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3(5116)
2022(4524)
2021(4464)
2020(3767)
2019(8870)
2018(9028)
2017(18504)
2016(10228)
2015(12194)
2014(12623)
2013(12640)
2012(12037)
2011(10872)
2010(11325)
2009(10930)
2008(11320)
2007(10653)
2006(9776)
2005(9535)
2004(8346)
作者
(29925)
(24621)
(24217)
(23608)
(15723)
(11714)
(11395)
(9277)
(9271)
(9258)
(8258)
(8230)
(7875)
(7830)
(7627)
(7610)
(7204)
(7173)
(7147)
(7004)
(6419)
(6040)
(5899)
(5694)
(5669)
(5597)
(5559)
(5498)
(5050)
(4756)
学科
(42344)
经济(42272)
管理(30578)
(29731)
(23245)
企业(23245)
方法(18001)
数学(15788)
中国(15688)
数学方法(15608)
(13977)
(13622)
(13423)
(11229)
银行(11224)
(10737)
(10041)
金融(10040)
(9548)
贸易(9540)
(9294)
(8680)
财务(8657)
财务管理(8624)
业经(8623)
企业财务(8142)
农业(7835)
(7780)
理论(7455)
(7194)
机构
学院(156151)
大学(155222)
(67544)
经济(65887)
管理(56970)
研究(50067)
理学(46101)
理学院(45651)
管理学(45037)
中国(44750)
管理学院(44741)
(38786)
(33425)
财经(29223)
(26155)
(25841)
(25695)
科学(25344)
中心(23784)
北京(22777)
研究所(21682)
经济学(21552)
财经大学(21477)
(21268)
(19804)
师范(19670)
(19483)
经济学院(19467)
(17279)
(16481)
基金
项目(79562)
研究(64924)
科学(61296)
基金(55709)
(45574)
国家(45098)
社会(39858)
科学基金(38057)
社会科(37405)
社会科学(37395)
教育(31124)
(30266)
编号(29207)
基金项目(28440)
成果(26218)
(25011)
资助(24814)
自然(21812)
自然科(21218)
自然科学(21213)
自然科学基金(20838)
课题(20469)
(18862)
(18422)
项目编号(17547)
重点(17373)
(17137)
(16834)
教育部(16793)
人文(16388)
期刊
(87272)
经济(87272)
研究(57568)
中国(33975)
(31432)
(25378)
金融(25378)
管理(23267)
教育(20672)
(18523)
学报(17084)
科学(16470)
财经(15964)
业经(14655)
技术(14000)
大学(13911)
经济研究(13714)
(13681)
学学(12550)
问题(12312)
农业(11644)
(11222)
理论(10213)
国际(9623)
实践(9057)
(9057)
商业(8608)
图书(8293)
技术经济(7902)
现代(7834)
共检索到2647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林致远  
出于保值增值的需要 ,具有积累或部分积累性质的养老基金有必要进入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 ,但由于我国目前存在较为严重的“空账户”问题 ,因此养老基金入市尚时机未到。养老基金对资本市场既有积极效应 ,也有负面效应 ;相应地 ,资本市场也会对养老基金产生影响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世锦  罗纲  李绍光  
中国养老保险模式选择与养老保险金进入资本市场问题探讨刘世锦罗纲李绍光一、我国养老保险模式的选择与可考虑的过渡形式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以1984年国有企业推行退休费社会统筹开始的。近年来这一改革取得了两次重大进展。一是1991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秦池江  
外资进入我国资本市场的探讨秦池江外资进入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国际化的开端一个国家的经济,在不同的程度上要借用外资的力量来加快其发展速度,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单纯依靠本国的资积累本是不够的,外资直接进入国内资本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经济地位有了可...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国平  
养老基金进入资本市场运营是实现其保值增值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基金制养老保障模式的逐步建立,以及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越来越多的养老基金将逐步进入资本市场,实现市场化的运作。因此,必须对养老基金入市的目标、投资管理方式、投资管理机构、投资工具以及监管模式的选择,从战略角度进行思考并作出科学的安排。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贺强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健全金融监管体系,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是工作的重中之重。科创板的上市旨在补齐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短板,增强对创新企业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六年来,新三板市场流动性地提升,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加强我国大宗商品企业价格风险管理,避免衍生品巨亏事件发生,打造属于中国的有中国特色的价格风险管理的"中国方案";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对于发挥沿海区位优势,促进区间城市协同作用,增强辐射功能与放大效应,促进国内外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监管,尽快修订《证券法》,以期建设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刘清  黄新汉  
为鼓励民间投资,扩大居民消费,加速经济增长,央行自1996年起先后8次降低银行存款利率,但居民储蓄额并没有明显下降,相反却连年上升。本文分析了利率对国内股市和储蓄资金流向的影响,剖析经济增长、证券市场和储蓄资金量的关系,提出了储蓄资金如何进入资本市场的思路。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林志平  
本文主要分析我国资本市场稳定性问题、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提升资本市场稳定性的思路。(1)我国资本市场稳定性问题主要表现在:股价波动幅度大、波动频率高,市场交易量、换手率波动剧烈,证券发行、市场融资大起大落;(2)我国资本市场稳定性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资本市场建立和运行时间较短,市场运行环境的急剧变化,一些上市公司质量不高,一些市场主体运作不规范,市场缺乏长期稳定的投资力量等;(3)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稳定性的主要思路有:营造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优化供需平衡的市场机制,全方位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促进市场参与主体规范运作,规范存量股份减持行为,优化市场调控手段。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渝琳  蒲勇健  
养老保险基金是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养老保险基金的负债性质,决定了养老保险基金应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进入资本市场,通过科学、有效的资产组合管理,实现养老保险基金在积累不断扩大前提下的保值、增值。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吴金锋  
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问题的探讨——兼析三种认识误区吴金锋一个富有活力、高效运作的资本市场是一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我国在经过了18年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经济改革之后,建立一个功能健全的资本市场已成为当务之急。但在如何建立、发展我国资本市场的问题...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阳  
自"十二五"以来,产能过剩是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我国现有的"规模歧视"和"所有制歧视"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传递机制的纠偏,能够抑制产能过剩的效应。本文在宏观与微观的全视角下,基于通过资本市场纠偏以改善产能过剩的现状,并因纠偏效应的社会成本较高,提出适时改进资本市场纠偏效应的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曾璋勇  常媛  赖翔宇  
稳定的资本市场对于经济发展及社会和谐有重要作用,在金融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但是,受历史遗留、体制改革、国民素质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个人、企业、中介组织及政府信用缺失现象在我国仍然突出存在。本文基于商事信用基本概念,对我国商事信用的立法现状进行回顾,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在商事信用制度方面的先进经验,以期构建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商事信用法律制度框架。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许崇正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保险基金必须加快和更大规模地进入资本市场,这既是保险业摆脱困境的必然选择和惟一出路,更是中国金融市场体系得以完善的必然要求和客观规律。最后在认真分析中国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严重缺陷的基础上,提出在当前一段时期,中国保险基金如何进入证券市场的六条可行性的对策思路。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蒋茵  
一、关于国有资本的运作模式问题 (一) 国有资本管理机构的组织模式。 十六大提出,要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的出资人管理体制模式。为保障国有资本的有效运作,我们应精心构建国资管理机构的组织结构。笔者认为,国资管理的组织机构建设应考虑如下问题:一是国有资本人格化代表的选拔制度,二是监督机制的设立。从目前看,国有资本采取中央政府和省市(直辖)地方政府两级代表、同级人大监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