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26)
2023(5825)
2022(4932)
2021(4783)
2020(4014)
2019(9142)
2018(9274)
2017(18002)
2016(10288)
2015(11666)
2014(11541)
2013(11738)
2012(11515)
2011(10403)
2010(11013)
2009(10349)
2008(10577)
2007(9807)
2006(8995)
2005(8421)
作者
(31261)
(25973)
(25661)
(24621)
(16490)
(12219)
(11733)
(9893)
(9891)
(9482)
(8998)
(8565)
(8468)
(8433)
(8196)
(8142)
(7713)
(7634)
(7619)
(7501)
(6839)
(6498)
(6423)
(5973)
(5972)
(5968)
(5923)
(5912)
(5323)
(5309)
学科
(37136)
经济(37090)
管理(25966)
(24817)
(18924)
企业(18924)
方法(16289)
中国(14319)
数学(14304)
数学方法(14154)
(12505)
(12188)
(11703)
(10269)
银行(10240)
(9790)
(8754)
金融(8753)
教育(8684)
(8174)
(8103)
贸易(8094)
业经(8011)
(7898)
农业(7730)
(7653)
制度(7648)
理论(7591)
(6806)
财务(6800)
机构
大学(153012)
学院(149547)
(60788)
经济(59109)
研究(55317)
管理(51630)
中国(44103)
理学(42781)
理学院(42241)
管理学(41457)
管理学院(41190)
(33842)
(32912)
科学(31538)
(28543)
(26356)
研究所(25423)
财经(24968)
(24919)
中心(24754)
(22522)
北京(22414)
(21150)
师范(20918)
业大(20742)
农业(20465)
(19977)
(19943)
经济学(19217)
财经大学(18504)
基金
项目(88095)
科学(67127)
研究(67009)
基金(61500)
(53912)
国家(53461)
科学基金(43312)
社会(40202)
社会科(37849)
社会科学(37839)
(33686)
教育(33161)
基金项目(31861)
(29541)
编号(28471)
自然(26602)
资助(25916)
自然科(25869)
自然科学(25849)
成果(25581)
自然科学基金(25399)
课题(21251)
(20698)
重点(20463)
(18912)
(18041)
(17821)
教育部(17563)
大学(17042)
创新(16890)
期刊
(73587)
经济(73587)
研究(52728)
中国(35078)
教育(24661)
(24577)
(23892)
学报(23701)
(21297)
金融(21297)
科学(21192)
管理(19873)
大学(18050)
学学(16614)
农业(16085)
技术(13256)
财经(12861)
经济研究(11651)
(10982)
业经(10678)
问题(10058)
(9296)
理论(8635)
国际(8335)
(8093)
(8044)
实践(7788)
(7788)
图书(7395)
(7235)
共检索到2447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殷金成  
我国是以银行及其信贷业务为主的融资模式,信用风险和资本监管非常重要,发挥合格信用衍生工具的监管资本缓释功能已是必然。2009年,我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诞生,其总体符合巴塞尔委员会和银监会有关合格信用衍生工具要求。因此,建议从政策层面、文本标准和银行内部建设三个方面逐步完善我国信用衍生工具资本缓释功能。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王萍萍  潘炳强  
2010年10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公布了《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标志着我国正式推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开启了信用衍生产品创新的实践。《指引》的公布,将改变我国作为亚洲最大信用债券市场不能进行风险对冲的局面。因此,加快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等衍生产品的创新发展,将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魏明  王琼  
信用衍生品(credit derivatives)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用于规避信用风险的新型金融衍生工具。它在保留资产的前提下,将信用风险从其他风险类型中分离出来,并提供风险转移机制,使得信用风险管理第一次拥有了和市场风险管理同样的对冲手段,从根本上改变了信用风险管理的传统特征。根据英国银行家协会(BBA)的报告,2002年全球信用衍生品交易已经达到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李永军  丁守海  刘晔  
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在经济下行期面临诸多挑战,利用信用衍生工具可以有效减缓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承担,降低中国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累积,有效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中国金融市场快速深化,法规逐步健全,为发展信用衍生工具提供了有利条件,立足现实,审慎稳妥发展信用衍生品,是中国当前纾解金融体系信用风险的有效途径。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李永军  丁守海  刘晔  
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在经济下行期面临诸多挑战,利用信用衍生工具可以有效减缓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承担,降低中国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累积,有效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中国金融市场快速深化,法规逐步健全,为发展信用衍生工具提供了有利条件,立足现实,审慎稳妥发展信用衍生品,是中国当前纾解金融体系信用风险的有效途径。
