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457)
- 2023(17377)
- 2022(14673)
- 2021(13831)
- 2020(11478)
- 2019(26051)
- 2018(25984)
- 2017(50885)
- 2016(27433)
- 2015(30928)
- 2014(30798)
- 2013(30703)
- 2012(28151)
- 2011(25538)
- 2010(25844)
- 2009(24453)
- 2008(24284)
- 2007(22033)
- 2006(19985)
- 2005(17899)
- 学科
- 济(115585)
- 经济(115444)
- 业(105430)
- 管理(90373)
- 企(86220)
- 企业(86220)
- 农(49860)
- 方法(49054)
- 数学(39431)
- 数学方法(39000)
- 业经(35292)
- 财(33940)
- 农业(33166)
- 中国(32272)
- 制(25767)
- 务(22954)
- 财务(22886)
- 财务管理(22854)
- 地方(22450)
- 技术(21999)
- 策(21858)
- 贸(21766)
- 贸易(21754)
- 企业财务(21618)
- 易(21211)
- 和(20137)
- 理论(19984)
- 学(19536)
- 银(19137)
- 银行(19104)
- 机构
- 学院(402348)
- 大学(396615)
- 济(167648)
- 管理(164791)
- 经济(164122)
- 理学(141427)
- 理学院(140029)
- 管理学(138137)
- 管理学院(137382)
- 研究(130898)
- 中国(102757)
- 京(84223)
- 财(78894)
- 科学(76820)
- 农(71490)
- 所(64807)
- 财经(62197)
- 江(61219)
- 中心(60085)
- 业大(59356)
- 研究所(58089)
- 经(56348)
- 农业(54563)
- 北京(53307)
- 范(50773)
- 师范(50437)
- 州(49089)
- 经济学(48414)
- 院(47038)
- 财经大学(45537)
- 基金
- 项目(261210)
- 科学(206775)
- 研究(199142)
- 基金(188634)
- 家(161264)
- 国家(159729)
- 科学基金(138608)
- 社会(125902)
- 社会科(119064)
- 社会科学(119033)
- 省(102780)
- 基金项目(99863)
- 教育(89853)
- 自然(87240)
- 自然科(85154)
- 自然科学(85135)
- 划(84644)
- 编号(84012)
- 自然科学基金(83633)
- 资助(76741)
- 成果(68474)
- 部(58208)
- 发(57219)
- 重点(57204)
- 课题(56509)
- 创(55929)
- 创新(51580)
- 国家社会(50872)
- 项目编号(50821)
- 制(50266)
- 期刊
- 济(195514)
- 经济(195514)
- 研究(122050)
- 中国(76985)
- 农(70804)
- 管理(63028)
- 财(60369)
- 学报(55454)
- 科学(54466)
- 农业(47735)
- 大学(43627)
- 教育(42711)
- 融(41841)
- 金融(41841)
- 学学(41253)
- 业经(37079)
- 技术(35771)
- 财经(30240)
- 经济研究(29043)
- 问题(26216)
- 经(25833)
- 业(24348)
- 技术经济(21736)
- 现代(20047)
- 理论(19972)
- 科技(19802)
- 商业(19239)
- 贸(19168)
- 版(18422)
- 图书(18421)
共检索到6070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高旺盛
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的新时代,农业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对我国农业科技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从新阶段加快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需求出发,分析新时代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探讨农业科技自立自强面临的重大挑战,提出了部署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引领性重大科技工程建设的建议。研究表明,农业科技现代化处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核心地位。面临后疫情时期保障粮食安全的重大挑战,需强化农业基础研究、提升农业原始创新能力,突破生物育种核心技术、打造现代种业科技强国,突破智能农业关键技术、打造数字农业科技强国,突破绿色农业关键技术、构建生态安全农业技术体系,突破食品产业技术、构建营养健康农业技术体系等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因此,提出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强度、大力培育支持农业创新型企业、强化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大部署建设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重组构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等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政策保障体系的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臧红敏 臧红岩
科技自立自强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支撑。文章对科技自立自强的内涵及理论逻辑进行深入研究,表明科技自立自强是自主创新的高级发展阶段,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针对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过程中的科技管理体制不完善、创新主体协作关系不强、创新资源配置不均衡、创新人才投入不足等问题,从科技创新体制、主体、资源、人才等方面提出优化创新生态体系、建立创新共同体、构建各类创新要素市场、创新人才引育双重机制等主要路径。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尹西明 陈劲 贾宝余
新发展阶段的本质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抓手。本文立足新发展阶段,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视角出发,结合国家创新系统观和整合式创新理论,探究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概念内涵、突出特征和分类,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理论基础、战略与三大主要路径,为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和科学决策参考。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彭绪庶
