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11)
- 2023(14277)
- 2022(11332)
- 2021(10139)
- 2020(8394)
- 2019(18423)
- 2018(18340)
- 2017(35678)
- 2016(19231)
- 2015(21505)
- 2014(21524)
- 2013(21228)
- 2012(19354)
- 2011(17301)
- 2010(17693)
- 2009(16949)
- 2008(17028)
- 2007(15697)
- 2006(14383)
- 2005(13191)
- 学科
- 济(91176)
- 经济(91067)
- 业(85729)
- 企(67449)
- 企业(67449)
- 管理(62843)
- 农(50036)
- 方法(33623)
- 农业(33264)
- 业经(33022)
- 中国(26860)
- 财(26778)
- 数学(25732)
- 数学方法(25583)
- 地方(20803)
- 制(20156)
- 务(17587)
- 财务(17568)
- 财务管理(17548)
- 技术(17276)
- 企业财务(16569)
- 策(16076)
- 体(15483)
- 贸(15088)
- 贸易(15079)
- 和(15037)
- 发(14774)
- 易(14620)
- 划(14493)
- 银(13963)
- 机构
- 学院(288866)
- 大学(279924)
- 济(125502)
- 经济(123081)
- 管理(113519)
- 理学(97171)
- 理学院(96175)
- 管理学(94911)
- 管理学院(94389)
- 研究(94315)
- 中国(76913)
- 农(59339)
- 京(58497)
- 财(58238)
- 科学(55399)
- 所(47026)
- 江(45756)
- 财经(45747)
- 农业(44883)
- 中心(44057)
- 业大(43783)
- 研究所(42191)
- 经(41343)
- 经济学(37880)
- 范(36621)
- 师范(36342)
- 北京(36172)
- 州(35896)
- 经济学院(34485)
- 院(33626)
- 基金
- 项目(185304)
- 科学(148957)
- 研究(139991)
- 基金(135860)
- 家(116816)
- 国家(115643)
- 科学基金(100808)
- 社会(93274)
- 社会科(88159)
- 社会科学(88141)
- 省(74472)
- 基金项目(73137)
- 自然(61763)
- 教育(61080)
- 自然科(60328)
- 划(60315)
- 自然科学(60315)
- 自然科学基金(59259)
- 编号(57818)
- 资助(51997)
- 成果(45215)
- 发(43037)
- 重点(41332)
- 部(40948)
- 创(40910)
- 业(39625)
- 国家社会(39049)
- 课题(38624)
- 创新(37531)
- 制(36947)
- 期刊
- 济(151910)
- 经济(151910)
- 研究(85141)
- 农(62540)
- 中国(55586)
- 财(44751)
- 管理(43089)
- 农业(42148)
- 科学(40980)
- 学报(39552)
- 业经(32097)
- 大学(31636)
- 融(31132)
- 金融(31132)
- 学学(30417)
- 技术(25325)
- 教育(23465)
- 财经(22617)
- 经济研究(22054)
- 问题(21663)
- 业(21337)
- 经(19535)
- 技术经济(16449)
- 农业经济(15494)
- 农村(15485)
- 村(15485)
- 商业(15172)
- 现代(15136)
- 世界(14793)
- 版(14731)
共检索到4380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冰秋
文章利用熵权法和复相关系数法构成组合权重统计评价2015—2021年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并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优势与短板、区域差距以及空间集聚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15—2021年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数均值为0.3154,山东、广东、四川等省份优势突出,多数省份实现正增长,农业现代化稍逊于农村现代化但增长优于农村现代化;(2)农业农村现代化由单系统和多系统共存主导,发展类型以结构稳定型为主,薄弱环节主要为农村治理、农业经营、农业产业等;(3)农业农村现代化泰尔指数为0.1195,总体差距先升后降,东部地区差距最大,区域差距主要来源于组内差距;(4)农业农村现代化空间集聚不受边缘邻近限制,考虑地理距离后,2015—2019年表现为空间负相关,2020—2021年空间集聚失效。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谢会强 王涵 谭宇航
本文通过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测度中国2008—2020年省级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并利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KDE)、Moran’sⅠ指数和Dagum基尼系数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除东北区域2014年后出现负增长外,其他三大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均持续上升,但不同省域与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部区域发展最好、中部区域发展最快、西部区域发展相对较慢;各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明显的地理空间集聚特征,其空间集聚模式以“高—低”或“低—高”为主;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整体上处于不断优化的过程中,但东部区域和中部区域内部差异逐年增大,且东部区域内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非均衡程度尤其突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传明 宁安宁 贾蓓蓓 张丁一
文章采用熵权法对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对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地区差异进行分解,运用核密度估计方法揭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总体差异呈现逐年缩小趋势,这说明伴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空间协调性在逐渐加强。从区域内差异来看,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较大;从区域差异的贡献率来看,区域间差异是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和农民富裕富足三个维度的核密度曲线存在中心右移、主峰高度上升、从双峰向单峰过渡等现象,表明两极化逐步缓解、差距逐渐缩小。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辛岭 刘衡 胡志全
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重大的实践意义。构建指标体系测算近15年(2005—2019年)我国31个省(区、市)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在展现时空特征的基础上,借助障碍度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分别剖析省域农业农村现代化结构差异和水平差异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区域差异化推进和协调发展提供借鉴。结果表明:2005—2019年我国省域农业农村现代化整体水平逐年递增,由四大区域内部差异主导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域差异呈缩减态势,但农业生产、经营和产业结构现代化水平有明显发散迹象;我国省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存在低质同构化与正向空间相关性的现象。城乡多维差距、农业面源污染、乡村治理失调、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薄弱是导致省域农业农村现代化结构差异的关键因素;技术进步、城镇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农产品对外开放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对省域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差异有显著影响,但空间溢出效应存在差异,其中农产品对外开放度的溢出效应尚未显现。所以,应明确结构差异地区的突出优势,着力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突出短板,发挥好区域协调效应和要素溢出效应。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边秀 陈明华 李倩 谢琳霄
和美乡村建设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方向指引。文章利用熵值法、Kernel密度估计法以及Markov链分析方法,评价了2012—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情况。研究发现: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了重大成就,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奋力推进,农村宜居宜业建设接续完善,农民富裕富足生活加快实现。基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进程中农业生产经营质效偏低、农村宜居环境整治偏弱、农民持续增收动力亟待增强等难点问题,中国应从创新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建设农村宜居环境“质”“量”协同、打造农民“增收致富”新格局等方面重点发力,协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姜万兰 张若男
本文立足乡村振兴视角,构建分位数模型与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农村电商产业集聚对流通业现代化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村电商产业集聚对流通业现代化具有显著驱动效应,且这一作用具有边际递增特征;乡村振兴水平能够正向调节农村电商产业集聚对流通业现代化的促进作用;乡村振兴水平的正向调节作用存在协同效应与较强空间溢出效应。据此,提出探索“政府-电商企业-农村合作社-居民”多元主体发展模式、加强商贸流通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快补齐农村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短板的建议,以期为流通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头平 钟桂珍
