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92)
2023(10061)
2022(8259)
2021(7596)
2020(6601)
2019(14498)
2018(14668)
2017(29372)
2016(15931)
2015(17596)
2014(17620)
2013(17939)
2012(16644)
2011(14848)
2010(15259)
2009(14822)
2008(15102)
2007(13963)
2006(12639)
2005(11610)
作者
(46292)
(38871)
(38703)
(36507)
(24477)
(18609)
(17430)
(15095)
(14435)
(14031)
(13156)
(12815)
(12602)
(12274)
(11969)
(11612)
(11501)
(11322)
(11176)
(11031)
(9732)
(9649)
(9419)
(8950)
(8787)
(8749)
(8706)
(8704)
(7851)
(7766)
学科
(85101)
(72909)
经济(72816)
(67781)
企业(67781)
管理(57995)
(45208)
方法(31882)
农业(29859)
业经(28134)
(24983)
数学(24106)
数学方法(23960)
中国(20011)
(19028)
(18429)
财务(18420)
财务管理(18399)
企业财务(17445)
技术(16698)
(15420)
(14335)
贸易(14328)
(14294)
(14059)
(12893)
(12623)
(12592)
银行(12583)
(12148)
机构
学院(243136)
大学(234855)
(109150)
经济(107269)
管理(99909)
理学(85810)
理学院(85081)
管理学(84109)
管理学院(83673)
研究(74676)
中国(62979)
(54121)
(52528)
(47803)
科学(42292)
财经(41597)
农业(41210)
业大(38424)
(37884)
(37703)
(37584)
中心(35205)
研究所(33464)
经济学(32556)
财经大学(30165)
经济管理(29745)
经济学院(29690)
(29684)
北京(29633)
商学(28224)
基金
项目(150359)
科学(120378)
研究(113291)
基金(111234)
(94836)
国家(93821)
科学基金(82136)
社会(75616)
社会科(71427)
社会科学(71410)
(60112)
基金项目(59169)
自然(50925)
自然科(49779)
自然科学(49765)
教育(49474)
自然科学基金(48957)
(47941)
编号(46328)
资助(44519)
(36885)
成果(36351)
(34588)
(34178)
(33155)
重点(32424)
国家社会(31351)
(31280)
创新(31079)
(31070)
期刊
(129577)
经济(129577)
研究(71353)
(57280)
中国(44506)
(41680)
农业(38384)
管理(38356)
科学(32984)
学报(32611)
(28744)
金融(28744)
业经(28442)
大学(26193)
学学(25443)
财经(20879)
技术(20736)
(19619)
经济研究(18917)
问题(18375)
(17912)
教育(15471)
技术经济(14831)
农村(14277)
(14277)
统计(14142)
农业经济(13958)
世界(13389)
商业(13217)
(13120)
共检索到3686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红玲  
一、引言 在发展中国家,除了公开失业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非公开失业,即隐性失业。我国一些学者认为,所谓隐性失业是相对于公开失业而言的,其涵义是指劳动者虽不处于零工时零收入,但其劳动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利用,而且收入也不能达到维持基本生活水准的状态。也有人认为,隐性失业亦可称为不充分就业或就业不足,是指社会名义就业量减有效就业量。 近年来,随着我国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隐性失业日益严重,引起理论界与实际部门的广泛关注与讨论。特别对于我国农村经济而言,大多数农业经济学家和政府有关官员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隗斌贤  
政府公开的显性失业率无法准确反映真实的失业程度,本文通过隐性失业的理论分析,探讨隐性失业的统计涵义及其测算方法,为分析我国隐性失业水平和真实的失业程度提供定量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隗斌贤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隗斌贤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煜华  宋昱雯  王秋艳  
目前农村就业压力很大 ,隐性失业现象十分严重 ,因此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及隐性失业显性化 ,便成为当前面临的紧要任务。本文从现状分析入手 ,介绍了我国农村隐性失业的严重状况 ,分析了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了大量解决问题的方法。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谭卫东  
