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79)
- 2023(9709)
- 2022(8080)
- 2021(7356)
- 2020(6457)
- 2019(14571)
- 2018(14723)
- 2017(29592)
- 2016(15895)
- 2015(17398)
- 2014(17572)
- 2013(17901)
- 2012(16612)
- 2011(15016)
- 2010(15425)
- 2009(15048)
- 2008(15329)
- 2007(14132)
- 2006(12986)
- 2005(11874)
- 学科
- 业(84697)
- 济(74481)
- 经济(74385)
- 企(67312)
- 企业(67312)
- 管理(57600)
- 农(45322)
- 方法(31693)
- 农业(29904)
- 业经(28462)
- 财(25396)
- 数学(23465)
- 数学方法(23342)
- 贸(21586)
- 贸易(21578)
- 易(21148)
- 中国(20825)
- 务(18914)
- 财务(18897)
- 财务管理(18881)
- 制(18603)
- 企业财务(17896)
- 技术(16042)
- 策(15397)
- 体(14213)
- 划(12701)
- 和(12644)
- 理论(12426)
- 银(11651)
- 银行(11646)
- 机构
- 学院(241084)
- 大学(234037)
- 济(114197)
- 经济(112361)
- 管理(100185)
- 理学(86124)
- 理学院(85456)
- 管理学(84600)
- 管理学院(84181)
- 研究(73421)
- 中国(62304)
- 财(52849)
- 农(49079)
- 京(47437)
- 财经(41881)
- 科学(38586)
- 经(37909)
- 江(37224)
- 农业(37030)
- 所(36128)
- 业大(35158)
- 经济学(34417)
- 中心(34012)
- 研究所(31732)
- 经济学院(31412)
- 财经大学(30360)
- 经济管理(30180)
- 北京(29750)
- 州(28863)
- 商学(28626)
- 基金
- 项目(145371)
- 科学(116470)
- 研究(112838)
- 基金(107394)
- 家(89868)
- 国家(88878)
- 科学基金(78217)
- 社会(75891)
- 社会科(71726)
- 社会科学(71709)
- 基金项目(57226)
- 省(57103)
- 教育(49092)
- 编号(47190)
- 自然(46751)
- 自然科(45656)
- 自然科学(45644)
- 划(45365)
- 自然科学基金(44901)
- 资助(42782)
- 成果(37259)
- 业(35564)
- 部(34046)
- 创(33136)
- 发(32582)
- 国家社会(31255)
- 重点(31037)
- 制(30974)
- 人文(30235)
- 性(30211)
- 期刊
- 济(136850)
- 经济(136850)
- 研究(72005)
- 农(52532)
- 中国(45500)
- 财(41689)
- 管理(39069)
- 农业(35336)
- 科学(29476)
- 业经(28831)
- 学报(27746)
- 融(27208)
- 金融(27208)
- 大学(23417)
- 学学(22557)
- 技术(21199)
- 财经(20744)
- 经济研究(20002)
- 问题(19969)
- 业(17942)
- 经(17934)
- 贸(16922)
- 教育(15769)
- 技术经济(14927)
- 世界(14593)
- 农村(14283)
- 村(14283)
- 国际(14088)
- 农业经济(14054)
- 商业(13683)
共检索到3701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钧
本文介绍了目前我国学术界正在激烈争论的"刘易斯拐点",并详细介绍了争议双方的主要观点。笔者认为,从表面上看,争论的焦点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供给"刘易斯拐点"到达时间、判断依据的分歧,实际上是对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理解不同引起的。尽管争议双方预测"刘易斯拐点"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是不同的,但是争论双方都认为,创新制度,加强劳动力就业和培训管理,是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刘易斯拐点 农业剩余劳动力 工资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王伟 姜世超
近年来,民工荒从一种偶然态发展成为常态,种种迹象表明"刘易斯拐点"似乎已经来到中国。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山东经济发展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情况,对于政府作出及时的应对措施,保持山东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论文通过对三个定性指标的分析得出了山东省并未到达明显的"刘易斯拐点"的结论,运用数据模型推导出了山东省到达"刘易斯拐点"的时间,并据此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超 王春杨
目前国内经济学界围绕"中国无限劳动力供给时代是否结束"展开了激烈争论,争论的实质主要体现在对"拐点"概念认识、证明及数据选择上的分歧。判断"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的关键在于考察"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和"城镇内部工资是否趋同"两大因素。沿着这一思路,我国呈现出农村劳动力过剩和城镇劳动力供给不足并存的特殊现象,这说明我国劳动力供给"刘易斯拐点"尚未到来,目前劳动力短缺现象主要是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作用的结果。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朝晖
自2004年"民工荒"发生后,与农村仍存在大量边际产出低下的剩余劳动力相伴随,工业部门却出现了明显的劳动力供给短缺,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中国"刘易斯转折点"问题的关注。根据刘易斯模型,目前形成争议的转折点问题,准确地说应当是劳动力从无限剩余转向有限剩余的"刘易斯第一转折点"。本文围绕农业劳动力剩余总量、人口增长、农业劳动生产率等评判"刘易斯转折点"相关问题的指标,针对当前出现的劳动力供求关系逆转、农民工工资普遍上涨以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不稳定等几大焦点问题进行了综述。结论认为,在中国,"刘易斯第一转折点"尚未来临,但中国劳动力供给形势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未来发展趋势,关...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曹斌
