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826)
2023(5648)
2022(4877)
2021(4649)
2020(4025)
2019(8958)
2018(9020)
2017(18884)
2016(10043)
2015(11299)
2014(11469)
2013(11652)
2012(11030)
2011(10111)
2010(10299)
2009(10000)
2008(9984)
2007(9083)
2006(8371)
2005(8048)
作者
(30742)
(25297)
(25037)
(24293)
(16050)
(12124)
(11706)
(9644)
(9357)
(9277)
(8598)
(8403)
(8290)
(8193)
(8095)
(7985)
(7405)
(7368)
(7279)
(7263)
(6383)
(6321)
(6111)
(5817)
(5816)
(5767)
(5698)
(5621)
(5189)
(4922)
学科
(39008)
经济(38965)
管理(25973)
(25721)
(19736)
企业(19736)
(19580)
银行(19435)
(18171)
方法(18029)
(17315)
数学(16016)
数学方法(15884)
中国(13748)
(12322)
金融(12322)
(10970)
(10953)
制度(10948)
业务(10184)
(9941)
(8916)
贸易(8904)
银行制(8822)
(8776)
(8394)
(7939)
业经(7470)
体制(6533)
(6310)
机构
大学(148353)
学院(145570)
(62671)
经济(61219)
管理(52763)
研究(52670)
中国(48924)
理学(43809)
理学院(43301)
管理学(42626)
管理学院(42345)
(33792)
(33087)
科学(30419)
(27400)
财经(26138)
(25573)
中心(24753)
研究所(24479)
(23705)
(23375)
(22524)
银行(22407)
北京(21771)
(20865)
农业(20432)
经济学(20064)
业大(19919)
财经大学(19690)
(18833)
基金
项目(87221)
科学(67687)
基金(64061)
研究(62533)
(56328)
国家(55900)
科学基金(46363)
社会(39437)
社会科(37514)
社会科学(37504)
基金项目(33137)
(31930)
自然(29914)
自然科(29173)
自然科学(29162)
教育(28713)
自然科学基金(28663)
(28182)
资助(27429)
编号(24532)
成果(21236)
(20331)
重点(19830)
(18463)
(18291)
(17630)
教育部(17278)
课题(17278)
科研(16778)
创新(16622)
期刊
(69620)
经济(69620)
研究(51135)
(33170)
金融(33170)
中国(29037)
(25024)
学报(23094)
(22412)
管理(20790)
科学(20602)
大学(17421)
学学(16415)
农业(13486)
财经(13485)
教育(12926)
经济研究(12329)
技术(11495)
(11456)
业经(10442)
问题(9750)
国际(9698)
(9605)
理论(9521)
实践(8666)
(8666)
商业(6968)
技术经济(6960)
现代(6840)
统计(6632)
共检索到2383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王刚  王晓晴  尚博文  马高方  
总损失吸收能力(以下简称"TLAC")是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为解决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以下简称"G-SIBs")宏观负外部性专门制定的监管政策工具。作为新兴市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我国工农中建四行将从2025年初分阶段满足TLAC监管要求。测算表明,现行运营模式下,四大行将面临较大合格TLAC工具缺口。要在如期达标的同时继续发挥好四大行服务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头雁"作用,宜充分借鉴发达国家达标经验,用足制度空间,加快完善监管政策,推进合格资本工具创新,同时推动中资G-SIBs有序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降低风险加权资产增速和风险密度。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熊启跃  杨延昭  
2019年1月1日,针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原则及条款》(TLAC要求)在美国正式开始实施。通过对摩根大通和美国银行两家典型机构的研究发现,美国G-SIBs主要采取了发行合格TLAC债券、降低资产风险密度和压降系统重要性得分等达标措施,而美国监管部门也配合推出"祖父条款"、单点处置框架等政策,促进本国G-SIBs在成本可控条件下实现达标。根据"中国版"TLAC要求,我国G-SIBs将从2025年1月1日起分阶段满足TLAC要求。建议我国G-SIBs应充分利用低利率环境尽早发行TLAC债券,扩大内评法覆盖范围,优化资产配置,降低资产风险密度,并采取措施控制系统重要性得分的上涨。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宗良  
2011年11月4日,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发布了29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名单,中国银行作为新兴市场的唯一一家银行入选。中国银行成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是新兴市场银行业崛起的重要表现。随着中国经济金融的崛起,预计未来中国将有更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中国工商银行董事会办公室课题组  
2015年11月3日,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更新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名单,中国建设银行首次入选,加上此前的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四家国有大型银行均跻身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之列。笔者通过分析G-SIBS的治理要求、国际大型银行实践,旨在探索我国银行业在公司治理层面适应G-SIBS新要求的对策和举措。G-SIBS监管要求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许多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胡漱寰   王雍良  
<正>工、农、中、建、交五家银行入选新一轮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需要在2025年初和2028年初分阶段开始满足TLAC(总损失吸收能力)要求。文章从银行资本充足现状与趋势、资本新规实施影响与TLAC存保基金计入方式等角度分析五家银行TLAC达标形势,基于合理假设测算TLAC达标潜在缺口,并从宏观政策、监管政策和银行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TLAC达标路径展望。
关键词: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宋效军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充分显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令国际大型金融机构"大而不能倒"的问题凸显。大型金融机构为了实现本机构利益的最大化,所做出的经营决策往往可能是个体理性的,但因为没有考虑自身经营所产生的外部性,在系统层面上就并不理想。而且鉴于道德风险成本以及预期政府支持所形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林胜  闫晗  边鹏  
