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933)
2023(16886)
2022(14458)
2021(13636)
2020(11560)
2019(26266)
2018(26313)
2017(51545)
2016(28086)
2015(31713)
2014(31768)
2013(31557)
2012(29291)
2011(26316)
2010(26761)
2009(25394)
2008(25421)
2007(23154)
2006(21036)
2005(18833)
作者
(81698)
(67852)
(67622)
(64355)
(43234)
(32409)
(30604)
(26576)
(25612)
(24638)
(22982)
(22882)
(21723)
(21507)
(20950)
(20570)
(20253)
(20143)
(19574)
(19472)
(16975)
(16895)
(16536)
(15663)
(15355)
(15274)
(15202)
(15029)
(13696)
(13542)
学科
(117179)
经济(117024)
(106623)
管理(92400)
(87341)
企业(87341)
方法(51219)
(49558)
数学(41354)
数学方法(40841)
(35960)
业经(34767)
农业(32833)
中国(32528)
(26324)
(24355)
财务(24281)
财务管理(24245)
企业财务(22988)
(22363)
贸易(22351)
(21784)
(21535)
技术(21451)
地方(21427)
(21151)
理论(20719)
(20216)
(19095)
银行(19052)
机构
学院(411929)
大学(408253)
(170408)
管理(167114)
经济(166768)
理学(143406)
理学院(141972)
管理学(139839)
管理学院(139092)
研究(133411)
中国(105439)
(87016)
(80924)
科学(79602)
(74999)
(67085)
财经(63708)
(62918)
业大(61904)
中心(61605)
研究所(60079)
(57726)
农业(57527)
北京(55145)
(51977)
师范(51583)
(50367)
经济学(49641)
(47561)
财经大学(46663)
基金
项目(265736)
科学(209865)
研究(199425)
基金(192844)
(165502)
国家(163944)
科学基金(142069)
社会(126175)
社会科(119280)
社会科学(119250)
(103768)
基金项目(102034)
自然(90792)
教育(90234)
自然科(88671)
自然科学(88651)
自然科学基金(87085)
(85677)
编号(83626)
资助(79448)
成果(68303)
(59335)
重点(57934)
(56993)
(56074)
课题(55828)
创新(51759)
国家社会(51031)
教育部(51015)
项目编号(50625)
期刊
(198842)
经济(198842)
研究(124368)
中国(80209)
(73811)
管理(63744)
(63059)
学报(60060)
科学(57171)
农业(49864)
大学(47032)
学学(44461)
教育(42807)
(42294)
金融(42294)
业经(36859)
技术(36282)
财经(31572)
经济研究(29408)
(27047)
问题(26587)
(25319)
技术经济(22151)
理论(20432)
现代(20099)
(19703)
(19621)
图书(19302)
商业(19230)
科技(18955)
共检索到6238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国敏  
本文认为,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约1.2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转换是一个在发展商品经济中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在现在的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换存在着二律背反的情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换中的正负效应并存,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与各种要素短缺矛盾并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换的客观必然性与无序性矛盾并存,实行严格的证书制度,以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换的顺利进行。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徐晓东  
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由低效益的第一产业向效益较高的第二、第三产业的持续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环节。通过劳动力的产业和空间上的转移,使得劳力资源得以在社会经济各部门中重新配置,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变迁,带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社会总产出,使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葆红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已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使我国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本文在分析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勇  钟菊英  
农业剩余劳动力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概念上应有所区别 ,当前我国更具实践价值的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构成中有绝对剩余和相对剩余之分 ,两者的产生机理差异导致了针对两者不同的转移战略选择。相对剩余劳动力必须依靠农业产业链的延伸进行内部消化 ,绝对剩余劳动力向外部转移的战略重点在于构建发达的城乡过渡体系。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战略的实施过程中 ,农业产业链延伸与城乡过渡体系构建是有机结合的。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朱方明  
本文对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并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个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廷煊  
建国以来 ,城市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历史进程 ,按其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及经济效益 ,可划分为两个时期。我国城市化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具有以下的特点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 ,城市化严重滞后 ;开创了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独特道路 ;开创了以建设小城镇作为转移农业剩余劳动的主要渠道。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穆光宗  
解放30多年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为什么迟迟不得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初始条件、转移机制或途径?本文试图在一个较大的历史跨度内挖掘一下“转移滞后”深层的历史成因,并对1978年后获得启动的“非农化”浪潮给予理论上的说明。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玉江,吴玉麟  
本文从区域经济学角度,探讨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排斥力、吸纳力以及摩擦力的形成与结构,分析总结了吸纳一内转型、外推—转出型、推拉一综合型等三大区域类型的基本特征,并提出了相关结论和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魏勇强  黄郁鑫  
对于我国当前的二元化经济而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农村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以及城镇失业率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负相关;农村现代化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正相关。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相关建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全卓伟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劳动力和人口从农业中逐渐分离出来的历史。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上,传统的农业技术由于机械、电力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与相对稳定的土地面积相比,农业中存在了相对过剩的劳动力。以“二元经济论”著名的阿瑟·刘易斯认为,只要非农业部门能够提供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实际工资,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个人收入差额能够补偿城市的过高生活费和因劳动力流动脱离了原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心理成本,农业劳动力就会大量地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唐洪  
政府在有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中的责任唐洪(四川省剑阁县委政研室)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分业的必然结果。农业劳动力继续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总趋势不可逆转。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实质是市场机制引导农业劳动力适应社会大生产的需求,合理配置农业...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冯虹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有了极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却没有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减少。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比重,1952年为88%,1984年为66%,1990年为55%,绝对量从1952年的1.8亿增长到1990年的4亿左右,增长2亿多。据统计,到1991年底,我国农村约有2亿农业剩余劳动力。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迅速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必将进一步增加。如何适时地正确处理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不仅是一个关系到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刘丽  
从“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入手,对我国现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性进行探讨,认为:制度创新、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加快农村工业化的发展等都是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手段。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丽明  郑平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地域上的不平衡,形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东、中、西三大农业劳动力转移区。本文在实证分析基础上探讨我国各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在规模、速度、结构层次、地域选择的区域差异及主要原因,对探求我国各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