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26)
2023(7305)
2022(6213)
2021(5927)
2020(5180)
2019(11427)
2018(11837)
2017(23087)
2016(13169)
2015(14859)
2014(15218)
2013(14984)
2012(14436)
2011(13255)
2010(13540)
2009(12629)
2008(12643)
2007(11644)
2006(10424)
2005(9655)
作者
(42238)
(35102)
(34900)
(33374)
(22560)
(16863)
(15895)
(13551)
(13395)
(12985)
(12078)
(11876)
(11677)
(11416)
(11339)
(10681)
(10620)
(10513)
(10265)
(10168)
(9196)
(8971)
(8711)
(8142)
(8139)
(7922)
(7857)
(7775)
(7364)
(7329)
学科
(46715)
经济(46647)
管理(33034)
(31836)
(23588)
企业(23588)
方法(20282)
数学(17642)
数学方法(17414)
中国(16386)
(15661)
(14273)
(13986)
(13533)
(11341)
银行(11304)
(10925)
(10226)
(9965)
金融(9957)
农业(9627)
业经(9536)
(9411)
贸易(9407)
(9171)
理论(8444)
地方(8044)
(7495)
财务(7468)
财务管理(7448)
机构
大学(196263)
学院(194273)
(74498)
研究(73425)
经济(72639)
管理(66491)
理学(56210)
中国(55434)
理学院(55425)
管理学(54221)
管理学院(53852)
科学(47146)
(43309)
(42155)
(40362)
(38942)
研究所(36739)
农业(33633)
中心(32413)
业大(32197)
(31496)
财经(30162)
北京(27474)
(27252)
(26785)
师范(26360)
(26251)
(24746)
(23327)
经济学(22897)
基金
项目(124466)
科学(95385)
研究(88509)
基金(88374)
(79703)
国家(79027)
科学基金(64041)
社会(53396)
社会科(50325)
社会科学(50310)
(48781)
基金项目(46049)
(42582)
自然(42050)
教育(41544)
自然科(41021)
自然科学(40997)
自然科学基金(40276)
资助(37334)
编号(35949)
成果(31897)
重点(28931)
(28110)
(26701)
课题(26608)
(25249)
(24609)
计划(24572)
科研(24369)
创新(23760)
期刊
(85652)
经济(85652)
研究(59621)
中国(41672)
学报(39313)
(38289)
科学(32707)
(28882)
大学(28205)
学学(26693)
农业(25448)
教育(24438)
管理(24250)
(21626)
金融(21626)
财经(15261)
技术(15109)
业经(14169)
经济研究(13911)
(13086)
(12452)
问题(12156)
(10961)
业大(10610)
(10164)
理论(9622)
图书(9109)
农业大学(9030)
统计(8939)
国际(8689)
共检索到3013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史成银  王印庚  秦蕾  张正  杨冰  杨少丽  
大菱鲆病毒性红体病(Viral reddish body syndrome, VRBS)是一种新发现的感染我国养殖大菱鲆的流行性疾病。本文描述了病鱼的外观症状和解剖病理特征,报道了该病的病原及疾病流行情况调查结果。外观检查发现,病鱼的体表无明显损伤,但腹面沿脊椎骨附近皮下淤血、发红,鳍及鳍基部充血、发红;病鱼贫血,血液凝固性差;肾脏肿大,呈灰白色。组织病理学研究显示病鱼脾组织中存在大量肥大细胞,电镜切片中可见大量平均直径约125 nm的二十面体病毒粒子,即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Turbot reddish body iridovirus, TRBIV)。将过滤除菌的含TRBIV的病鱼脾组织匀浆...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梁静真  马沙  肖双燕  韩书煜  黄艳华  黄德生  张振豪  吕忠坚  覃志彪  黄钧  
【目的】对2013-2016年广西沿海养殖凡纳滨对虾2种病毒(WSSV和IHHNV)的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为制定广西凡纳滨对虾WSSV和IHHNV的综合防治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依据广西沿海凡纳滨对虾养殖现状,分别在钦州市、防城港市和北海市设立监测区,每个监测区设立15~25个采样点,2013-2016年于每年5-9月进行4~5次采样,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对各监测区凡纳滨对虾的虾苗和中成虾进行2种病毒携带情况调查分析。【结果】2013年检测样品317份,WSSV和IHHNV阳性率分别为19.2%和37.9%;2014年检测样品145份,WSSV和IHHNV阳性率分别为13.8%和2.1%;2015年检测样品138份,WSSV和IHHNV阳性率分别为21.0%和2.2%;2016年检测样品88份,WSSV和IHHNV阳性率分别为21.6%和0。