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773)
- 2023(18110)
- 2022(14847)
- 2021(13433)
- 2020(11297)
- 2019(25409)
- 2018(25187)
- 2017(48261)
- 2016(26773)
- 2015(29889)
- 2014(29852)
- 2013(29638)
- 2012(27295)
- 2011(24599)
- 2010(24893)
- 2009(23731)
- 2008(24005)
- 2007(22162)
- 2006(19889)
- 2005(17952)
- 学科
- 济(117530)
- 经济(117385)
- 业(99218)
- 管理(83068)
- 企(80047)
- 企业(80047)
- 农(51685)
- 方法(48965)
- 数学(39818)
- 数学方法(39529)
- 业经(36252)
- 农业(34091)
- 财(33553)
- 中国(32368)
- 制(25045)
- 地方(24365)
- 务(22422)
- 财务(22393)
- 财务管理(22351)
- 贸(22152)
- 贸易(22144)
- 易(21550)
- 学(21469)
- 企业财务(21162)
- 技术(20256)
- 和(18868)
- 银(18598)
- 银行(18531)
- 策(18466)
- 体(18057)
- 机构
- 学院(398781)
- 大学(392853)
- 济(165257)
- 经济(161979)
- 管理(151699)
- 研究(133517)
- 理学(130406)
- 理学院(128965)
- 管理学(127000)
- 管理学院(126274)
- 中国(104135)
- 农(86484)
- 科学(83606)
- 京(82326)
- 财(76634)
- 所(69659)
- 农业(67363)
- 业大(65712)
- 研究所(63124)
- 江(62266)
- 中心(61850)
- 财经(60811)
- 经(55067)
- 北京(51050)
- 经济学(50292)
- 范(49968)
- 师范(49379)
- 州(49003)
- 院(46830)
- 经济学院(45799)
- 基金
- 项目(260402)
- 科学(204293)
- 基金(188225)
- 研究(187410)
- 家(165746)
- 国家(164180)
- 科学基金(139388)
- 社会(120884)
- 社会科(114263)
- 社会科学(114228)
- 省(104423)
- 基金项目(100381)
- 自然(89570)
- 自然科(87474)
- 自然科学(87444)
- 划(86806)
- 自然科学基金(85917)
- 教育(84367)
- 编号(75872)
- 资助(74716)
- 成果(60743)
- 重点(58919)
- 发(58237)
- 部(57029)
- 创(56070)
- 业(52402)
- 课题(52080)
- 创新(51925)
- 国家社会(50043)
- 科研(49979)
- 期刊
- 济(191089)
- 经济(191089)
- 研究(112012)
- 农(85721)
- 中国(76237)
- 学报(68187)
- 科学(61740)
- 财(60522)
- 农业(57545)
- 管理(55799)
- 大学(50937)
- 学学(48766)
- 融(40124)
- 金融(40124)
- 业经(37135)
- 教育(35248)
- 技术(33343)
- 财经(30501)
- 业(30267)
- 经济研究(28824)
- 问题(26709)
- 经(26270)
- 版(22001)
- 技术经济(21423)
- 贸(19779)
- 商业(19614)
- 世界(18920)
- 科技(18558)
- 现代(18473)
- 业大(17908)
共检索到5935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辛岭 刘衡 胡志全
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重大的实践意义。构建指标体系测算近15年(2005—2019年)我国31个省(区、市)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在展现时空特征的基础上,借助障碍度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分别剖析省域农业农村现代化结构差异和水平差异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区域差异化推进和协调发展提供借鉴。结果表明:2005—2019年我国省域农业农村现代化整体水平逐年递增,由四大区域内部差异主导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域差异呈缩减态势,但农业生产、经营和产业结构现代化水平有明显发散迹象;我国省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存在低质同构化与正向空间相关性的现象。城乡多维差距、农业面源污染、乡村治理失调、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薄弱是导致省域农业农村现代化结构差异的关键因素;技术进步、城镇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农产品对外开放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对省域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差异有显著影响,但空间溢出效应存在差异,其中农产品对外开放度的溢出效应尚未显现。所以,应明确结构差异地区的突出优势,着力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突出短板,发挥好区域协调效应和要素溢出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头平 钟桂珍
农业农村现代化既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目标之一。文章通过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对2002—2021年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进行统计测度,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识别其影响因素,探究其影响机理,定量测度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显示:2002—2021年,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区域差异逐步缩小,区域间差异是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2021年我国各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数整体呈自东向西逐渐递减的趋势,且存在较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但该空间集聚态势随时间推移在不断演变,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积极作用,而工业化水平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有一定的消极影响,财政支农力度则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不显著。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钱佰慧 郭翔宇 张翔玮 逯一哲 姚江南
评价省域农村现代化水平并分析其区域差异,对于促进省域农村现代化均衡、充分发展意义重大。综合运用综合评价、K-means均值聚类分析、差异指数和指标优劣势分析等方法,在测度2010—2020年省域农村现代化水平指数的基础上,剖析其发展规律并划分地区类型,从总体、子系统和地区类型3个维度量化分析其区域差异,并对各类型地区省域农村现代化水平指标的优劣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江苏、北京、上海、浙江和福建5个省份处于农村现代化起步阶段的后期,天津、广东、山东等11个省份处于农村现代化起步阶段的中期,西藏、广西、甘肃等15个省份处于农村现代化起步阶段的前期。省域农村现代化水平呈现“由东向西递减”分布格局,空间分布特征表现出与经济区域、粮食功能区域分布特征的高度关联性;2010—2020年各省农村现代化水平均有不同程度提升;省域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差异主要来源于不同类型区域间的差异,各类型区域内差异具有明显的异质性;不同类型地区间的优劣势指标具有异质性。因此,为推进省域农村现代化快速、均衡发展,应坚持“扬长补短、分类施策”原则,以低水平发展地区为发力点,以狭义农村现代化水平子系统为主要抓手,瞄准不同等级发展水平地区、不同经济区域、不同粮食功能区域的共性优劣势指标,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郭秀琪 李如霞 刘妍