科技自立自强是大国崛起的必经之路,是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强国理念的时代体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新时代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是要实现高水平。针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突出挑战,要从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出发,加快完善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性、全局性和系统性布局谋划,加强“无人区”科技顶层设计,探索新型举国体制有效路径和发力点;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探索体制创新带动科技创新路径,形成“双轮驱动”效应;要跳出均衡发展误区,集中力量打造创新战略高地;要畅通创新创业产业链,推动科教融合和产学研金融合;要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对全球供给的牵引作用,突破科技封锁,避免科技脱钩,从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建民 钟雨芮 陈杨 李海丽 陶小龙
战略企业家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战略企业家既是企业家发展边界的突破,也是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未来指向。基于企业家理论及我国优秀企业家、优秀企业的实践基础,从角色期待视角对中国情境下战略企业家的内涵进行创新性界定,刻画战略企业家的典型特征,探讨战略企业家与一般企业家的异同,整体上形成对战略企业家的新认知。在此基础上,剖析战略企业家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过程中的战略人才价值和创新人才价值,发现战略企业家通过涓滴效应、同群效应、桥梁效应在企业、产业链、创新联合体等场域发挥重要作用。系统回答了战略企业家“是谁—有何价值—如何发挥价值”的问题,研究成果可为新时代战略企业家助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程郁 叶兴庆 宁夏 殷浩栋 伍振军 陈凯华
本文通过对育种科学家、种业企业以及国家作物种质库的深度调研访谈,并利用论文和专利大数据对中国种业创新全链条进行系统的诊断分析,发现制约中国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的主要“卡点”集中在种质资源、育种技术、育种人才和海外专利技术布局四个领域。形成这些“卡点”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种业创新投入不足与投入结构不合理、育种科研力量各自为战、创新链条脱节和断链、种业企业创新能力不强、育种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激励不足等。促进中国种业科技自立自强,需瞄准存在的主要“卡点”,着力突破关键制约因素,系统谋划种业创新体系和创新环境建设方案。应以新型举国体制构建全产业链种业创新体系,完善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扩繁利用机制,支持种业企业做强做大并强化产业整合优势,加快布局智慧育种的研发体系,健全种业创新市场激励机制。
关键词:
种业科技 自立自强 卡点 创新体系
[期刊] 改革
[作者]
阳镇 贺俊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科技自立自强的内在理论逻辑和关键议题亟须深度解构。科技自立自强的逻辑包括:主动构建新一轮技术革命技术窗口的历史逻辑,强化新发展格局下产业链和创新链安全性、畅通性的现实逻辑,助推我国产业攀登全球价值链高端的价值逻辑,以及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逻辑。深度理解科技自立自强需要立足技术创新观、竞争安全观、韧性观、核心能力观等,其核心表征是技术的自给率与技术引领性,其核心内涵包括技术自给与技术安全性、竞争韧性、创新能力属性、价值创造范围与影响力等,其标志特征包括创新驱动、技术要素引领、创新能力强、科技创新成果的影响力与把控力高等。系统支撑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形成基于国家能力的国家创新系统、基于完备本土产业链的产业创新体系以及基于核心企业主导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等,并实现多层次创新生态系统相互耦合。迈向科技自立自强涉及四大关键议题,包括政府与市场关系及功能定位下的新型举国体制运用问题、创新主体与创新模式选择下的企业创新模式问题、产业链与创新链之间的支撑融通问题、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的投入格局问题。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立足创新驱动的引领式创新战略、立足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大中小企业多维融通与共生共益型的创新生态系统、立足数字技术的生产与深度赋能生态、立足引领性创新政策的政策保障等,构建“战略引领—主体选择—技术赋能—制度保障”的多维综合推进路径。
[期刊] 改革
[作者]
盛朝迅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高水平科技自立和高水平科技自强的有机统一,具有自主性、引领性、开放性、体系性、可持续性等重要特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主要标志是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重要创新成果全球领先、国际科技合作紧密高效、体系化创新支撑能力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可以用关键核心技术自给率、高被引论文占全球比重、三方专利拥有量占全球比重、全社会研发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比值、知识产权出口额占全球比重、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等18个指标进行衡量。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科技生态需要进一步优化等问题,亟须抓住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这个关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构筑完善的新型举国体制、原创技术激发机制、开放合作机制、创新生态育成机制和持续投入机制,形成符合科研规律,有效满足国家发展和市场需求,鼓励创新、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系统有效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关键词:
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创新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贾宝余 陈套 刘立
通过观察科技追赶型国家和创新型国家的科技政策体系及其实践,本文提出追赶型和引领型科技政策,概括出历史和现实中追赶型和引领型科技政策的一些特征。鉴于中国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目标,提出加快从追赶型到引领型科技政策转变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