2013-2016年各年度之间广西沿海凡纳滨对虾WSSV的阳性率无显著差异。2013、2015及2016年钦州WSSV阳性率最高,2014年北海WSSV阳性率最高。4年间,虾苗WSSV阳性率显著小于中成虾阳性率。2013-2016年广西沿海凡纳滨对虾IHHNV阳性率呈显著下降趋势,虾苗IHHNV阳性率显著小于中成虾阳性率。2013年钦州IHHNV阳性率最高,2014-2015年北海IHHNV阳性率最高,2016年3个监测区IHHNV检测均为阴性。2013-2016年,WSSV和IHHNV混合感染的样品数量呈逐年减少趋势。【结论】2013-2016年,WSSV在广西凡纳滨对虾主要养殖区依然有不同程度的流行,虾苗WSSV阳性率显著小于中成虾阳性率;IHHNV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虾苗阳性率也显著小于中成虾阳性率。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杰  杨才俊  祁明普  杨凯辉  王宇  陈颖钰  陈曦  胡长敏  郭爱珍  
为全面评估我国牛群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病原流行率对该病毒感染的防控,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PubMed和ScienceDirect 5个数据库中,检索截止到2021年9月1日发表的关于中国牛群BVDV流行情况的文献,并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共筛选出93篇关于BVDV病原学检测的研究论文纳入本次Meta分析中。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牛群中BVDV病原(抗原和核酸)流行率为9.8%(95%CI:7.8,11.9),其中BVDV抗原流行率为3.1%(95%CI:2.1,4.4),BVDV核酸流行率为19.5%(95%CI:16.0,23.3)。各省间比较发现,青海省流行率最高,为22.6%(95%CI:12.1,35.3),其次是福建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进一步开展亚组分析和Meta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品种(牦牛对比奶牛:比值比(odds ratio,OR)=1.37,95%CI:1.05~1.79)、饲养模式(散养对比规模化:OR=1.41,95%CI:1.08~1.85)、诊断方法(RT-PCR vs ELISA:OR=1.64,95%CI:1.38~1.94)、牛体健康状况(有临床症状对比无临床症状:OR=1.42,95%CI:1.20~1.68)、高山高原气候(OR=1.54,95%CI:1.20~1.97)和高海拔(>3000 m;OR=1.64,95%CI:1.21~2.21)等都是BVDV感染流行的风险因子。以上结果表明,BVDV在我国奶牛、肉牛和牦牛群体中广泛流行,有必要持续监测BVDV感染的流行情况。此外,根据本研究揭示风险因子,制定相应的防控方案,防止BVDV在我国牛群中传播。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祖国掌  李槿年  许建新  杨启超  
1999~2004年对安徽省巢湖市6个乡镇的池塘、稻田养殖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细菌性疾病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细菌性疾病发生与流行存在着季节性,其发病率年平均依次为47.3%、59.6%、51.9%、46.7%、60.0%、29.9%,逐月比较发病率最大峰值出现在每年的8月份;感染率年平均分别为66.6%、75.8%、57.8%、52.0%、86.0%、39.3%,死亡率年平均依次为38.3%、44.6%、36.3%、29.6%、43.5%、21.6%;中华绒螯蟹细菌性疾病发病率与出现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以及气温、水温持续偏高呈正相关(r...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宏华  侯竹美  张全启  于海洋  王志刚  齐洁  王旭波  
为制备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VHSV)单链抗体(Single cHain Variable fragment antibody,ScfV)并鉴定其生物学功能,本研究提取抗VHSV单抗1g5的杂交瘤细胞株总rna并反转录获得cdna模板,通过Pcr扩增VHSV抗体的轻链可变区(Vl)和重链可变区(VH)编码序列,将其拼接成单链抗体Sc fV基因后插入载体Pet28a中,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粒并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结果表明,单链抗体主要以可溶性形式表达,分子量约28 ku,能特异性识别VHSV病毒的g蛋白并对VHSV病毒具有体外中和活性,其对VHSV病毒的g蛋白亲和力(kd)达到1.4×1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锐  范学政  朱元源  邹兴启  徐璐  张乾义  王琴  赵启祖  