一、当前我国企业隐性失业的现状要了解和确定我国企业隐性失业的现状,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失业。一般来说,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只有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能力。单从劳动者角度看,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实现结合从而取得正常的劳动报酬,就是“就业”;若在一定时期劳动者不能与生产资料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吴照云  吴志军  
本文在界定隐形失业内涵,测定隐性失业数量的基础上,分析城乡隐性失业形成的原因;提出解决隐性失业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 隐性失业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广东省委党校李莹:广州市黄埔区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谢永军:我国隐性失业和隐性就业大量存在转轨时期,我国城镇失业存在的主要形式表现为大量的隐性失业,同时就业市场上又有相当数量的公开失业存在。隐性失业的典型特征是劳动者名义就业了(其劳动关系仍保留在某一企业...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肖润华  张兴无  
1985年以来中国农业在粮食产量增长滞后的表象背后,经历了一场革命。中国农业的大变化,主要表现为食品消费结构的转变以及农业结构的转变。转变背后的动力主要不是农业自身,而是国民经济的大发展,尤其是非农业部门收入的提高,收入提高带来了食品消费需求的变化,进而导致了农业(供给)结构转变。1990年代以后新增劳动力的递减,快速的每年约1%的城镇化以及大规模的非农就业,使得农业从业人口自2003年开始扭转了上升趋势开始下降。中国农业有可能在未来的二三十年中迈向充分就业的适度规模、多种经营的农业,从而改善农村隐性失业,提高务农人员收入,缓解长期以来农村劳动力过剩和低收入的问题。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花小毛  严友来  
隐性失业,是指有劳动意愿并且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未能与岗位在数量和质量上实行充分有效的结合,而处于部分闲置状态的现象。亦称为不充分就业。隐性失业人员主要指以下两类人员: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二是为保证就业效益而需要离职的企事业单位富余人员,包括按照固定...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侯鸿翔  王媛  樊茂勇  
本文介绍了隐性失业理论的起源 ,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隐  性失业的成因。在此基础上 ,着重探讨了目前中国农村地区的隐性失业情况 ,同时用数量  经济模型粗略地估测了中国农村隐性失业的数值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陆铭  
自七十年代末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下简称承包制)的广泛实施和农村非农产业的大力发展,我国农村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也迅速提高,同时,农村的隐性失业现象也得以缓解。在我国已有的有关农村隐性失业问题的研究文献中,基本上将隐性失业等同于剩余劳动力(或称零值劳动力),并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为减少农村隐性失业的主要途径,这一做法可以追溯到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对发展中国家农业问题的研究(Lewis,1954)。毋庸置疑,将隐性失业概念简化为剩余劳动力的概念,的确有助于说明象农村剩余劳动人口转移这样的问题,但却无助于说明我国农村制度变迁对隐性失业变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温兴祥  
农村地区的隐性失业是我国城镇化尚未完成之前广泛存在的现象,隐性失业是否影响农村居民家庭消费,从而阻碍农村市场在提升内需上的作用?本文使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实证考察隐性失业对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的影响。估计结果表明,户主隐性失业对农村居民家庭消费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户主隐性失业使得家庭总消费显著降低3%、非食物消费显著下降8.5%,但对食物消费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本文发现户主隐性失业对家庭消费的影响是通过降低家庭收入而实现的。不同收入水平下的分析表明,户主隐性失业对低收入家庭非食物消费的负向影响最严重。工具变量估计和稳健性检验仍然支持上述结论。通过继续推进城镇化、不断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有利于消除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隐性失业,而且能够促进内需驱动的经济结构转型。本文从隐性失业的角度,为城镇化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樊茂勇  侯鸿翔  
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存在隐性失业现象 ,在其传统农业中也存在着剩余劳动力。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中国农业隐性失业的问题将有所缓解 ,但庞大人口与落后的劳动力素质的问题仍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极大障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