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44)
2023(10156)
2022(7905)
2021(7169)
2020(5871)
2019(12829)
2018(13211)
2017(26235)
2016(14086)
2015(16105)
2014(16331)
2013(16417)
2012(15551)
2011(14548)
2010(14965)
2009(14455)
2008(14010)
2007(12881)
2006(12387)
2005(11440)
作者
(42579)
(36072)
(35682)
(34175)
(22449)
(16927)
(16094)
(14024)
(13671)
(12627)
(12508)
(11642)
(11545)
(11527)
(10993)
(10903)
(10363)
(10344)
(10210)
(10201)
(9493)
(9015)
(8723)
(8308)
(8285)
(8240)
(7912)
(7694)
(7405)
(7058)
学科
(87014)
经济(86947)
(45918)
(40733)
管理(31499)
农业(30382)
方法(24427)
中国(23886)
数学(21881)
数学方法(21805)
地方(21666)
业经(20643)
(18950)
企业(18950)
(16643)
(15864)
(14355)
(12699)
地方经济(12608)
(12472)
银行(12456)
(12132)
(11945)
贸易(11935)
(11892)
(11579)
(11416)
金融(11416)
发展(11403)
(11382)
机构
学院(221455)
大学(218265)
(107782)
经济(105856)
研究(81718)
管理(79943)
理学(67514)
理学院(66828)
管理学(65936)
管理学院(65548)
中国(64847)
(53264)
(46746)
科学(46335)
(45705)
(42022)
农业(40446)
研究所(37611)
中心(36771)
财经(36501)
业大(35344)
(34805)
经济学(34239)
(32920)
经济学院(30687)
(29303)
师范(29104)
北京(29056)
(27456)
(26910)
基金
项目(133273)
科学(104338)
研究(102345)
基金(95883)
(82498)
国家(81717)
科学基金(68463)
社会(68113)
社会科(64122)
社会科学(64106)
(52016)
基金项目(50374)
教育(44111)
编号(42904)
(42043)
自然(39108)
资助(38044)
自然科(38023)
自然科学(38014)
自然科学基金(37303)
成果(35276)
(32504)
(30584)
(30403)
重点(29756)
国家社会(28929)
课题(28876)
发展(27503)
(27139)
(26539)
期刊
(135858)
经济(135858)
研究(73240)
(57339)
中国(45747)
农业(38511)
学报(32592)
(32169)
科学(31160)
(27690)
金融(27690)
管理(27057)
大学(25738)
业经(25568)
学学(24475)
经济研究(21043)
问题(19724)
财经(19018)
教育(18543)
技术(18298)
(17896)
(16522)
农村(14639)
(14639)
农业经济(14474)
世界(14360)
经济问题(13479)
技术经济(12872)
(12746)
(11145)
共检索到3542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燕  张飞  
当前,我国农地非农化存在过度的倾向。从供给角度看,主要缘于土地征用是农地非农化的唯一合法途径以及以"优先发展工业、城市"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从需求角度看,主要是政府和企业都具有极强的农地非农化偏好。要遏制我国当前农地过度非农化趋势,从供给角度讲,应改变征地补偿标准,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实行农业、工业、城市农村协调发展战略;从需求角度讲,应提高地方政府的土地违法预期成本,严格执行公益性建设用地国家征用制度,加快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和地方官员政绩考核制度。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叶春辉  许庆  徐志刚  
本文首先通过与农地细碎化相关的国内外的历史学和社会学的文献的梳理,发现农地细碎化的存在与土地的私有或者公有没有任何关系;它的产生和中国极高的人地比例、传统的诸子均分财产制度以及投资性质的不在地地主有着密切的关联;同时,农地细碎化的存在还受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直接影响。通过对相关经济学文献的整理,证实了农地细碎化的存在阻碍了农业生产规模效益的提高,降低了农户收入水平,浪费了农村劳动力;但是农地细碎化也有正面效用,如提高了农户收入水平、缩小了农民间的收入不平等。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晓忠  倪志良  
经济增长和农地资源保护是当前农地非农化过程中需要权衡的两大内容。文章基于我国1997-2012年省际土地数据和边际收益理论,运用动态面板和门限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兼顾经济增长和农地资源保护的农地非农化最优规模。研究结果表明:依赖土地调节而提升经济增长的政策忽视了农地资源的生态和社会成本,致使我国农地过度非农化;农地非农化虽在短期内促进经济增长,但长期内由于资源约束效应而抑制经济增长,其最优规模应该不超过实际非农化的73.56%。因此,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新常态时期,为了减少农地过度非农化以及保护农地资源,应完善资源补偿机制以及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减少对土地价格的行政干预。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张良悦  
本文从农地非农化的动因及配置效率、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土地管理制度等三个方面对中国农地非农化和农地保护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评述,认为现有研究在农地非农化和农地保护问题上缺乏发展的观点和全局的视角,这样可能会带来"顾此失彼"的后果。本文认为需要从经济发展、利益结构调整、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以及土地的多功能用途等角度进一步深化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高帆  
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城乡二元结构转化的主要机制。农村劳动力非农化从产业、空间、身份视角进行分析可发现其具有非农业化、非农村化、非农民化三重内涵。区别于发展经济学经典理论的推演逻辑,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是经济发展进程的重要特征事实,但非农业化、非农村化、非农民化并不是齐头并进的过程,而是存在着依次递减、多种落差的结构特征,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转化具有契合自身国情的独特性质。这种结构特征导源于我国实施的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所以应从政治经济学视角阐释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演变进程。依据这种理解,逻辑一致地提出后续改进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相应理论和政策含义:重视非农化笼统表述背后的结构特征,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来阐释非农化问题;从全面深化改革视角改进非农化进程;注重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重点关注改善农业劳动生产率。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曲福田  陈江龙  陈雯  