【目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是一种可导致养牛业出现重大经济损失的常见病原体。该文以中国西部散养肉牛为研究对象,拟通过血清学方法和生物信息分析,评估bvdv在中国散养肉牛中的整体流行状况,探究国内流行的bvdv基因多样性,为制定针对bvdv的合理防控措施和疫苗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与素材。【方法】2014—2015年分别从云南、新疆、甘肃和内蒙古4省(区)采集散养肉牛的血清样本共1 332份,利用bvdv抗体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统计不同地区散养肉牛bvdv抗体阳性率。将抗体阴性的血清样本进行bvdv抗原检测,抗原阳性或可疑血清接种Mdb...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刘天齐  杨冰  刘笋  万晓媛  王秀华  黄倢  
采用水产行业标准《对虾肝胰腺细小病毒病诊断规程第1部分:PCR检测法》(SC/T7203.1-2007)的方法,对2011-2013年期间我国沿海7个省市主要养殖对虾品种不同生长阶段的对虾样品进行该病毒携带情况的筛查。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为0.07 fg,相当于大约20个病毒拷贝。结果显示,639份样品的HPV阳性检出率为18.47%。其中,在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和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中均有阳性检出,且仔虾、幼虾、成虾各个阶段均可检出HPV,表明HPV已在我国养殖...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楠  吴斌  李苗苗  王巧煌  林国清  樊海平  林克冰  
对福建省漳州市某水产养殖场发生的疑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病鱼进行病原分离和鉴定.从出现疑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症状的石斑鱼苗上取眼部、脑部组织进行研磨,将匀浆液接种到条纹月鳢细胞系(SSN)细胞株SSN-1及其克隆细胞株E-11,两株细胞均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细胞肿胀变圆,呈空泡化并脱落,E-11细胞较SSN-1细胞更早出现细胞病变,且病变更明显.将病鱼眼部、脑部组织的研磨液、细胞培养上清进行RT-PCR检测,均检测出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VNNV)的特异性条带,目的片段大小为427 bp,序列比对结果提示该病原为赤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RGNNV).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细胞培养上清中存在直径约30 nm的病毒颗粒,细胞质内大量病毒颗粒聚集成团,细胞器受损,细胞结构被破坏.将分离得到的VNNV进行温度、酸碱度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50℃下处理30 min后该病毒滴度明显下降,60℃处理30 min后病毒失活;在pH为3、11的条件下病毒滴度均明显下降.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方进  邓院生  王俊  李涛  陈中元  周莉  张奇亚  
病毒性鲫(Carassius auratus)鳃出血病的突发流行可导致鱼高致死率,使中国部分养鱼场近些年受到重创。为了充分认识这种鱼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我们结合PCr、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病鱼头肾等组织的病变及病毒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注射自然发病鱼的组织滤液(病毒悬液),能使正常鲫感染,且出现与自然发病鲫相同的症状及高致死率;病原有典型疱疹病毒的形态特征(故称为鲫疱疹病毒,Ca HV)。经PCr扩增对已知鲤科疱疹病毒主要衣壳蛋白(MCP)基因进行检测,可确定Ca HV存在于被感染鱼的肝、脾、肾和头肾组织中。对组织病理变化及不同时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Ca HV感染会引起鲫这些组织不同程度病变,...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孔梓安  宋想胜  程如楠  甄思慧  吴竹青  吴清民  王真  
为筛选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gP48蛋白的单链抗体,本研究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构建了gP48蛋白单链抗体克隆文库,通过微孔筛选法对抗体库进行3轮富集淘筛,利用ELISA技术测定单链抗体的亲和力,对亲和力较高的克隆进行基因测序分析和结合活性测定,旨在获得gP48蛋白的单链抗体。结果表明:1)成功构建了库容量为4.3×107的噬菌体单链抗体库,其重组率为83.3%,经三轮筛选对噬菌体抗体库进行富集,富集倍数为1.43×104;2)优化了间接ELISA方法,筛选到3株与BVDV gP48蛋白具有高亲和力的单链抗体以及其基因序列,通过IgBLAST分析显示,3株单链抗体均为鼠源IgG。综上,从gP48蛋白的单链抗体库中筛选获得3个具有高亲和力的单链抗体,可用于后续BVDV检测方法的建立。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为燕  
