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57)
2023(8212)
2022(6471)
2021(6014)
2020(5028)
2019(11354)
2018(11764)
2017(23832)
2016(13231)
2015(15190)
2014(15596)
2013(15688)
2012(14570)
2011(13423)
2010(13886)
2009(13275)
2008(13372)
2007(12387)
2006(11618)
2005(10876)
作者
(39261)
(33091)
(32509)
(31324)
(20457)
(15649)
(14859)
(12863)
(12469)
(11808)
(11238)
(10792)
(10480)
(10354)
(10059)
(9944)
(9722)
(9480)
(9440)
(9382)
(8470)
(8322)
(8078)
(7652)
(7645)
(7549)
(7481)
(7193)
(6830)
(6547)
学科
(59459)
经济(59391)
(45839)
(42761)
管理(31020)
农业(30236)
(21383)
企业(21383)
中国(20870)
方法(18790)
业经(18414)
数学(16236)
数学方法(16024)
(15761)
(13179)
(12429)
地方(12187)
(12026)
银行(12015)
(11587)
(11333)
贸易(11326)
(11082)
(10936)
(10833)
发展(10292)
(10276)
农业经济(10256)
(9856)
金融(9856)
机构
学院(199232)
大学(196052)
(87091)
经济(85231)
管理(74057)
研究(70269)
理学(62377)
理学院(61763)
管理学(60776)
管理学院(60444)
中国(58630)
(51345)
(42262)
(41214)
科学(40744)
农业(38859)
(36906)
业大(33465)
中心(33100)
研究所(32581)
(32237)
财经(31403)
(28264)
北京(27223)
(26967)
师范(26791)
经济学(25579)
(25368)
(23675)
农业大学(23643)
基金
项目(118104)
科学(91916)
研究(91757)
基金(83892)
(71920)
国家(71178)
科学基金(59526)
社会(58144)
社会科(54553)
社会科学(54535)
(46502)
基金项目(44568)
编号(40496)
教育(40222)
(38008)
自然(35302)
自然科(34305)
自然科学(34298)
成果(33825)
自然科学基金(33650)
资助(33405)
(29548)
(27624)
(27101)
课题(26818)
重点(26168)
(24403)
国家社会(23590)
(23532)
(23340)
期刊
(110574)
经济(110574)
研究(64215)
(56003)
中国(44504)
农业(37572)
学报(28850)
(28770)
科学(27970)
(26918)
金融(26918)
管理(24523)
业经(23677)
大学(23058)
学学(21608)
教育(21282)
(17400)
问题(16932)
技术(16530)
财经(14948)
经济研究(14920)
农村(14538)
(14538)
农业经济(14387)
(12845)
世界(11606)
经济问题(11595)
(11090)
(10853)
技术经济(10132)
共检索到3219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燕  张飞  
当前,我国农地非农化存在过度的倾向。从供给角度看,主要缘于土地征用是农地非农化的唯一合法途径以及以"优先发展工业、城市"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从需求角度看,主要是政府和企业都具有极强的农地非农化偏好。要遏制我国当前农地过度非农化趋势,从供给角度讲,应改变征地补偿标准,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实行农业、工业、城市农村协调发展战略;从需求角度讲,应提高地方政府的土地违法预期成本,严格执行公益性建设用地国家征用制度,加快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和地方官员政绩考核制度。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飞  孔伟  
在一般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在农地非农化中的职能主要是弥补农地非农化中的"市场失灵"。而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农地非农化中的政府职能并不是弥补"市场失灵",而是低成本地为经济建设提供用地;改革开放之后,政府又增加了"培育土地市场"和"弥补农地非农化中的市场失灵"两项职能。而这相互矛盾的三种政府职能,正是目前我国农地非农化中许多问题的根源。因此,要解决农地非农化中的问题,必须重构政府职能。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袁铖  
农地非农化可以归纳为公益性农地征收和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两种方式,对农地非农化问题的研究不能脱离相应的宏观制度环境。农地征收制度内生于相应的宏观制度环境,伴随着宏观制度环境的变化,农地征收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历程。城乡一体化进程导致了宏观制度环境出现转折性的变化,农地非农化制度必须随之实现立法理念、具体内容与路径的创新。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刘冬泳  
本文从历史的维度详尽阐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地制度变迁过程及其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归纳与发掘了其中的历史背景、现实约束,并对其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梳理和总结,将对未来农地非农化制度的创新产生有益的启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孟平  
农地对于农民来讲 ,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 ,亦具有社会保障功能。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去农地的转居农民 ,随着市场取向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 ,将可能在生存、就业和发展等方面遇到困难。之所以如此 ,主要是因为用来处理城市化进程中农地非农化问题的现行制度安排存在明显缺陷。为了弥补这些制度缺陷 ,在重新安排相关制度时 ,应当允许农民从农地非公共目的的转让中取得一定收益 ,并适当提高征地补偿标准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简新华  张国胜  
