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21)
2023(10943)
2022(9286)
2021(8721)
2020(7404)
2019(16348)
2018(16504)
2017(31984)
2016(17243)
2015(19195)
2014(18640)
2013(18429)
2012(17126)
2011(15645)
2010(16079)
2009(15550)
2008(15357)
2007(14184)
2006(12946)
2005(11666)
作者
(47772)
(40566)
(39895)
(37842)
(25134)
(19210)
(17751)
(15515)
(15145)
(14252)
(13731)
(13301)
(12905)
(12701)
(12303)
(12131)
(11759)
(11619)
(11560)
(11428)
(10225)
(9931)
(9593)
(9302)
(9115)
(9071)
(9022)
(8915)
(8038)
(7918)
学科
(68710)
经济(68607)
(64479)
管理(54392)
(46586)
(43045)
企业(43045)
农业(30761)
方法(24209)
中国(22326)
业经(21731)
(21591)
数学(20890)
数学方法(20712)
(19317)
技术(18514)
(14970)
(14385)
银行(14369)
(13855)
(13255)
贸易(13243)
(13006)
地方(12424)
技术管理(12350)
(12151)
(12013)
金融(12011)
(11642)
体制(11518)
机构
学院(247669)
大学(243639)
(109002)
经济(106882)
管理(98230)
理学(84111)
理学院(83320)
研究(82315)
管理学(82277)
管理学院(81824)
中国(67121)
(54498)
(52638)
(50586)
科学(46157)
农业(41274)
(40640)
财经(40300)
业大(39241)
(39033)
中心(38717)
(36442)
研究所(35970)
经济学(32402)
北京(31698)
(30294)
(30131)
师范(29906)
财经大学(29319)
经济学院(29187)
基金
项目(157617)
科学(126070)
研究(121912)
基金(114513)
(98307)
国家(97346)
科学基金(84043)
社会(79854)
社会科(75358)
社会科学(75341)
(63016)
基金项目(61232)
教育(54376)
(51390)
自然(50777)
编号(50211)
自然科(49538)
自然科学(49529)
自然科学基金(48697)
资助(44117)
成果(40795)
(38451)
(36753)
(36216)
(35276)
创新(35085)
重点(35046)
课题(34391)
国家社会(33067)
(31951)
期刊
(130349)
经济(130349)
研究(77268)
(58091)
中国(56878)
(39436)
农业(38897)
管理(36583)
科学(34270)
学报(33322)
(29928)
金融(29928)
大学(27414)
业经(26918)
学学(25997)
教育(25551)
技术(21496)
财经(20057)
(18995)
经济研究(18511)
问题(18510)
(17247)
农村(14883)
(14883)
农业经济(14374)
技术经济(13559)
科技(13516)
世界(13003)
经济问题(12615)
(12584)
共检索到3870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亚荣  陈利根  
历史上,我国农地经历了从原始公有制向国有制再到私有制的变迁,而建国后则经历了从耕者有其田到集体所有的变迁。文章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我国农地所有权制度的变迁作了分析,并为《物权法》的制定、当前集体农地所有权制度创新提出了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小平  
文章认为,农地所有权虚化现象是农地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有进一步虚化的必要性。强化承包经营权应从明确承包土地的财产内容入手,淡化承包土地的社会功能,恢复承包土地的生产要素性质等方面来进行。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邓大才  
经过 2 0多年的改革 ,承包权无论是在内容 ,还是在时间的长度上都已经是一项独立的权能 ,但是由于在地权结构中 ,所有权依然处于强势地位 ,地权制度的改革难以到位 ,还有可能使整个农业改革跌入制度供给陷阱。文章认为 ,新一轮农地制度变迁就是要弱化所有权 ,明确承包土地的财产性质、生产要素性质 ,淡化承包土地的社会功能 ,并改革与之相关的农村行政体制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剑波  
村委会作为农村基层唯一合乎法定体制的正规制度安排,承担着政府代理人、集体产权代理人、社区管理者相互矛盾冲突的三项职能。这一制度设计缺陷,引发了对土地集体所有、家庭经营制度的深入探讨。本文通过对土地职能、村委会角色与职能冲突及集体所有制问题的讨论,提出了土地集体所有家庭经营制度的治理结构问题,认为集体所有是均分土地的基本前提,而土地均分又是保障“人人有饭吃”的制度基础。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条件下,土地集体所有是既有的现实选择,这就使集体所有治理结构中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随着农户经济结构的转型正成为农村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陈胜祥  
研究目的:探索农民土地所有权认知的动态变化及其内在机理,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农地制度创新模式。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研究结果:农民对于土地所有权的认知与法制教育无关,与外部力量的干预高度关联。研究结论:农民土地所有权认知不是现行法律文本意义上的宣传教育的结果,而是农民作为认知主体自主建构土地产权象征意义的过程。新一轮农地制度创新要赋予农民永久期限的土地使用权和对抗外部干预的救济权,以保证农地使用权的长期稳定,促使农民在长期稳定使用权的基础上建构起象征意义的土地所有权认知。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童列春  