兔病毒性出血症是中国首先报道的一种毁灭性传染病。此病在各种病名下遍及欧洲大部分地区,但均无病原特征的描述。兔出血症病毒(RHDV)是一种新发现的病毒,直径32~34nm,二十面体对称,无囊膜,存在于感染细胞的核和胞浆内。它对酸(pH3)、热(60℃)、乙醚(20%)和MgCl2(1mol/L)有坚强的抵抗力。在CsCl中的浮密度为1.36~1.38g/cm2;在蔗糖梯度中的沉降系数为162S。它能凝集人红细胞,滴度可达10×218以上。在细胞培养中很难适应。核酸为线状单股DNA,末端有发夹结构。用体外合成的双股DNA,取其酶切片段插入BS质粒后,转化DH大肠杆菌。从重组质粒提取的2个片段(pY...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赵文秀   万晓媛   夏继涛   姚亮   徐瑞东   王伟   余星潼   张庆利  
由偷死野田村病毒(covert mortality nodavirus, CMNV)引起的虾类病毒性偷死病(viral covert mortality disease, VCMD)使对虾养殖产业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为掌握近年CMNV在我国主要养殖虾类中的流行情况,本研究2021—2022年间在全国主要虾类养殖地区开展了CMNV流行病学调查和样品采集工作,利用分子生物学、组织病理学和电镜分析等方法对所采集的样品进行了系统分析。期间,从天津、山东、江苏、海南、湖北及新疆等地共采集1299份样品,样品种类包括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日本对虾(P. japonicus)、中国对虾(P. chinensis)和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等主要养殖虾类以及养殖池塘中的共生生物。采用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RT-PCR (TaqMan RT-qPCR)对所采集的样品进行CMNV检测,结果表明,凡纳对虾、罗氏沼虾和日本对虾等主要养殖虾类中均可检测到CMNV阳性,阳性样品采集地包括山东、江苏、海南、新疆、广西和天津等省市;除养殖虾类外,采集的虾类鲜活饵料以及虾类养殖池塘共生生物包括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和卤虫(Artemia sinica)中也可检测到CMNV阳性。2021和2022年所采集样品中CMN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04% (69/687)和11.44% (70/612)。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室外池塘养殖对虾中CMNV感染会引起一定程度的累计死亡,室内养殖对虾中CMNV感染主要引起对虾甲壳软化和生长缓慢,通常不导致其大量死亡。对TaqMan RT-qPCR检测呈阳性的样品进行组织病理和原位杂交分析,患病虾肝胰腺和前中肠盲囊组织中可见嗜酸性病毒包涵体,附肢神经可见空泡化病理损伤,这些发生病理损伤的组织中均有明显CMNV RNA探针紫色杂交信号。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我国多地养殖虾类以及养殖池塘共生生物中仍存在较高的CMNV阳性检出率,该病毒的流行危害风险仍然较高。建议在甲壳类养殖过程中加强CMNV检测与监测预警,进一步降低其扩散和流行的风险。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德福  孙世友  彭福峰  王兴礼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包世俊  邢小勇  丁小琴  高翔  安凯  伏小平  薛慧文  
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Alpine Musk Deer)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麝属动物资源,属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级野生动物。其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周边区域,包括青海、宁夏贺兰山、甘肃祁连山及肃南山地、四川西部地区、云南北部高山地区及西藏东南部,其中以甘肃兴隆山马麝种群密度较大。20世纪90年代初,兴隆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马麝人工驯养基地。但随着基地养殖规模的扩大及马麝种群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郭莹莹  翟毓秀  张翠  宁劲松  王家林  李敏  
研究以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为实验对象、富含镉的鱿鱼膏作为有机镉的添加原料、CdCl2作为无机镉的添加剂,对比研究了镉的不同形态——无机镉和有机镉在对虾体内的蓄积规律及其毒性。结果表明,有机镉和无机镉在对虾体内有相似的蓄积规律,主要蓄积于虾头脏中,在对虾各组织中的镉含量与养殖时间及饲料中镉浓度都呈正相关,相同浓度的两种形态的镉在对虾3种组织中的蓄积趋势基本相似。但同时间点,无机镉实验组在对虾的3种组织中的蓄积量要高于同浓度有机镉实验组。有机镉实验组比无机镉实验组的死亡率略高。此实验旨在为我国养殖水产品的安全生产、保护食用者的健康安全提供一定的科学数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