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10)
- 2023(12153)
- 2022(10802)
- 2021(10160)
- 2020(8653)
- 2019(20008)
- 2018(20177)
- 2017(39804)
- 2016(21592)
- 2015(24380)
- 2014(24688)
- 2013(24578)
- 2012(22527)
- 2011(20439)
- 2010(20598)
- 2009(19302)
- 2008(18955)
- 2007(16814)
- 2006(15080)
- 2005(13636)
- 学科
- 济(83981)
- 经济(83851)
- 管理(68094)
- 业(62955)
- 企(53101)
- 企业(53101)
- 方法(39061)
- 数学(33751)
- 数学方法(33414)
- 财(25340)
- 中国(23896)
- 农(22558)
- 制(22490)
- 业经(19312)
- 学(17034)
- 银(16375)
- 贸(16373)
- 贸易(16363)
- 银行(16338)
- 易(15936)
- 务(15770)
- 财务(15702)
- 财务管理(15668)
- 行(15553)
- 地方(15170)
- 企业财务(14880)
- 体(14647)
- 农业(14358)
- 融(14278)
- 金融(14275)
- 机构
- 大学(315525)
- 学院(312210)
- 管理(125746)
- 济(125461)
- 经济(122561)
- 理学(108371)
- 理学院(107216)
- 管理学(105614)
- 管理学院(105041)
- 研究(101348)
- 中国(78214)
- 京(67555)
- 财(62777)
- 科学(60521)
- 所(50310)
- 财经(49531)
- 中心(46080)
- 农(45690)
- 江(45318)
- 研究所(45217)
- 经(44761)
- 业大(44132)
- 北京(43256)
- 范(39914)
- 师范(39597)
- 经济学(37548)
- 州(36975)
- 财经大学(36837)
- 院(36658)
- 农业(35427)
- 基金
- 项目(206594)
- 科学(162235)
- 研究(154434)
- 基金(149809)
- 家(128751)
- 国家(127696)
- 科学基金(109827)
- 社会(96654)
- 社会科(91539)
- 社会科学(91517)
- 基金项目(79996)
- 省(79618)
- 教育(70583)
- 自然(70564)
- 自然科(68821)
- 自然科学(68807)
- 自然科学基金(67575)
- 划(66987)
- 编号(64241)
- 资助(61659)
- 成果(53197)
- 部(46454)
- 重点(45349)
- 课题(43616)
- 发(43094)
- 创(42845)
- 制(41321)
- 教育部(40152)
- 项目编号(40129)
- 创新(39974)
- 期刊
- 济(140137)
- 经济(140137)
- 研究(97153)
- 中国(57780)
- 财(47517)
- 管理(47134)
- 学报(45749)
- 科学(42526)
- 农(41494)
- 大学(35261)
- 教育(34051)
- 学学(33006)
- 融(31626)
- 金融(31626)
- 农业(28414)
- 技术(26176)
- 财经(24416)
- 业经(22854)
- 经济研究(21749)
- 经(20622)
- 问题(18773)
- 理论(17494)
- 图书(16176)
- 实践(16053)
- 践(16053)
- 技术经济(14900)
- 现代(14743)
- 科技(14684)
- 贸(14509)
- 商业(13873)
共检索到4622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小金
前几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犹在,信用评级机构面临严重的"声誉危机"。本文通过借鉴声誉溢价模型,分析不同收费模式下声誉如何影响评级机构行为,认为现有的收费模式并不是导致"声誉失效"的原因,而是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应建立起声誉机制并实施有效的监督。
关键词:
信用评级机构 声誉机制 收费模式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强 张宝
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信用评级机构未能及时向投资者提示结构化金融产品的潜在风险是其原因之一。金融危机使得评级机构面临着"声誉危机",这也显示出声誉机制没有发挥应有的激励约束作用。本文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通过声誉溢价模型考察了信用评级机构声誉机制,并结合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发展状况,分析了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声誉机制缺失动因,提出了重塑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声誉机制,提高评级质量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声誉机制 评级质量 声誉溢价
[期刊] 征信
[作者]
梁涛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信用危机激发了社会对"信用评级悖论"的关注。声誉溢价模型与美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历史说明了声誉机制对破解"信用评级悖论"、促进信用评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由于竞争过度、评级方法不透明、声誉信号传递不通畅和付费方式的影响,我国评级市场声誉机制难以发挥其作用。因此,应改革现有的信用评级体系,增强信用评级业的有序竞争,提高信用评级的透明度,加强对信用评级市场的金融监管,改进信用评级机构的管理框架,促进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评级市场 声誉机制 信用评级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梁涛
评级机构的成功建立在因其发布准确和可信的评级而享有"声誉"的基础之上。本文分析了当前信用评级市场声誉机制失效的具体表现,运用C-F模型分析信用评级市场的声誉机制,对当前国际信用评级市场声誉机制失效的原因进行剖析,并且结合我国评级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规范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行为、促进声誉机制发挥作用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信用评级 声誉机制 C-F模型 利益冲突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王雄元 张春强