[目的]基于乡村振兴和“十四五”规划对于农业现代化的有关要求,构建河北省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时空差异及障碍因素进行测度及评价。[方法]文章依据现有发展成果,综合运用熵权法和K-means均值聚类分析法,从综合生产能力、产业经营能力、优质高效能力3个维度选取15个代表性指标构建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找出影响河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对2015-2020年河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分析。[结果]结果表明:2015-2020年河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由0.133增长到0.784,发展趋势十分迅速;就区域发展而言,通过K-means均值聚类分析出,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冀中地区发展水平高;从障碍因素来看,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影响河北省的主要因素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产业结构,其次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结论]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强化粮食生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技术装备、以第三方物流为依托,保障全产业链对接等建议,以更好的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向农业强省迈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冰秋
文章利用熵权法和复相关系数法构成组合权重统计评价2015—2021年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并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优势与短板、区域差距以及空间集聚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15—2021年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数均值为0.3154,山东、广东、四川等省份优势突出,多数省份实现正增长,农业现代化稍逊于农村现代化但增长优于农村现代化;(2)农业农村现代化由单系统和多系统共存主导,发展类型以结构稳定型为主,薄弱环节主要为农村治理、农业经营、农业产业等;(3)农业农村现代化泰尔指数为0.1195,总体差距先升后降,东部地区差距最大,区域差距主要来源于组内差距;(4)农业农村现代化空间集聚不受边缘邻近限制,考虑地理距离后,2015—2019年表现为空间负相关,2020—2021年空间集聚失效。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颜廷武 李凌超 王瑞雪
本文在从政策法律、经济技术和社会自然层面扼要分析我国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对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实证计量检验。结果表明,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影响现代农业装备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水平对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具有积极的显著影响。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谢会强 王涵 谭宇航
本文通过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测度中国2008—2020年省级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并利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KDE)、Moran’sⅠ指数和Dagum基尼系数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除东北区域2014年后出现负增长外,其他三大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均持续上升,但不同省域与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部区域发展最好、中部区域发展最快、西部区域发展相对较慢;各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明显的地理空间集聚特征,其空间集聚模式以“高—低”或“低—高”为主;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整体上处于不断优化的过程中,但东部区域和中部区域内部差异逐年增大,且东部区域内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非均衡程度尤其突出。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玉莹 金晓斌 范业婷 项晓敏 刘晶 周寅康
研究目的:分析土地整治对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影响程度及其区域特征。研究方法:采用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法量化土地整治对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影响,采用因子分析法识别土地整治对农业现代化有显著影响的区域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特征。研究结果:(1)从全国层面看,土地整治面积、新增耕地面积和整治投资额对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均有正向作用,相应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13.1%、1.1%和8.3%;(2)从区域层面看,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镇化水平较低、耕地质量较差、土地开发程度较低的区域,土地整治对农业现代化水平的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玉莹 金晓斌 范业婷 项晓敏 刘晶 周寅康
研究目的:分析土地整治对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影响程度及其区域特征。研究方法:采用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法量化土地整治对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影响,采用因子分析法识别土地整治对农业现代化有显著影响的区域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特征。研究结果:(1)从全国层面看,土地整治面积、新增耕地面积和整治投资额对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均有正向作用,相应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13.1%、1.1%和8.3%;(2)从区域层面看,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镇化水平较低、耕地质量较差、土地开发程度较低的区域,土地整治对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影响较为显著。研究结论:土地整治对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具有正向作用,但区域差异较为显著,应针对不同地区在自然条件、社会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特征,开展差异化整治,特别是在土地整治对农业现代化提升作用不显著的地区,应对整治方式、后期利用等方面进行反思,慎重开展土地整治工程。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江涛 张巧惠 吕建秋