在人多地少的国家里,如何正确处理“农地非农化”与保障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相互关系,是顺利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必须合理解决的难题之一。日本战后工业化、城市化与“农地非农化”的历程和经验教训表明:“农地非农化”与“农民非农化”和“市民化”应该基本同步,“农地非农化”必须与耕地保护相结合,实现农地的合理流转,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农地非农化”主要应该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政府进行必要的合理的规划和调控等。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建  汪应宏  毛璐  胡贵  
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迁移、户籍制度、农地非农化以及农地制度变迁问题,都是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在对相关研究综述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揭示了中国背景下人口迁移、农地非农化和农地制度三方面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就农地制度、户籍制度以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行了政策选择,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暂时的制度安排。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谭荣  曲福田  
合理的资源利用要求资源配置在代际上是有效率的。在资源代际最优配置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衡量农地非农化是否符合代际配置效率的宏观决策模型,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农地非农化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若以1989-2003年为研究区间,1989-1996年阶段东、中、西部地区的过度非农化比例分别占各自实际非农化数量的6.58%、6.84%和7.85%,反映出1989-1996年期间的农地非农化存在一定的短期行为,造成农地的过度非农化。因此,未来一段时间的农地非农化政策应该进一步控制农地非农化的速度,来保证农地资源能够在未来得到更优的利用。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晓忠  倪志良  
经济增长和农地资源保护是当前农地非农化过程中需要权衡的两大内容。文章基于我国1997-2012年省际土地数据和边际收益理论,运用动态面板和门限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兼顾经济增长和农地资源保护的农地非农化最优规模。研究结果表明:依赖土地调节而提升经济增长的政策忽视了农地资源的生态和社会成本,致使我国农地过度非农化;农地非农化虽在短期内促进经济增长,但长期内由于资源约束效应而抑制经济增长,其最优规模应该不超过实际非农化的73.56%。因此,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新常态时期,为了减少农地过度非农化以及保护农地资源,应完善资源补偿机制以及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减少对土地价格的行政干预。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谭荣  曲福田  
城市化与工业化需要更多的建设用地,而现阶段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就是农地资源的非农化。对于人多地少的中国来说,农地是非常稀缺的资源,为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农地进行保护。将农地非农化与农地资源保护由两难的境地转变为双赢的局面,对于现阶段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和农地保护政策的执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寻找合理农地非农化的数量出发,提出了合理的农地非农化度的概念,并将其与实际非农化过程结合起来,把现阶段农地非农化的数量细分为代价性损失、过度性损失Ⅰ和过度性损失Ⅱ。然后通过生产函数模型估计土地资源在农业和非农业部门的边际效益曲线,计算出1989~2003年间中国农地非农化的代价性损失比例为33.4%,...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谭荣  曲福田  
本文从资源经济学对资源空间配置的基本原理出发,构建了一个衡量农地非农化空间配置效率的模型,并对我国1989-2003年间的农地非农化进行检验,发现该期间我国农地非农化在空间配置上存在效率损失,如果将中部地区14.24%和西部地区3.66%的农地非农化指标转移到东部地区,将能够达到全国农地非农化空间配置的效率最优。然而,上述结论只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原配置的帕累托改善,而不是农地非农化的社会最优配置,因为最优配置还涉及其他方面效率的改善。所以,本文结论进一步指出,在现阶段农地资源存在过度非农化的情况下,对上述指标的调控虽然是必要的,但不是充要的。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定祥  
在农地非农化中,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都是不可缺少的配置手段,但它们都存在失灵,只有引入民主议会机制,并使之与市场机制、政府机制协同发挥作用,才能促进农地适度非农化配置。我国要实现农地适度非农化目标,需要清除农地产权不明晰、政府垄断、宏观监控机制僵化等障碍,建立起市场机制、政府机制和民主协商机制有机融合的体制机制。
[期刊] 改革  [作者] 金晶  曲福田  
采用政策历史回溯的研究方法,在构建我国农地非农化政策调控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回顾1949~2007年我国农地非农化的政策调控历程。着重从政策发生、发展和演变的机理来研究政策,展示我国农地非农化政策调控的演进轨迹,总结社会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政策调控特征,剖析政策调控中存在的问题,并由此得出研究启示及政策展望,以期为我国农地非农化的政策调控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董德坤  朱道林  王霞  
农地除了具有生产功能外,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同时还具有生态的、社会的功能,而在土地市场上的土地价格中仅仅反映了前者,后者却没有得以有效的体现,而土地产权制度也无法提供一种农地有效保护的激励。因此对于农地保护而言,斯密所称的那只"看不见的手"无法有效地配置土地以达到社会最优。从农地保护、农地转用和土地征用三个方面分析了外部性对农地非农化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