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07)
- 2023(9976)
- 2022(8223)
- 2021(7691)
- 2020(6615)
- 2019(14448)
- 2018(14581)
- 2017(29143)
- 2016(15593)
- 2015(17769)
- 2014(17899)
- 2013(18170)
- 2012(16867)
- 2011(14942)
- 2010(15617)
- 2009(15186)
- 2008(15493)
- 2007(14482)
- 2006(13348)
- 2005(12300)
- 学科
- 业(86595)
- 济(73274)
- 经济(73170)
- 企(69032)
- 企业(69032)
- 管理(60423)
- 农(45697)
- 农业(30193)
- 方法(30095)
- 业经(28669)
- 财(24746)
- 数学(22444)
- 数学方法(22261)
- 中国(20729)
- 技术(20245)
- 制(19610)
- 务(17770)
- 财务(17746)
- 财务管理(17725)
- 企业财务(16717)
- 策(15447)
- 贸(14650)
- 贸易(14642)
- 体(14489)
- 易(14355)
- 划(13116)
- 和(12746)
- 银(12602)
- 银行(12592)
- 技术管理(12185)
- 机构
- 学院(243624)
- 大学(234720)
- 济(110620)
- 经济(108595)
- 管理(100995)
- 理学(85650)
- 理学院(84985)
- 管理学(84107)
- 管理学院(83676)
- 研究(74689)
- 中国(64052)
- 财(52671)
- 农(50720)
- 京(48683)
- 财经(40997)
- 科学(40357)
- 江(39104)
- 农业(38229)
- 所(37618)
- 经(36830)
- 业大(36398)
- 中心(35775)
- 研究所(32873)
- 经济学(32564)
- 北京(30771)
- 州(30679)
- 经济管理(30024)
- 经济学院(29649)
- 财经大学(29393)
- 商学(27785)
- 基金
- 项目(145290)
- 科学(116236)
- 研究(113648)
- 基金(105988)
- 家(89031)
- 国家(88024)
- 科学基金(77287)
- 社会(75260)
- 社会科(71059)
- 社会科学(71040)
- 省(58444)
- 基金项目(56177)
- 教育(49931)
- 编号(48018)
- 自然(46183)
- 划(46127)
- 自然科(45130)
- 自然科学(45121)
- 自然科学基金(44370)
- 资助(42051)
- 成果(38172)
- 业(35648)
- 创(33720)
- 部(33511)
- 发(32889)
- 制(31321)
- 重点(31273)
- 课题(31201)
- 国家社会(30886)
- 创新(30676)
- 期刊
- 济(136471)
- 经济(136471)
- 研究(74442)
- 农(54545)
- 中国(48201)
- 财(42484)
- 管理(40161)
- 农业(36585)
- 科学(30962)
- 融(29361)
- 金融(29361)
- 业经(29057)
- 学报(28946)
- 技术(24661)
- 大学(24064)
- 学学(23064)
- 财经(20873)
- 教育(19586)
- 经济研究(19284)
- 问题(19266)
- 业(18536)
- 经(18041)
- 技术经济(16513)
- 农村(14687)
- 村(14687)
- 农业经济(14254)
- 贸(13867)
- 世界(13830)
- 商业(13129)
- 经济问题(12847)
共检索到3816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雍兰利
本文探讨了目前我国进行的现代农业技术变迁 ,由于我国国情与西方有较大差异 ,导致在借鉴西方成熟理论的同时 ,所产生的各种不可避免的内在冲突。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汪红梅
提高农业技术需求是加快我国农业技术扩散的有效途径。传统社会资本和现代社会资本都有利于农业技术扩散,而转型期社会资本则对农业技术扩散有严重负面影响。在保留传统社会资本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构建现代社会资本势在必行,农民、农民自组织和政府都要积极行动起来。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谷中原
多功能农业经营者和管理者的发展意图差别造成了多功能农业的经营行为和管理行为的冲突,使经营者选择市场自为发展路径、管理者选择政府主导发展路径。这两种发展路径的缺陷和多功能农业的共同运行目标决定着只有建立"管理者与经营者良性互动"发展机制才能保证多功能农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
多功能农业 良性互动 发展路径 发展机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封小郡
在数字农业发展过程中,数据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料。不同的原有农业生产关系延伸出不同的围绕数据的生产关系,导致不同的农政变迁结果。在西方发达国家,土地私有制和数字农业公司主导产生基于私有制的数据生产关系,推动土地集中,增加大农场的竞争力,并强化资本对农业生产者的控制和剥削。在中国,生产端的农地集体所有制结合目前的政府主导为基于公有制的数据生产关系提供了可能,其中蕴含着迥异的农政变迁结果;销售端的电商平台主导产生基于新型私有制的数据生产关系,结果是电商销售引入了新型中间商,并强化了农民与商业资本间的不平等关系。如何对接小农户与数字农业技术、保护农民的数据主权,是该技术助力共同富裕的关键。
关键词:
数字农业 技术 农政变迁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封小郡