农业农村现代化既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目标之一。文章通过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对2002—2021年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进行统计测度,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识别其影响因素,探究其影响机理,定量测度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显示:2002—2021年,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区域差异逐步缩小,区域间差异是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2021年我国各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数整体呈自东向西逐渐递减的趋势,且存在较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但该空间集聚态势随时间推移在不断演变,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积极作用,而工业化水平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有一定的消极影响,财政支农力度则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不显著。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兆华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从审视角度、重要性认识、推进方式和认知程度等方面实现了"三农"工作认识上的时代性跃升,从完善现代化建设体系、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等方面反映了"三农"工作的时代需求,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全面开启了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的新篇章。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农”工作 新时代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至发 桑晓晴
分析了农村人力资本供求非均衡特征及其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制约作用 ,认为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在供求关系上是非均衡的 ,表现为农村人力资本数量上的供过于求和质量上的供不应求。其结果是 ,一方面导致农业对新的生产要素的需求不足 ,另一方面导致农民对新的生产要素的接受和应用能力低 ,从而阻碍了我国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的进程。我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首先实现农村人力资本从非均衡到均衡的转变 ,其基本途径有两条 :一是控制和降低农村人力资本的数量 (即控制增量 ,降低存量 ) ,二是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质量
关键词:
农村人力资本 供求 非均衡 农业现代化
[期刊] 改革
[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课题组 叶兴庆 程郁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问题,在谋划国家现代化建设时把农业农村现代化摆在突出位置,注重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不断深化对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农业农村发展规律的认识。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同发展阶段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不尽相同。新发展阶段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可以概括为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现代化、农村居民思想观念和生活质量现代化、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立足对新发展阶段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特征的认识和把握,构建了一套包括三个层级、34项具体指标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体系,并设定了各指标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和2050年全面建成现代化的目标值。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 评价体系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俊婕
建构包括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业产业、农村环境、农村设施、农村经济六大准则层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综合测度中国30个省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并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障碍度测算法开展时空特征和障碍因子分析。研究表明:整体来看,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从空间视角来看,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空间正自相关,集聚程度随时间演进不断增强;多数省域之间并无明显空间关联性,在显著区域中以“低-低”空间集聚为主。从障碍因子来看,农业经营现代化、农村环境现代化、农村经济现代化是限制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方面。鉴于此,应全面遵循农业农村现代化政策指示,着力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构建农业现代经营体系,以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 障碍因子
[期刊] 改革
[作者]
蓝红星 王婷昱 施帝斌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三农”实践中的成功运用,是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向世界贡献的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国方案。当前,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安全性主动权要求更高、城乡要素资源配置不平衡的再平衡难度更大、资源与生态双刚性约束更强、农民持续增收压力更大,等等。深入推进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把握主动权,增强发展安全性;加快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增强农业科技与改革的双轮驱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竞争力;构建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的农业生产体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农村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唐华俊 吴永常 陈学渊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理论分析和政策梳理等方法,系统地梳理和回顾了1949年以来中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演进特征,分析其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与主要挑战,提出有序协调和高质高效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经历“起步发展—探索改革—效率提升—协调推进—提质增效”五个演进阶段,各阶段呈现出深刻的、明显的、强烈的时代烙印和阶段特征,在农业综合竞争力、产业融合韧性、产品供需矛盾、农业经营瓶颈、资源环境约束、城乡收入差距、农民增收动力等方面依然面临各种问题和风险挑战。最后,围绕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媛 窦怡鑫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共同富裕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发展体现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内在一致,改革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逻辑。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横向上呈现广度逐渐拓宽特征,表现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边界不断向城镇延伸、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向新型基础设施扩展、农业发展方式向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变;在纵向上呈现深度日益强化特征,表现为农业发展从数量扩充向提质增效转变、农业农村从单一发展向协调发展转变、生产方式从粗放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能囿于农业本身,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推动高质量要素流动,建立新型城乡关系,发展农业农村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绿色转型,以此形成更具质量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格局。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景帅 张东玲 范伟丽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构建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五个维度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7—2017年山东省17地市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和熵权TOPSIS方法,对山东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进一步利用面板模型,针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及其异质性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山东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革命老区和边缘地市发展水平较低;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能够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其作用随着农业农村发展质量的提高而下降;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升级对低水平和中等水平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作用较为明显;政府干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调控力不足,金融发展和科技创新水平是未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工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