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017)
2023(16909)
2022(14294)
2021(13154)
2020(11214)
2019(25558)
2018(25302)
2017(49504)
2016(27309)
2015(30352)
2014(30107)
2013(30102)
2012(28075)
2011(25336)
2010(25698)
2009(24525)
2008(24792)
2007(22803)
2006(20577)
2005(18353)
作者
(81863)
(68528)
(68352)
(65056)
(43386)
(32815)
(31079)
(26891)
(25660)
(24618)
(23306)
(22687)
(21844)
(21799)
(21471)
(21070)
(21000)
(20133)
(19876)
(19824)
(17424)
(16870)
(16849)
(15647)
(15586)
(15429)
(15270)
(15189)
(13862)
(13811)
学科
(115124)
经济(114984)
(103897)
管理(88073)
(84701)
企业(84701)
方法(51295)
(49104)
数学(42333)
数学方法(41913)
(37102)
业经(34143)
农业(32225)
中国(30715)
(26237)
(24389)
财务(24356)
财务管理(24313)
(23473)
贸易(23463)
企业财务(23078)
(22898)
(20879)
(20615)
技术(20404)
地方(19832)
(19252)
银行(19179)
(18649)
(18323)
机构
学院(403549)
大学(398167)
(170700)
经济(167382)
管理(157843)
理学(135678)
理学院(134290)
研究(133256)
管理学(132246)
管理学院(131519)
中国(105217)
(85272)
(82663)
科学(81860)
(80877)
(69412)
农业(66606)
业大(65527)
财经(63776)
(62736)
研究所(62581)
中心(62041)
(57830)
经济学(51653)
北京(51524)
(49116)
(48154)
师范(47578)
经济学院(46935)
财经大学(46730)
基金
项目(261238)
科学(205549)
基金(190478)
研究(187606)
(166949)
国家(165409)
科学基金(141435)
社会(120655)
社会科(114202)
社会科学(114165)
(103321)
基金项目(100667)
自然(92140)
自然科(90053)
自然科学(90023)
自然科学基金(88487)
(86217)
教育(84816)
资助(77799)
编号(75911)
成果(61503)
重点(58297)
(57955)
(56756)
(56113)
(52452)
创新(51944)
课题(51314)
科研(50274)
国家社会(49618)
期刊
(194427)
经济(194427)
研究(115043)
(82917)
中国(77082)
学报(66015)
(64113)
科学(60267)
管理(58748)
农业(55305)
大学(49632)
学学(47558)
(42772)
金融(42772)
业经(36647)
教育(33438)
技术(33338)
财经(32030)
经济研究(30032)
(29496)
(27556)
问题(26618)
技术经济(21932)
(20790)
(20765)
商业(19634)
世界(19357)
现代(18760)
理论(18658)
统计(18644)
共检索到6041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赵慧卿  周国富  
There is a great deal of agriculture surplus labor in China.Owing to various reasons,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e surplus labor transfer is not quite favoring.We establish an agriculture surplus labor transfer model in the basis of existing models to accord with the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and apply the transfer model established in previous chapter to analyze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he agriculture surplus labor transfer in China.Then we put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advices.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葆红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已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使我国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本文在分析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刘丽  
从“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入手,对我国现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性进行探讨,认为:制度创新、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加快农村工业化的发展等都是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手段。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徐晓东  
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由低效益的第一产业向效益较高的第二、第三产业的持续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环节。通过劳动力的产业和空间上的转移,使得劳力资源得以在社会经济各部门中重新配置,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变迁,带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社会总产出,使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平华  
本文分析认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工业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宏观管理,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强化职业培训,改善务工环境。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太勇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取决于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其劳动力需求又取决于非农产业的产值增长、劳动生产率、投资增长率。从这三个因素出发,作者构筑了非农产业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吸除的简单数理模型。以中国改革后的现实资料对模型作实证分析。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于志善  
本文采用引入财产性收入的托达罗人口转移模型分析城乡预期收入差距与流动意愿的关系,利用绥棱县农民工流动影响因素调查问卷数据建立logit和probit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本次实证分析得到的结果与引入财产性收入的托达罗人口转移模型分析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其中,财产性收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正向作用,但在转移成本、外出打工收入、财产性收入三个影响因素排序上,财产性收入最小。这说明托达罗人口转移模型的分析范式仍然基本符合目前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实际情况;但从动态的角度看,随着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其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上可能发生变化。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姬雄华  冯飞  
从劳动力市场看,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主要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劳动力市场服务滞后;政府市场监管力度不够。为此,要打破城乡分割就业制度,建立平等竞争的城乡就业体制;建立健全市场服务体系;建立有效的市场监督调控体系,切实维护农村进城务工者权益,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朱方明  
本文对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并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个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廷煊  
建国以来 ,城市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历史进程 ,按其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及经济效益 ,可划分为两个时期。我国城市化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具有以下的特点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 ,城市化严重滞后 ;开创了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独特道路 ;开创了以建设小城镇作为转移农业剩余劳动的主要渠道。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穆光宗  
解放30多年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为什么迟迟不得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初始条件、转移机制或途径?本文试图在一个较大的历史跨度内挖掘一下“转移滞后”深层的历史成因,并对1978年后获得启动的“非农化”浪潮给予理论上的说明。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莎莉  丁福云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然而 ,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其成因不同 ,转移模式也就不同。因此 ,探究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历史成因 ,对于选择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有着重要意义。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勇  钟菊英  
农业剩余劳动力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概念上应有所区别 ,当前我国更具实践价值的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构成中有绝对剩余和相对剩余之分 ,两者的产生机理差异导致了针对两者不同的转移战略选择。相对剩余劳动力必须依靠农业产业链的延伸进行内部消化 ,绝对剩余劳动力向外部转移的战略重点在于构建发达的城乡过渡体系。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战略的实施过程中 ,农业产业链延伸与城乡过渡体系构建是有机结合的。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杨宜勇  
农业减税能够通过宏观经济环境、中观转移限制和微观主体条件三个维度的因素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风险不断加剧,农业减税政策有效缓解了风险水平的上升,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良性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