面向金融稳定理事会2018年发布的29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从研发、推广、应用、投入、影响、基础、风控7个方面构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金融科技指数,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金融科技能力进行微观评估,比较并分析各银行、各国、各地区金融科技发展情况。研究发现,亚洲、北美地区银行金融科技指数排名总体领先,各项金融科技能力一级指标排名领先的银行也以亚洲、北美地区居多。总结金融科技指数排名领先银行和地区的特点,得出以下启示:加强对金融科技的政策引导;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力度;提升对金融科技的研发、应用、推广能力;加强对金融科技的市场培育和客户教育。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李玮  
2017年11月21日,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公布了新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以下简称G-SIBs)名单,这是FSB自2011年11月份首次公布29家G-SIBs名单后,第七次更新这份名单。根据这份名单,有30家银行列入G-SIBs,总数与2016年持平,其中加拿大皇家银行首次列入名单,而法国BPCE银行集团退出名单。部分银行分档情况有变化,建设银行与中国银行从第一档升入第二档,花旗银行从第四档降到第三档,法国巴黎银行从第三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熊启跃  易晓溦  
基于巴塞尔委员会公布的明细数据,本文分析G-SIBs名单的变化特点及中资银行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G-SIBs系统重要性呈下降趋势;跨境行为切换成为系统重要性得分中贡献最大的因素;中资G-SIBs数量大幅增加,欧洲G-SIBs显著下降;复杂性和金融机构基础设施是近来决定G-SIBs级别变动的主要因素。相比于一般银行,G-SIBs要满足额外资本缓冲要求、恢复与处置计划、有效风险数据加总、大额风险暴露等更高的监管标准。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熊启跃  张文婧  
针对2008年金融危机中暴露出的"大而不能倒"问题,自2011年起,金融稳定委员会开始推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名单,并对上榜银行提出了更审慎的监管要求。从已公布的9期名单看,G-SIBs成员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欧洲G-SIBs数量不断下降,来自中国和加拿大的银行数量不断增多。为降低监管成本,多数G-SIBs采取了去同业、去复杂化的发展策略,同时加大托管、清算等金融基础设施功能的发挥,G-SIBs系统重要性得分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近些年来中资G-SIBs系统重要性得分持续快速上升,由此产生的监管成本值得高度关注。建议中资G-SIBs客观评估纳入G-SIBs的监管成本,实现业务发展和监管成本的平衡。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刘志洋  金鑫  
股票市场能够反映金融市场参与者的观点和判断。与国际研究结论类似,中国股票市场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概念的反应整体不显著,中国股票市场并不"看好"中国上市商业银行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本文认为这是由于"全球系统重要性"的声誉增加值的利好信息与监管负担增加的利空信息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股票市场能够反映所有市场参与者观点的假设条件下,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不会给金融机构带来额外的负面影响。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何德旭  苗文龙  李硕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形成金融网络,其重大风险不仅对本国经济体系具有重要影响,而且通过该网络对其他国家进行风险传染。文章基于23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2010年1月至2020年6月的资产价格日频数据,计算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网络,分析得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网络具有一定的地理板块性特征,在不同时期,板块构成银行可能发生局部变动。其中,美国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具有显著的传出效应;欧洲国家、加拿大和日本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具有显著的传入效应;中国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风险传染效应主要作用于国内。在不同时段,JP摩根大通和花旗银行间隔轮换对国际金融风险产生较大的传染效应;欧洲国家、加拿大、日本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2020年1月以来出现了显著的上升态势。文章认为可根据相关结论,加强对有关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重点风险监测和监管。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魏鹏  
本文试图对11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2015年中期主要财务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并为其综合竞争力进行简单排名,以期为国内银行经营发展、参与国际竞争提供借鉴和参考。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章彰  
银行资本管理是涵盖资本筹集、分配、使用、监测、评价全部内容的管理体系,银行资本水平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监管机构设定的最低资本要求。目前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最低资本要求的概念和管理体系日益复杂,除了巴塞尔Ⅲ(以下简称"巴Ⅲ")对资本结构和资本总量要求以外,总损失吸收能力(total loss absorbency capability,TLAC)也成为监管机构最低资本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岳毅  
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Global System atically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以下简称G-SIFIs),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提出的新概念。G-SIFIs监管概念的提出,体现了危机后全球金融监管的新趋势,是强化宏观审慎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重要维度之一。内涵与背景根据巴塞尔银行业监管委员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