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990)
- 2023(21219)
- 2022(18057)
- 2021(16607)
- 2020(14142)
- 2019(32085)
- 2018(31894)
- 2017(61467)
- 2016(33439)
- 2015(37279)
- 2014(37017)
- 2013(36659)
- 2012(33607)
- 2011(30222)
- 2010(30384)
- 2009(28267)
- 2008(28226)
- 2007(25320)
- 2006(22522)
- 2005(20324)
- 学科
- 济(139318)
- 经济(139135)
- 业(111961)
- 管理(109185)
- 企(97543)
- 企业(97543)
- 方法(62169)
- 数学(51315)
- 数学方法(50659)
- 财(42275)
- 农(40133)
- 业经(38230)
- 中国(36291)
- 制(30834)
- 务(28336)
- 财务(28255)
- 财务管理(28208)
- 学(27614)
- 农业(27428)
- 地方(27422)
- 企业财务(26802)
- 技术(24479)
- 理论(24221)
- 贸(23919)
- 贸易(23905)
- 和(23763)
- 易(23241)
- 银(22522)
- 银行(22468)
- 体(21679)
- 机构
- 学院(482418)
- 大学(482027)
- 济(195150)
- 管理(191345)
- 经济(191060)
- 理学(164505)
- 理学院(162732)
- 管理学(159948)
- 管理学院(159036)
- 研究(158086)
- 中国(121069)
- 京(102873)
- 科学(97472)
- 财(95223)
- 农(79437)
- 所(79224)
- 财经(75364)
- 江(72395)
- 中心(72382)
- 研究所(71537)
- 业大(71353)
- 经(68411)
- 北京(64771)
- 农业(62105)
- 范(60773)
- 师范(60187)
- 经济学(59238)
- 州(58042)
- 院(57581)
- 财经大学(55937)
- 基金
- 项目(322403)
- 科学(254581)
- 基金(235028)
- 研究(235003)
- 家(204801)
- 国家(203094)
- 科学基金(175346)
- 社会(149151)
- 社会科(141449)
- 社会科学(141417)
- 省(125710)
- 基金项目(123923)
- 自然(114154)
- 自然科(111508)
- 自然科学(111476)
- 自然科学基金(109475)
- 教育(107410)
- 划(105171)
- 资助(96845)
- 编号(95374)
- 成果(77431)
- 重点(72018)
- 部(70943)
- 发(68551)
- 创(67809)
- 课题(65003)
- 创新(62961)
- 国家社会(61823)
- 科研(61491)
- 教育部(60889)
- 期刊
- 济(216776)
- 经济(216776)
- 研究(141194)
- 中国(90443)
- 财(76021)
- 学报(75816)
- 管理(74397)
- 农(72852)
- 科学(69249)
- 大学(58008)
- 学学(54681)
- 农业(49948)
- 教育(48291)
- 融(43857)
- 金融(43857)
- 技术(42563)
- 财经(37574)
- 业经(36920)
- 经济研究(33965)
- 经(32274)
- 问题(28737)
- 业(27763)
- 图书(24728)
- 技术经济(24521)
- 理论(23262)
- 科技(22594)
- 版(22540)
- 现代(22467)
- 统计(22335)
- 商业(21831)
共检索到7149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雷平
利用2002年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省际面板数据,通过研究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区域集聚效应,探讨了我国省际水平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的区域根植性。结果发现,在省际水平上,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内部规模经济效应与雅各布斯外部性,直觉上应当在高技术产业中表现较为显著的马歇尔外部性与相关产业集聚效应并不显著,表明从省际水平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还没有形成集群的协作优势,进一步的产业结构研究显示,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受国际产业布局影响大,产业价值链缺乏区域根植性是导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当前集聚效应特征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电子信息制造业 集聚经济 根植性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孟凡峰
文章在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影响的理论机制的基础上,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对中国大陆30个省份2003年~2010年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了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其知识溢出效应和创新效应为制造业企业的升级提供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从而促进了制造业的升级。据此,文章提出了促进制造业升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产业集聚 制造业升级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乔海曙 胡文艳 钟为亚
笔者从产业集聚来源出发分析产业集聚对能源效率的作用机制,通过对中介变量——产业竞争力的分析,建立产业集聚与能源效率之间的理论模型。笔者以2000年~2010中国省域制造业20个行业为研究对象,区分专业化与多样化产业集聚,运用系统GMM方法分别探究其与能源效率的作用机制。实证研究表明:制造业专业化产业集聚相对多样化产业集聚更有利于能源效率的提升,过度产业竞争下专业化产业集聚不利于能源效率的提升。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珍珍 陈功玉
物流产业集聚已经成为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活力的关键。本文基于1998-2007年31个省级面板数据计算了我国的物流产业集聚度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物流产业集聚度的利益来源以及物流产业集聚度对工业增加值的影响。经分析得出物流产业集聚的发展存在空间结构上的差异。一些地区由于具有较强的资源禀赋优势和主导产业优势,而使得该地区的物流产业集聚度高于其他地区,同时这种物流产业集聚度的地区差异又导致了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发展水平的差异。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徐建中 王曼曼