协调好经济发展和农地保护的矛盾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而农地非农化又是这一矛盾的焦点,合理调控农地非农化需要掌握其驱动因素的作用机理,辨识主导因素。论文从影响土地资源部门配置的社会经济因素出发,构建了一个农地非农化经济驱动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应用1995~2001年省级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人口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是农地非农化的主要推动因素;土地利用的比较效益和耕地资源禀赋是农地非农化的基础因素;地方政府的收益以及地方政府的管制应对行为与农地非农化呈正相关关系,而土地的市场化配置程度与农地非农化的面积呈负相关关系。根据上述的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飞  孔伟  
农地过度非农化虽然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威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地方政府无疑是造成当前农地过度非农化的重要主体。本文认为,当前地方政府具有强烈的促使农地过度非农化的动机,并具有促使农地过度非农化的现实途径。因此,要遏止农地过度非农化,必须加快制度创新,削弱地方政府促使过度非农化的动机,并割断它的现实途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飞  孔伟  
在一般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在农地非农化中的职能主要是弥补农地非农化中的"市场失灵"。而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农地非农化中的政府职能并不是弥补"市场失灵",而是低成本地为经济建设提供用地;改革开放之后,政府又增加了"培育土地市场"和"弥补农地非农化中的市场失灵"两项职能。而这相互矛盾的三种政府职能,正是目前我国农地非农化中许多问题的根源。因此,要解决农地非农化中的问题,必须重构政府职能。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伶俐  王定祥  
本文通过对城镇化中农地非农化配置进行理论分析发现,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均存在失灵,并且政府失灵引致的农地非农化效率损失远大于市场失灵引发的效率损失。进一步研究发现,虽然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都是农地非农化配置不可或缺的手段,但即使是两者协同发挥作用也难以促进农地适度非农化。只有引入政治协商制度,使之与市场机制、政府机制有机耦合和协同作用,才能最终实现农地适度非农化目标。中国要构建市场机制、政府机制和政治协商制度"三位一体"的农地适度非农化机制,还需要对现有的土地产权制度、土地征用与管理制度、土地利用质量考核制度进行必要的创新。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罗红云  
人民公社期间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从人民公社化时期的产权绝对归公社所有逐步调整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再到人民公社后期以生产队为主体的集体经营制度被以农户家庭个体经营所代替,最终导致人民公社制度解体的制度变迁过程。导致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土地制度不断变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业生产的长期低效是根本;农民对这一制度的长期抵制和不断创新是促使其变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制度供给方利益的分化为最终的制度变迁提供了契机。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谭荣  曲福田  
研究目的:计算并比较现阶段全国以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和成渝四大经济带农地非农化配置方式的效率损失以及农地非农化的过度性损失,以期对这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之间关系的协调提供帮助。研究方法:通过边界生产函数模型,运用大陆31个省市的1989-1996年和1999-2002年共计12年的数据计算了农地非农化市场配置低效产生的效率损失和农地非农化过度性的损失。研究结果:虽然现阶段农地非农化市场配置效率损失在逐渐减少,但中国1989-1996年和1999-2002年阶段共计过度性农地非农化184234hm 2,占这两阶段农地非农化总数量的11.2%,其中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刘冬泳  
本文从历史的维度详尽阐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地制度变迁过程及其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归纳与发掘了其中的历史背景、现实约束,并对其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梳理和总结,将对未来农地非农化制度的创新产生有益的启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孟平  
农地对于农民来讲 ,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 ,亦具有社会保障功能。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去农地的转居农民 ,随着市场取向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 ,将可能在生存、就业和发展等方面遇到困难。之所以如此 ,主要是因为用来处理城市化进程中农地非农化问题的现行制度安排存在明显缺陷。为了弥补这些制度缺陷 ,在重新安排相关制度时 ,应当允许农民从农地非公共目的的转让中取得一定收益 ,并适当提高征地补偿标准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姜海  卜婷婷  
研究目的:分析经济增长方式与农地非农化的关系,解释中国农地非农化规模长期高位运行原因,为制定"十二五"管理目标与政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比较研究,回归分析。研究结果:(1)1990—2009年江苏省单位经济增长的土地代价水平介于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日本之间;(2)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冶金、化工等对工业增长贡献大,制约了江苏省经济增长土地代价水平的下降;(3)"十二五"期间江苏乃至全国农地非农化规模将保持在较高水平,资源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研究结论:有效的耕地保护策略不仅要求微观上完善资源配置机制,还必须在宏观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