科技政策 追赶型 引领型 科技自立自强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新宁 裴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遵循科技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是应对百年大变局的迫切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上看,科技自立自强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回顾党的百年历史,党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技自立自强具有一系列原创性贡献。我们应着力解决科技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把握推进科技创新的基本要点,提升科技自立自强对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能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芮绍炜 康琪 操友根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战略科技人才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是支撑中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本文从特征、载体、行为、功能等角度对战略科技人才的内涵进行科学界定,立足上海发展现状,认为战略科技人才还存在数量不足、在重大战略任务中培养机制不健全、“平时”状态下战略能力培育不足、基础保障制度有待优化等问题。充分学习借鉴国际国内战略机构平台育才、重大攻关任务炼才、国际大科学计划塑才、“平时”能力建设铸才等经验模式,以“使命导向、战略牵引、能力培养、制度保障”为总体思路,从建立完善战略科技人才的体系化培养制度、加强战略能力储备、优化保障战略科技人才的基础性制度等方面提出加强战略科技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的对策建议。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周观平 马锐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这对金融支持科技自立自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下,商业银行理应在新时期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着力破解科创贷风险收益不对称难题。为此,本文介绍海内外先发银行在发展科创贷中的综合金融、行研赋能、借力获客、专属评价、产品创新等有益经验,建议我国商业银行通过设立服务科技创新的“五专机制”,即专业投研体系、专营获客渠道、专项评价风控制度、专业产品体系、专项管理机制,开展前瞻性部署、系统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有理有利有节开展科创贷业务,以高水平金融服务助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实现。
关键词:
科技金融 科创贷 商业银行 科技创新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陈曦 韩祺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最本质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科技创新在畅通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科技自立自强更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新发展格局下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决策部署,要准确把握其丰富内涵,明确其主要标志和发展现状,通过建立关键共性技术支撑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科技体制改革保障体系、创新区域布局体系和创新生态体系"五大支撑体系"予以加快推进。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科技自立自强 主要指标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韩凤芹 陈亚平
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系统工程,需要宏观和微观多主体参与实现协同共治。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总体目标要求下,科技治理更需要兼顾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以微观主体为核心推进科技创新建设。本文基于新时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要求,构建科技创新的双层治理体系。其中,宏观治理的核心在于正确处理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系统推进宏观政策改革,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生态环境;微观治理的核心在于通过明晰各主体的功能定位,强化自我组织和协同创新,从而激发内生创新活力。宏微观双层治理需有效贯通,共同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周密 胡可欣 丁明磊
新时期全球竞争格局出现了重大转变,中国崛起的趋势与外部遏制压力之间的矛盾正在加剧。探讨中美科技博弈背景下美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特征与趋势,对中国谋划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总路线图、应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升国际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探讨了大国博弈与国家使命双重导向下的中美科技发展形势,提出美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建立全球绝对领先优势为总目标,并分解为战略安全、技术安全、国防安全、产业安全四个子目标,进而协同政治引导力量、科技研发力量、军工战备力量、企业实施力量四大力量,在场景变化、技术预见、国家实验室改革、人才组织、军民融合、产业载体、数字转型等方面呈现最新发展趋势。本文从提高主动应对、构建技术预见系统、优化国家实验室管理和运行体系、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增强产业自主可控、发挥领军型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强数字经济支撑等角度进行总结,为中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启示。
关键词: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发展趋势 科技自立自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