本文以2009—2012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中期票据为样本,检验信用评级的债务融资成本效应在我国债券市场的适用性与作用机理。结果显示:(1)信用评级越高,中期票据融资成本越低,且相对主体评级,债项评级融资成本效应更强;(2)发行前主体评级调增和较低的评级机构声誉均会减弱信用评级的融资成本效应;(3)国有产权和公司上市也会削弱信用评级的融资成本效应,但募集资金仅为还贷时,信用评级的融资成本效应更大。这些结论有助于丰富信息披露、债务融资成本及声誉机制类文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邢天才 詹明君 王文钢
本文以我国2010—2014年的企业债和公司债为样本,构建了新的声誉指标,分析了声誉机制和评级机构竞争对债券信用评级质量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高声誉的评级机构出具的债券信用评级具有较高的评级质量;评级机构竞争加剧了评级虚高,降低了债券信用评级质量;声誉机制能够抑制评级机构竞争导致的评级虚高,提高债券信用评级质量。本文为衡量我国评级机构声誉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辩证地看待评级机构竞争的影响。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彭宇松
近期欧债危机表明,信用评级已成为影响国家金融主权和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可是当前却被控制在少数美国信用评级机构手中。因此,构建可持续发展而有公信力的信用评级业是中国维护切身利益的必然要求。本文基于信誉机制理论框架剖析了中国信用评级市场,认为自发需求不足和信息化水平低对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和公信力构成巨大挑战,而依靠行政力量推动则强化了监管的必要性,迫切需要提高监管方式的有效性。
关键词:
信用评级 信誉机制 特许权价值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施先旺 李钻
笔者以2003年2012年我国分析师评级数据、基金公司佣金分仓与季度十大重仓股数据以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为样本,研究了基金公司券商的佣金分仓对分析师评级的影响。研究发现,基金公司的佣金分仓与关联分析师对基金重仓股的乐观评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声誉机制能显著抑制上述利益冲突造成的乐观评级。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券商研究部门的监督和引导,让分析师真正做到独立、客观和诚实。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施先旺 李钻
笔者以2003年~2012年我国分析师评级数据、基金公司佣金分仓与季度十大重仓股数据以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为样本,研究了基金公司券商的佣金分仓对分析师评级的影响。研究发现,基金公司的佣金分仓与关联分析师对基金重仓股的乐观评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声誉机制能显著抑制上述利益冲突造成的乐观评级。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券商研究部门的监督和引导,让分析师真正做到独立、客观和诚实。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余丽霞 温文 郑洁
伴随着社会信用建设的进一步深入,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重要支撑的信用评级中介机构一直被认为是投资利益的"守护者"和资本市场的"看门人",但因国际公认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的垄断,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备受阻碍,发展速度趋缓。本文在结合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SWOT矩阵分析模型对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内在优势、劣势以及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本土信用评级机构核心竞争力、强化对信用评级行业监管、完善行业法律法规等对策建议。
[期刊] 征信
[作者]
姜楠 希莫
2008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信用评级对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性。金融危机中,由于信用评级机构推波助澜的行为表现,导致金融危机范围的扩大和深化,致使信用评级机构声誉大幅下降。在信用评级机构声誉资本机制存在失灵现象的情况下,应以声誉资本理论为基础,对信用评级机构的声誉资本进行分析,并通过转变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模式、加强对发行方付费利益冲突监管、科学确定信用评级机构准入和退出标准、完善信用评级机构自律机制,重建信用评级机构的声誉资本。
[期刊] 征信
[作者]
楚建会
利益冲突被认为是信用评级机构失去中立性和丧失预警功能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现有的信用评级机构的运行模式来看,利益冲突广泛存在于信用评级机构和评级分析师两个层面。次贷危机发生之后,美国的监管部门不断地修改现有法律,并发布一些监管条例,试图控制利益冲突对评级结果的影响。信用评级机构也通过内部规则和程序治理利益冲突。
关键词:
信用评级机构 利益冲突 规制 内部治理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查道林 费娟英
独立审计声誉并不完全等同于审计的独立性与信任度 ,它是由卓异的审计服务品质、足够的综合能力、适度的事务所规模、较高的品牌专用性和悠久的历史沉淀等因素互动而成的 ;独立审计声誉机制的功能集中表现在信号传递、质量担保和节约社会成本等方面。我国事务所创建独立审计声誉机制的主要困难在于 ,创建环境与创建主体自身所存在的障碍。解决审计声誉机制创建中的困难 ,应主要从培养高质量审计服务的自愿需求、建立审计服务质量的识别和控制系统、适当运用惩戒机制与放开审计收费管制 ,以及完善促进审计市场合理竞争的相关制度安排等方面着手。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于洪辉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成为舆论指责的焦点。毫无疑问,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对此次金融危机负有失察的责任,然而,信息获得的相对有限性,基于历史、模拟的情景假设也令评级方式存在着客观局限。如何恢复信用评级机构受损的社会公信力,文章从变革评级机构内部治理机制和加强政府对信用评级业的监管两个方面提出建议,指出我国信用评级业应坚持"政府驱动型"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
信用评级机构 信用评级预警 信用评级方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