢性贫困成分;人力资本、政治资本和金融资本都能显著降低总贫困和慢性贫困成分,但低水平的人力资本(拥有初中教育水平的劳动力数量)和金融资本并不能降低暂时性贫困成分;特别地,更多地经营耕地会显著增加暂时性贫困成分。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都阳  
本文用Probit模型对贫困地区农户参与非农工作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指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含义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李文会   周常春   凌欢  
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研究如何缓解我国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文章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利用高斯核密度估计函数探讨了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动态演变趋势;从数字减贫的视角,利用固定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数字资本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我国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状况呈现动态收敛特征,不同林区农户多维相对贫困指数在逐渐降低,其中北方林区多数农户的多维相对贫困指数低于0.20。(2)数字资本能显著缓解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影响效应为0.0077,稳健性检验进一步验证了该结论。(3)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资本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具有异质性影响。对于东北林区、农业大省和极端多维相对贫困农户而言,数字资本的减贫效果更明显,分别达到0.0132、0.0088%、0.0071。(4)机制检验发现,劳动力流动在数字资本与农户多维相对贫困之间存在中介效应,其中介效应为0.0004。文章构建了“数字资本-劳动力流动-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分析框架,分析了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动态演进趋势,丰富了数字资本减贫的作用机理。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加强对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南方林区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治理,促进东北林区、农业大省以及极端多维相对贫困农户的数字资本积累,以降低农户多维相对贫困水平。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张全红  张建华  
本文以中国官方贫困线和世界银行公布的国际贫困线为标准,利用中国农村家庭的收入分配分组数据,测算了1980年以来的4种贫困指数。研究发现,虽然农村贫困状况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基于不同贫困线标准衡量的贫困程度相差悬殊,这使农村反贫困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变得更加复杂;脱贫时间指数的构成中,由于不平等所延长的脱贫时间,相对而言明显提高,这说明收入分配的恶化已经成为反贫困的严重障碍,这种变化趋势值得高度关注。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杨均华  刘璨  
研究目标:农户脱贫的决定因素与反贫困策略。研究方法:采用固定效应计量模型和回归分解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不同贫困标准下农村贫困发生率呈现差异化的变化趋势。家庭储蓄、支农政策、社会保障、通信设施和家庭教育支出对农户脱贫有全面性影响;人力资本、耕地和林地、农业经营劳动投入、非农经营劳动投入和社会网络对农户脱贫有结构性影响。诸因素对农户脱贫贡献率达76.25%。研究创新:从回报率和贡献率视角,分析农户脱贫的决定因素、路径及贡献。研究价值:为政府制定更有效的农村反贫困策略提供可靠的实证数据,也为农户脱贫决定因素提供量化分析。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段鹏  张晓峒  张静  
从现实状况看,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反贫困模式的成效呈递减趋势。因此,为探究村民的行为选择对农村贫困的影响,文章在合理界定我国农村贫困程度的基础上,从微观层面利用相关统计数据,通过建立有序多项选择Probit模型来分析村民的行为选择在"农村脱贫"中的作用。该模型的Gibbs抽样估计结果显示:农村的企业数量、村务管理效率、村民就业结构、村民受教育程度、村内公共投资力度及村民的农业技术推广情况均构成我国农村贫困的决定因素。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齐红倩  张佳馨  
解决多维相对贫困问题并降低贫困脆弱性是保证我国减贫成果可持续的关键。本文使用2015—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构建村庄层面的农村普惠金融指数、农村多维相对贫困指数和贫困脆弱性指标,使用双变量probit模型,分析农村普惠金融对多维相对贫困与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现阶段影响农村家庭轻度和深度多维相对贫困的重要非经济因素是农民信息获取劣势和受教育程度不足,且深度贫困脆弱性家庭占比居高不下是造成未来农村脱贫人口返贫的主要风险;虽然我国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存在区域非均衡性,但整体上农村普惠金融能有效缓解农村家庭的多维相对贫困和轻度贫困脆弱性,而对深度贫困脆弱性的减缓尚需结合其他手段;降低农村家庭面临的信贷约束,是农村普惠金融促进其摆脱多维相对贫困并降低贫困脆弱性的重要渠道。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伦  陆迁  
农户生计能力存量的积累由量变达到质变的关键因素在于寻找生计能力临界点,即农户生计能力积累需要达到一定存量才能促进农户摆脱持续性贫困束缚,由此对应出现"高能、低贫"与"低能、高贫"两种匹配结果。利用陕西省贫困地区微观数据,考察生计能力对农户持续性贫困门槛值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不同的门槛值下,生计能力总指数和各个维度与农户持续性贫困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即存在明显的"门槛效应"。通过门槛回归检验,社会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与农户贫困持续性的门槛值为0.696、0.763、0.808、0.611和0.235,生计能力与农户贫困持续性的门槛值为0.622。当农户生计能力存量跨过一定"门槛"值后,生计能力才会显著的降低农户持续性贫困时间,生计能力对农户持续性贫困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逐渐增强。此外,社会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相互作用才能跨过门槛值显著降低农户持续性贫困时间。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朱希刚  赵绪福  
农业技术进步的关键环节是新技术的采用和扩散。运用Probit模型对鄂西贫困山区289个农户技术采用的行为分析表明:技术采用后粮食产量的增加、与农业推广机构的联系、离乡集镇距离、政府对采用新技术的奖励与农户采用新技术呈正相关关系,而农户的民族特征、农户非农收入水平与采用新技术呈负相关。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晓妮  张雪梅  吕开宇  张崇尚  
农村贫困线是估计农村贫困程度和规模的重要尺度。即使到目前,视贫困线为维持人们基本生存所必须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的观点仍具有现实意义。基于该原则,从贫困最基本的测度指标食物营养出发,本文利用Matlab软件,基于我国1985—2009年部分年份农村居民收入分组数据,对农村贫困线重新进行了模拟和测算,与其他一些研究结论类似,测算结果表明,之前我国公布的农村贫困线标准长期偏低,农村贫困人口规模有所低估,但2011年11月19日最新公布的贫困线标准缩小了与本文测算结果之间的差距。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永丽  张佩  卢晓  
依据多维贫困理论及中国农村贫困实际状况,利用2016年对甘肃省1 749家农户的社会调查资料,对样本农户的多维贫困现状进行了测算和分解,并对导致贫困的原因进行了Probit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尽管样本农户存在收入层面的贫困,但交通、教育和健康方面的贫困更加严重,多维贫困发生率较高。因此,反贫困内容由物质性为主向辅以教育、医疗、交通、社会保障等转变,反贫困模式由"输血"转向"造血"式扶贫开发,是健全反贫困长效机制的关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永丽  张佩  卢晓  
依据多维贫困理论及中国农村贫困实际状况,利用2016年对甘肃省1 749家农户的社会调查资料,对样本农户的多维贫困现状进行了测算和分解,并对导致贫困的原因进行了Probit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尽管样本农户存在收入层面的贫困,但交通、教育和健康方面的贫困更加严重,多维贫困发生率较高。因此,反贫困内容由物质性为主向辅以教育、医疗、交通、社会保障等转变,反贫困模式由"输血"转向"造血"式扶贫开发,是健全反贫困长效机制的关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