在数字农业发展过程中,数据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料。不同的原有农业生产关系延伸出不同的围绕数据的生产关系,导致不同的农政变迁结果。在西方发达国家,土地私有制和数字农业公司主导产生基于私有制的数据生产关系,推动土地集中,增加大农场的竞争力,并强化资本对农业生产者的控制和剥削。在中国,生产端的农地集体所有制结合目前的政府主导为基于公有制的数据生产关系提供了可能,其中蕴含着迥异的农政变迁结果;销售端的电商平台主导产生基于新型私有制的数据生产关系,结果是电商销售引入了新型中间商,并强化了农民与商业资本间的不平等关系。如何对接小农户与数字农业技术、保护农民的数据主权,是该技术助力共同富裕的关键。
关键词:
数字农业 技术 农政变迁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苏泽龙
农业技术与乡村社会有着密切关系。华村是中国农村社会中比较典型的一个村庄,在传统农业社会中,晋祠泉水是华村农业生产的主要资源,在稻田灌溉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华村逐渐形成了以"水"为中心的乡村社会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华村实现了农业生产由传统"依水而作"到"技术种田"方式的转变。在新农业技术实施的过程中,华村原有的社会要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关键词:
农业技术 乡村社会 华村 传统稻作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晓庆
速水佑次郞和弗农.拉坦关于农业技术变迁理论与农业技术发展的历史事实真相到底有多近呢?本文认为,农业技术变迁之所以发生,不是单一的或几个因素的简单组合,而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动力系统在起作用。农业技术变迁动力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各个分力有机构成的统一体,各个分力都对农业技术变迁有所贡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东升 张帆
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中国农业技术变迁杨东升张帆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经营方式是农民自己在生产实践中的伟大创举,是在市场体制下产生的组织制度创新。作为一个动态的经济发展过程,农业产业化实质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要推动中国农业向高级化...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朱晓峰
农业技术变迁的动力一是需求诱导,二是供给推动。经济体制决定了农业技术变迁方向择定机制的差异。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的地区差异性、社会对农业技术需求的多层次性及农村资源结构的动态性,决定了农业技术变迁的多向化。90年代,我国农业技术长入经济应选择以科研资源的双重配置机制、技术成果的二元转化机制和主动进入机制为内涵的二元复合驱动主动长入模式。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光德
产权制度是关于稀缺性资源利用的权利行为的规则安排。排他性权利界分是产权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中国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呈弱排他性产权结构。在农地弱排他性产权制度下,权益各方产生激烈的产权冲突。要消除弱排他性下的产权冲突,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应当以确保排他性权利为核心而展开。
关键词:
农地产权 产权排他性 产权冲突 制度变迁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齐晓辉 李万明
农业可持续发展实施的关键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的进步。本文在分析制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持续发展主要因素的基础上,认为采用可持续农业技术对兵团农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并提出了兵团可持续农业技术变迁的路径、对策措施和政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红 高天跃
本文以陕西YL现代农业园区西村为典型案例,以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为社会背景,以农业技术为切入点,以文献分析、村民访谈与实地调查的有机融合为研究方法,通过对农业技术应用的社会基础与运作机制的描述与分析,探讨乡村社会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其产业结构等方面变迁的内在实践和逻辑,以及乡村社会发展变迁的动力与趋势,从而认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寻求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本土化解释。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义媛
《从农耕到生物技术:关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理论》一书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讨论了技术变迁与农业资本化的关系,提出了占取主义/替代主义的理论框架,强调了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资本无法在农业中建立一个超越家庭之外的更优生产模式,小规模家庭农业因此得以继续存在,但技术的进步,使工业资本可以不断加强对农业领域的渗透和控制。该理论对于理解中国农业转型具有启发意义,农业的资本化并不一定伴随着土地流转和规模化,资本可以通过对农业不同环节的改造、重组,从农业中占取剩余,形成资本积累。此外,国内农业社会学领域的研究发现,家庭农业的存续得益于"家庭"这一生产组织的独特优势,即家庭的村庄社会基础,这也构成对该书的重要拓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