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31)
- 2023(7435)
- 2022(6283)
- 2021(5808)
- 2020(4799)
- 2019(10872)
- 2018(10720)
- 2017(22348)
- 2016(11902)
- 2015(13598)
- 2014(13646)
- 2013(13651)
- 2012(12992)
- 2011(11708)
- 2010(12119)
- 2009(11805)
- 2008(11688)
- 2007(10624)
- 2006(9643)
- 2005(8970)
- 学科
- 济(45046)
- 经济(44996)
- 业(36060)
- 管理(35863)
- 企(26955)
- 企业(26955)
- 方法(18820)
- 中国(16790)
- 数学(15611)
- 数学方法(15420)
- 农(14887)
- 财(14640)
- 制(12995)
- 贸(11586)
- 贸易(11578)
- 易(11367)
- 业经(11336)
- 策(10407)
- 银(10261)
- 银行(10259)
- 行(9906)
- 农业(8993)
- 地方(8184)
- 融(8031)
- 金融(8030)
- 服务(8020)
- 和(7981)
- 税(7857)
- 及其(7852)
- 理论(7789)
- 机构
- 学院(173836)
- 大学(173429)
- 济(74842)
- 经济(73005)
- 管理(68431)
- 理学(57548)
- 理学院(56981)
- 管理学(56352)
- 研究(55986)
- 管理学院(55975)
- 中国(45387)
- 财(39800)
- 京(36319)
- 财经(29947)
- 科学(29570)
- 江(27092)
- 经(26988)
- 所(26986)
- 中心(25874)
- 范(23795)
- 北京(23750)
- 师范(23674)
- 研究所(23603)
- 经济学(22811)
- 州(22037)
- 财经大学(21946)
- 农(20872)
- 经济学院(20555)
- 院(20102)
- 业大(19175)
- 基金
- 项目(103241)
- 研究(83871)
- 科学(81761)
- 基金(73751)
- 家(61281)
- 国家(60663)
- 社会(54029)
- 科学基金(52193)
- 社会科(51138)
- 社会科学(51128)
- 省(38939)
- 教育(38018)
- 基金项目(37502)
- 编号(37037)
- 成果(32997)
- 划(32922)
- 资助(30184)
- 自然(29509)
- 自然科(28739)
- 自然科学(28732)
- 自然科学基金(28239)
- 课题(24736)
- 部(23799)
- 项目编号(23443)
- 发(23167)
- 重点(22619)
- 性(22081)
- 国家社会(21948)
- 创(21230)
- 年(21121)
共检索到2767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李少惠 王婷
公共文化服务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提出到建设再到完善离不开政策的引导、支持及保障。文章以2005—2018年中央层面出台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为研究对象,构建"实现政治认同—追求社会效益—培育公民理性"的政策价值分析框架,运用质性分析工具ROST和NVivo,在规范细致的文本编码基础上总结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价值取向及演进结构,并进一步挖掘其差异化价值分布背后的基本逻辑。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杨国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经历了从原来的限制发展到允许发展、推动发展和大力发展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政策取向都有不同特点。了解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发展逻辑,对全面认识现阶段的产业政策,促进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十分必要。
关键词:
文化产业 政策取向 发展逻辑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阎光才
20世纪以来,西方公共教育制度发生了一系列变革,改革的动力主要来自社会环境的变迁,而并非是教育内部的自觉。本文便试图从教育外在价值的角度,循着西方教育制度变革的生发轨迹,分析在不同时期左右政府政策的主导价值取向的主要理论资源的性质及特点,提出由教育功能、功用到功效构成了20世纪西方公共教育政策价值取向演进的一条基本逻辑线路。
关键词:
教育政策 价值取向 功能 功用 功效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曹树金 刘慧云 王雨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由国家根据不同时期公共文化服务的特点和民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而制定,反映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的价值理念、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政策资源等的嬗变过程和规律,研究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演变规律对今后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文章利用政策分析方法,结合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文本特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三维立体模型,包括政策工具、政策外部结构特征和主题特征,全方位多角度反映近十年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热点和重点。总体看,过去十年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以"通知""意见"为主要的文本形式,在政策工具上以环境型政策工具应用的范围最为广泛,其次是供给型政策工具、需求型政策工具。近十年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热点和重点主要包括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体系统筹建设、传统文化传承、文化遗产保护。
关键词:
公共文化服务 政策分析 演进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卢思佳 王凤姣
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下,公共文化服务获得感成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观测维度。从逻辑起点来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获得感旨在关怀公众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能和服务于国家的文化强国发展格局。从形成机理来看,公共文化服务多级需求与多元供给是公共文化服务获得感的形成基础,历经“知情—利用—参与—比较”的建构过程。基于此,公共文化服务获得感的价值追求可分解为:以“以文化人”思想为价值引领,以切实保障公众文化权益为价值尺度,以树立公众文化自信为价值取向,以共营公众美好文化生活为价值目标。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彭丽徽 顾般若 洪闯
剖析当前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政策,系统回顾与总结相关政策的演进历程和特征,以期为进一步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体系提供参考。以我国近二十年来113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和政策工具等方法,梳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政策脉络演进,从“政策工具—政策目标—参与主体—外部特征”四维视角,利用Nvivo工具进行政策文本量化分析,结合多个维度视角进行组合评估。研究表明: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政策演进历史主要分为萌芽、起步、发展和深化四个阶段,过程中存在政策工具结构失衡、服务区域发展不均等问题,应加强政策工具结构优化,聚焦服务的均等化与拓展性,形成“多元联合”的参与模式,打造“一核多翼”协同共进的新格局。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郑吉友