流行理论认为中国农地集体所有权制度设计脱离物权固有逻辑,主体不明确、客体不确定,还存在权能虚化与承包经营权关系不清等诸多缺陷。这种理论误解原因在于未能把握农地资源所有权特质,对于农地集体所有权的群体性主体理解不当;脱离中国社会情境所预设的制度功能,没有在公有制政治前提下理解农地的归属和利用问题。中国农地集体所有权是本土性物权,它是农民集体对于农地所享有的所有权,其权能依照情势选择性地休眠或者激活,在现阶段可以采用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模式。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明亮  
本文在对关于土地调整的相关农地制度安排和实际运行情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通过个案的形式呈现了以土地调整为线索的自发性农地制度变迁过程。鉴于农民会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对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形成多元化的理解,笔者认为在农地制度改革过程中应该考虑农民的利益状况,尊重其自主选择权,而非仅仅追求理论逻辑的严密性。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锦宏  
本文对路径依赖理论及其制约机制进行系统分析后,重点对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理论对创新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几点启示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怀  
中国现行农地制度存在多重困境:产权主体模糊,导致产权残缺;"激励不相容"和"信息不对称",导致"土地腐败";农民没有"退出权",导致该制度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为了解决中国农地制度存在的问题,真正实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本文提出"渐进性合约型制度安排",即"以确权为基础,以合约为纽带,以法治为保障",推动农地制度顺利变迁。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怀  
中国现行农地制度存在多重困境:产权主体模糊,导致产权残缺;"激励不相容"和"信息不对称",导致"土地腐败";农民没有"退出权",导致该制度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为了解决中国农地制度存在的问题,真正实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本文提出"渐进性合约型制度安排",即"以确权为基础,以合约为纽带,以法治为保障",推动农地制度顺利变迁。
[期刊] 改革  [作者] 何一鸣  罗必良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一项重大的历史性课题,现有研究大多对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某些方面进行局部研究。基于对有关所有制调整产权管制放松、农地流转制度创新等文献的分析,提出一个逻辑自治的经济分析框架。其中,研究对象是产权与所有权,约束条件为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实质是交易费用最小化的制度创新路径。在研究内容上,农地改革中的交易费用生成机理仍有待进一步思考。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陈志刚  曲福田  黄贤金  
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体系,从农业绩效优化的角度探讨了转型期中国农地所有权的最适安排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转型期间,农地集体所有制无疑要优于私有产权和国有产权。这主要是由于市场化程度的相对落后以及国有制下多层委托—代理关系的高成本弊端等因素的限制,使得农地所有权的私有化和国有化往往是低效或是无效的;而农地集体所有制则随着排他性权利的赋予、农地市场的开放以及村民自治等方面的完善,弥补了私有制和国有制的诸多缺陷,成为一种相对较优的所有权安排模式。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张志强  高丹桂  
现行农地制度混同了农村社区组织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正义和效率两方面都造成了负面影响,其深层次利益动因是国家通过其基层代理人——社区组织替代集体经济组织行使土地所有权从而获取制度收益。重塑农地集体所有权主体的实质是以增进农地使用效率和满足农民的土地利益诉求为目标的制度变迁。新的制度安排的核心内容是:使农民成为农地的终极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为农民的直接主体,两者通过产权联系构成一个复合主体系统。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陈志刚  曲福田  
本文概括地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地制度各主要创新形式的特征及地区差异 ,并以此为基础 ,提出了多种农地制度创新的出现源自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农地权利需求的差异这一理论假说。然后通过对江苏省和江西省农地制度演变与农地绩效的计量分析 ,对该假说作了初步验证。本文认为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户对农地收益权和使用权的需求较转让权强 ;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则对农地转让权和使用权具有强偏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