基于我国区域制造业集聚的时空异质性分析,考虑不同技术进步路径,实证考察了制造业集聚、制造业集聚与技术进步的关联效应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东部地区绝大多数省份呈现高度制造业集聚(MI≥0.05)状态,中西部地区大多数省份则呈现中度制造业集聚(0.02≤MI<0.05)状态,且随着时间延伸,中西部地区制造业逐渐往东部地区集聚;对于技术进步路径变量,自主研发创新显著正向影响绿色创新绩效,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购买对绿色创新绩效呈现微弱或不显著负向影响;制造业集聚与绿色创新绩效间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制造业集聚与自主研发创新的协同效应显著正向影响绿色创新绩效,而制造业集聚与技术引进及国内技术购买的正向协同效应却受到抑制,甚至负向影响绿色创新绩效。
关键词:
制造业集聚 技术进步 绿色创新绩效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许钊 张营营 高煜
在分析经济集聚影响制造业升级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双循环"战略的现实背景,基于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在空间效应视角下研究了经济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经济集聚与本地区制造业生产率和盈利能力呈"倒U"型关系;与邻近地区制造业生产率水平呈"倒U"型关系,与盈利能力呈"U"型关系。同时,经济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和时间异质性。利用指数衰减空间权重矩阵进一步研究发现,经济集聚对邻近地区制造业生产率和盈利能力的有效作用范围分别为450km和550km。本土市场效应、物质资本积累效应、劳动力成本效应是经济集聚影响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机制;其中,本土市场效应存在负向作用,物质资本积累效应、劳动力成本效应存在正向作用。本文以空间效应视角为切入点,为理解"双循环"战略下经济集聚与制造业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对城市发展和制造业优化升级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谢治春
制造业的集聚和城镇化的推进不仅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布差异,而且城镇化的空间相关性随着各地区间空间关联水平的提高而日益显著。考虑这一特征后的空间计量模型不仅证实了这一空间相关性,而且还表明制造业地区集聚对城镇化水平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外资流入加快、制造业就业人数增加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均能推进城镇化水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这一研究结论对产业政策及城镇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有积极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制造业 制造业集聚 城镇化 空间计量分析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伟娜 徐勇
采用2001~201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技术效率之间的关系。全样本回归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技术效率呈倒U型关系,人均消费水平与环境技术效率也呈倒U型,科技投资和企业环境管理能力与环境技术效率显著正相关,工业结构和能源消耗与环境技术效率显著负相关;东、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技术效率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大差异性。政府应针对各区域制造业集聚发展阶段及特征制定相应政策,促进环境技术效率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制造业集聚 环境技术效率 协调发展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杜庆华
本文在计算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和国际竞争力水平这两个指标的基础上,结合钻石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结果发现,产业集聚显著地提升了国际竞争力,但这种提升存在行业结构上的差异。产业地理集聚度及其变化对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差异可以为政府的产业政策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国际竞争力 影响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郭然 原毅军
本文利用STIRPAT随机模型,以产业集聚的环境外部性为切入点,基于2008—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制造业集聚两个方面检验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总体而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环境污染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制造业集聚对环境污染产生倒"U"形影响效应,即当制造业集聚未达到"门槛值"之前,制造业集聚水平的提高加剧了环境污染,而一旦集聚水平超过"门槛值",制造业集聚的环境正外部性才能够显现。此外,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的关联效应对环境污染影响的检验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倒"U"形曲线"门槛值"位置上起到了关键作用;我国绝大部分省份位于倒"U"形曲线的左侧,制造业集聚水平尚未跨越"门槛值"而发挥环境正外部性。本文进一步将全国样本分为东部、中部、西部省份,检验了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影响的地区及行业异质性。其中,相比于中西部省份,东部省份制造业集聚表现出更为显著加剧环境污染的作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东部省份表现出对环境污染更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低端生产性服务业在中、西部省份抑制作用更显著。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制造业集聚 环境污染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杜宇玮 周长富