[期刊] 征信  [作者] 陈宬旭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是我国近年来出现的信用衍生产品,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金融产品的信用风险。分析我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市场现状,针对市场发展初期出现的如参与者单一化、定价基础较为薄弱等问题,提出我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市场体系改革途径及建议对策。
[期刊] 征信  [作者] 游春  胡才龙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的推出有助于完善风险分担机制以吸引更多的市场参与者,提高直接融资份额,提升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综合管理能力,金融市场自此再添新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我国CRM推出的时间短,发展速度相对非常缓慢,CRM在初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市场参与主体单一、缺乏专业的法律法规、市场监管难度大、信息披露不完整等问题。应大力发展多元化市场参与主体,制定专业的法律法规配套措施,提高对市场的监管能力,加大信息的披露力度等,以保证CRM快速的发展。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周雷  吴兴旺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涂永红  赵雪情  程鹏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是中国金融体系通过金融创新、以市场手段管理信用风险的重要里程碑。与欧美国家的同类产品CDS相比,CRM有其独特性。本文首先介绍CRM及其交易,然后从金融创新、银行稳健性、债券市场发展、信用共担体系完善等方面阐述了CRM在推动中国金融市场深化方面的积极作用。最后,本文针对CRM市场发展中暴露出来的市场主体同质化、产品设计单一、定价机制不健全、监管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马韧韬  周永坤  曾辉  
从理论上讲,信用衍生工具则能够剥离信用风险并单独交易,从而更好地实现风险的分散、转移和管理。在总结国际经验,特别是回顾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相关争论的基础之上,本文认为:与国际市场投机过度、监管不足的情况相反,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信用衍生工具发展迟缓,难以满足市场主体管理信用风险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发展信用衍生工具。目前中国银行间市场引入的CRM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市场制度框架、参与主体、市场运行机制、外部环境和信用风险定价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有必要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卜振兴  
作为能够实现风险隔离和风险转移的一种重要的衍生金融产品,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产生可以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本文在回顾国内外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发展的现状后,分析了我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发展中存在的诸如法律法规有待完善、会计处理有待解决、定价机制需要建立、投资机构需要优化、业务能力有待提升等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在政策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我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未来发展的前景非常广阔。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王世斌  胡兆峰  
在美国金融危机中,信用衍生工具曾经扮演着扩大和传递风险的作用。因此,如何借鉴美国对信用衍生工具的认识和监管,将对我国在"规范"中发展信用衍生工具市场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黄树青  丁雅楠  
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关乎银行业的生存与发展。信用风险缓释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成为当今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回顾了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及其发展历程,分析了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在我国的最新发展状况,通过比较我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和国际上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发展的差距,寻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波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在包括资产证券化在内的金融市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交易的集中化、投机化和去监管化却蕴积出市场风险,并在次贷危机中集中爆发。汲取危机教训,美国Dodd-Frank法案和国际掉期协会ISDA制定的大/小爆炸协议代表着市场监管的初步建立。有鉴于此,在我国现行的CRM场内交易机制下,要进一步对交易主体资格、交易信息披露、履约争议解决、市场稳定性影响等事项构建严格的持续监管机制。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崔也光  郭峰  
信用风险缓释产品是分离、转移、对冲和管理信用风险的工具,也是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新型衍生金融工具。对信用风险缓释产品的会计处理西方发达国家较为成熟,而我国的信用增进业务刚刚起步,目前还没有涉及行业的会计处理方法。因此,文章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特点,以信用风险缓释产品为对象,探讨其会计处理方法,特别是公允价值计量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