二元经济理论是发展经济学中非常著名,也比较重要的理论。但这个经济理论是有缺陷的理论,这表现在其赖以建立的基础并不坚实,其分析的逻辑存在漏洞,其使用的概念极为含糊,以及这个理论很难被应用到实践中去。正是理论上的缺陷以及在发展中国家实践中的失败,最终使得这个理论退出了发展经济学的主流。试图对二元经济理论的这些缺陷进行探讨。
关键词:
二元经济 剩余劳动力 刘易斯转折点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贾先文 黄正泉 黄蔡芬
我国以前所出现的"民工荒"是一种劳动力泡沫,农民工"回流"是劳动力泡沫破灭的表现。从发展动态来看,我国农村潜在剩余劳动力数量相当可观。文章通过模型推算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时间还要往后推迟二十年多年。目前,劳动力仍然是我国的比较优势。在这种形势下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劳动力状况,采取动态的就业政策;实现产业结构有步骤的升级;根据"刘易斯拐点"在我国东中西部到来的时差,实行地区政策的差别化;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政策。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刘易斯拐点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莎莉 丁福云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然而 ,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其成因不同 ,转移模式也就不同。因此 ,探究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历史成因 ,对于选择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有着重要意义。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徐晓东
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由低效益的第一产业向效益较高的第二、第三产业的持续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环节。通过劳动力的产业和空间上的转移,使得劳力资源得以在社会经济各部门中重新配置,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变迁,带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社会总产出,使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宁光杰
本文运用2008年农村住户调查数据,分析农村中老年剩余劳动力本地就业和外出就业的影响因素,并在考虑就业区域选择偏差的基础上,分析农民在不同地域就业的收入差异。结果表明,年龄、教育、健康、培训、以前的迁移经历等因素会影响农民外出就业。考虑就业区域的选择偏差和劳动者的不可观测特征后,外出就业(无论是本省流动还是跨省流动)的收入显著高于在本地就业的收入,这说明对于低技能的农村中老年劳动力来说,外出就业仍可获得可观的收益,但一些制度约束使得他们的外出意愿下降。结合近年来"民工荒"和一些农民工返乡现象,以及刘易斯转折点是否到来的讨论,论文给出政策含义。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选择偏差 迁移 收入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邢伯春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讨论综述邢伯春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有4.4亿多人,其中剩余劳动力约有1.2亿人,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四分之一。因此,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关系到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现将有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主要观点综...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朱方明
本文对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并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个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廷煊
建国以来 ,城市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历史进程 ,按其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及经济效益 ,可划分为两个时期。我国城市化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具有以下的特点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 ,城市化严重滞后 ;开创了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独特道路 ;开创了以建设小城镇作为转移农业剩余劳动的主要渠道。
关键词:
城市化 农业剩余劳动力 转移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穆光宗
解放30多年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为什么迟迟不得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初始条件、转移机制或途径?本文试图在一个较大的历史跨度内挖掘一下“转移滞后”深层的历史成因,并对1978年后获得启动的“非农化”浪潮给予理论上的说明。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勇 钟菊英
农业剩余劳动力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概念上应有所区别 ,当前我国更具实践价值的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构成中有绝对剩余和相对剩余之分 ,两者的产生机理差异导致了针对两者不同的转移战略选择。相对剩余劳动力必须依靠农业产业链的延伸进行内部消化 ,绝对剩余劳动力向外部转移的战略重点在于构建发达的城乡过渡体系。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战略的实施过程中 ,农业产业链延伸与城乡过渡体系构建是有机结合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