伴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稳步推进,我国农村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体系经历了从供给不足到供需相对均衡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相协调的高质量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在满足公众需求、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增进老年福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入挖掘其在政策目标、政策内容、价值取向等方面的阶段性特征和变化趋势,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发现,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由点到面逐步拓展,二者由彼此独立走向有机融合,其结合、融合与整合的体制机制逐渐成熟,二者相结合由逐步成熟向深度融合阶段迈进。为了促进医养结合政策的有效衔接,我国应加快推进农村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以县域医共体为核心发展农村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探究不同类型政策工具之间的合理匹配,全方位提高农村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质量,不断提升老年人健康保障水平。
关键词:
农村社区 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 政策网络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姚佳胜 宋肖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区教育政策经历了以德育补充为定位的政策萌芽阶段、以局部试点为抓手的探索发展阶段、以全面推进为重点的规模扩张阶段和以制度规范为核心的渐进调试阶段,遵循着以教育均衡为目标的政策动力机制、以社会需求为重心的政策价值取向、以政策工具为托底的政策实施过程保障和以经济学、政治学为主导的政策话语规则等演进逻辑。未来,我国社区教育政策应构建以利益整合为中心的政策动力机制、践行以多元协调为基础的政策价值取向、筑立以优化政策工具组合为支撑的政策实施过程保障、深化以全民参与为根本的政策话语规则。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陈旭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与共同富裕在理论上高度关联,它们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指向,把高阶正义视作价值目标,都以渐进主义作为构建原则。在政策脉络上,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政策演进始终围绕共同富裕主题主线,可分为探索准备阶段、全面深化阶段、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实践逻辑上,未来,基本文化服务均等化高质量发展应倡导精准化发展理念,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引入新型均等化评价视角,进一步完善以“公众参与”为核心的均等化共建共享机制,阔步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李洪佳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要求政府在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除了遵循传统的“效率”这一价值逻辑外,还要遵循公民本位、责任行政和法治等价值逻辑。新的价值逻辑需要多方面的政府能力予以保障,具体包括科学决策能力、依法购买能力、监督评估能力和紧急承接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需要政府构建多元开放的需求表达机制和决策参与机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协同监督机制及健全政府的规制机制。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贾微晓
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一种具有极强外部效应的经济形式,在经济发展中地位日趋明显。但是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需不平衡的现象较为严重,主要问题就是从"供给"的逻辑出发,忽视了"需求"逻辑。而目前学界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主要来自于供给端,对需求端的深度研究较少,在理论上也呈现出"供需不平衡"的现象。文章首先从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实践和理论研究的现状出发,创新性地利用消费者均衡模型和蛛网模型的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逻辑。文章提出两个创新性的观点:一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效率是由需求的效用和收入水平共同决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贾微晓
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一种具有极强外部效应的经济形式,在经济发展中地位日趋明显。但是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需不平衡的现象较为严重,主要问题就是从“供给”的逻辑出发,忽视了“需求”逻辑。而目前学界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主要来自于供给端,对需求端的深度研究较少,在理论上也呈现出“供需不平衡”的现象。文章首先从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实践和理论研究的现状出发,创新性地利用消费者均衡模型和蛛网模型的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逻辑。文章提出两个创新性的观点:一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效率是由需求的效用和收入水平共同决定的;二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要实现长期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供给和需求长期弹性的平衡。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熊春林 贺容煜
基于资源编排理论,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以长沙县为例,深入探究数字化驱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演进和逻辑发现。该县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经历了基础建设、初级应用、深度应用、全面应用四个阶段,实现了从全覆盖到高精度再到广扩展三次跃升。通过夯实数字基础、整合数字资源、撬动数字边界等行动,适时适应民众需求新变化,赋能资源“全连接”“全场景”、“全融合”,促进资源积累与部署、资源捆绑与协调、资源辐射与互补,提升资源集成能力、开发能力、联动能力,呈现出“数字赋能—资源获取—资源转化—价值传递”的高质量发展逻辑进路。以民众文化需求为导向、分阶段有序推进、适时创新应用场景,是数字化促进县域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马君 李一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政策的引导下,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发展经历了以外交关系为基准的起步阶段、以接受单向项目援助为主要形式的初步发展阶段、以重视规模与质量协调发展为中心的拓宽阶段和以输入与输出并举的多元合作为核心的改革深化阶段。文章通过对政策的梳理,厘清了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政策的演进逻辑:以共同利益为导向的政策动力机制、以提质培优为关键的政策目标取向、以改革创生为方向的政策实施过程和以多元化趋势为核心的政策文本话语。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政策要推进多主体关照的政策动力机制、建立以提高执行水平为本的政策目标、创新线上合作的政策实施路径和深化"命运共同体"的文本话语建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