以代工模式嵌入全球价值链,是后进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有效战略和重要途径,但可能因锁定效应而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产业升级。本文首先从投入、需求与功能三个维度将代工产业的锁定效应分解为要素锁定效应、市场锁定效应和价值链锁定效应,进而利用2001-2008年中国制造业分行业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国际代工模式下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的锁定效应。结果显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表现出要素锁定效应和市场锁定效应,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则兼具上述三种锁定效应;外资代工促成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锁定效应,全球价值链分工因素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具有"双刃剑"作用,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则具有显著的锁定效应;工资水平对劳动密集型...
关键词:
锁定效应 代工 产业升级 制造业 价值链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周小柯 席艳玲 吉生保
利用2001-2011年中国30个省区面板数据和系统GMM估计法,考察了制造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两者在全国层面呈现"倒U"型关系;分区域看,东部地区产业集聚同经济增长呈"倒U"型关系,劳动力的拥挤效应十分明显;中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同经济增长则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产业集聚 经济增长 区域差异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寇冬雪 黄娟
绿色化已成为制造业升级的重要考量,识别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减排的调节机制,对加快制造业绿色转型、推进"两业"深度融合具有现实意义。基于2003—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模型探究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影响污染排放强度过程中发挥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随制造业集聚程度的提高,污染排放强度存在先升高后降低的"倒U型"曲线特征。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影响污染排放强度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调节作用,能有效降低制造业集聚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强度,且该作用呈现西部最高、中部次之、东部最低的区域异质性特征。进一步地,将生产性服务业划分为五种行业类别,各生产性服务业的调节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此外,将物流业纳入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结果表明,物流业对制造业的减排过程存在积极的调节效应。因此,为探索产业多元化融合模式,助力"两业"深度融合,应根据区域禀赋和行业特性,有针对性地引导"两业"深度融合。具体地,应根据行业特征及其关联性,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润滑作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提升;依托生产性服务业的外部性优势,打造绿色物流体系;同时注重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为加快推进"两业"深度融合保驾护航。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刘叶 刘伯凡
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我国制造业依旧呈现疲软状态。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破除制造业的发展困境,成为当前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城市群"为空间研究范畴,构建了产业协同集聚与制造业生产效率间的动态面板回归模型,并利用我国22个城市群2003—2011年的相关数据,检验了城市群范围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论显示:(1)面向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产生了正向影响;(2)技术进步而非技术效率的改进,是面向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途径;(...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杨丹萍 毛江楠
文章以中国15个制造业1999-2008年的数据为对象,以反映制造行业国际竞争力的RCA指数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以衡量行业地理集聚度的C4指数为模型的解释变量,利用固定影响的变系数模型对C4指数与RCA指数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对于近90%的制造行业而言,两者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最后根据实证结论,文章提出了如何通过发展产业集聚提升制造业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环境规制、行业异质性与区域产业集聚——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GMM方法
集聚、空间动态外部性与企业创新绩效——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
空间外部性、比较优势与制造业集聚——基于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动态外部性与地区产业增长——基于中国省际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同城关系、行业内外溢效应与集聚——来自制造业2000-2007年市际面板数据的实证
环渤海城市制造业集聚的经济增长溢出效应与拥挤效应——基于面板门限模型的实证分析
我国CO_2减排成本对于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基于制造业29个大类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
吸收能力、产业集聚与公共研发补贴的效率——基于我国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中国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基于热点经济区域面板数据的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制造业集聚与技术创新——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