[目的]对各地区农业现代化的评价以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有利于各地区把握自身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并制定相应的改革措施。[方法]文章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农业现代化评价的4个维度、13个指标,然后运用熵权TOPSIS法对我国部分省域20082015年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量化评价,最后结合空间计量分析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得到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分布的空间格局,并对农业现代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基础建设、农业固定资产投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呈现较强的空间集聚性,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藏、新疆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小银
在构建农村治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利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核密度估算函数和空间Markov链方法揭示中国农村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动态演变规律及地区差异。研究发现,中国农村治理现代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且东部地区农村治理现代化水平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农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区域差异重点来自区域间差异,且区域间差异呈逐步扩大态势;中国农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俱乐部收敛特征,即相邻高水平地区会促进农村治理现代化中、低水平地区快速发展。据此,提出完善网格化基础管理机制、打造多功能现代农村治理新业态、建立协同联动的分级治理系统等举措,为中国农村治理现代化发展提供专业理论参考。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小银
在构建农村治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利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核密度估算函数和空间Markov链方法揭示中国农村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动态演变规律及地区差异。研究发现,中国农村治理现代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且东部地区农村治理现代化水平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农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区域差异重点来自区域间差异,且区域间差异呈逐步扩大态势;中国农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俱乐部收敛特征,即相邻高水平地区会促进农村治理现代化中、低水平地区快速发展。据此,提出完善网格化基础管理机制、打造多功能现代农村治理新业态、建立协同联动的分级治理系统等举措,为中国农村治理现代化发展提供专业理论参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钱丽 陈忠卫 肖仁桥
在分析"三化"协调发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三化"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进而探索1996-2010年中国省际"三化"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变化差异,并检验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考察期内中国"三化"耦合协调度差异不明显,仍处于初级协调状态,而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是制约"三化"协调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中国各省份耦合协调度存在一定差异,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各地区变异系数变化不大,且存在收敛之势。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R&D经费投入对耦合协调度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而农村金融支持和经济发展水平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并不明显。
关键词:
工业化 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 耦合协调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姜凤利 王雪标 王卫强
文章首先利用回归模型对中国农村人均收入变动趋势进行了分析,其次运用因子聚类法对中国31个省份进行分类,最后根据聚类结果找出不同地区影响农村人均收入的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农村人均收入以年均11.56%的速度不断增加,增长速度较快;农村人均收入组成结构中经营性收入占比逐渐上升,工资性收入占比逐渐下降,财产性收入及转移性收入变化幅度不大,较为平稳;按经济因子及农业因子可将中国农村人均收入水平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北京、上海、天津3个直辖市,第二类为东部沿海的7个省份,第三类为东北三省、中部省份和海南等10个省份,第四类为西部大开发的11个省份。不同地区农村人均收入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主要因素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从回归系数来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农村人均收入的影响最大,对东、中、西部地区的影响因子分别是0.707%,0.513%、0.67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明显比东部地区大,影响因子分别为-0.599%和-0.23%;固定资产投资对中部地区农村人均收入产生正向影响,影响因子为0.218%。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陆立新
文章以我国各省(市、自治区)作为样本,利用1993~2006年的统计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效应进行研究。为促进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应不断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培养农村居民良好的文化消费习惯;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时必须正视区域差异,在政策上区别对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