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16)
- 2023(10283)
- 2022(8416)
- 2021(7698)
- 2020(5944)
- 2019(13653)
- 2018(13581)
- 2017(25965)
- 2016(14045)
- 2015(15948)
- 2014(16109)
- 2013(16001)
- 2012(15566)
- 2011(14333)
- 2010(14901)
- 2009(13952)
- 2008(13847)
- 2007(12433)
- 2006(11499)
- 2005(11013)
- 学科
- 济(68973)
- 经济(68898)
- 管理(36182)
- 业(33775)
- 中国(24790)
- 企(24461)
- 企业(24461)
- 地方(22564)
- 方法(21410)
- 农(19723)
- 数学(17993)
- 数学方法(17847)
- 业经(15999)
- 银(13792)
- 银行(13781)
- 制(13632)
- 行(13506)
- 农业(13373)
- 融(13291)
- 金融(13290)
- 地方经济(13130)
- 财(12513)
- 贸(12494)
- 贸易(12477)
- 学(12307)
- 发(12230)
- 易(12014)
- 环境(11382)
- 理论(10890)
- 和(10145)
- 机构
- 学院(209562)
- 大学(207861)
- 济(89613)
- 经济(87585)
- 研究(76703)
- 管理(74646)
- 理学(62116)
- 理学院(61307)
- 中国(60613)
- 管理学(60452)
- 管理学院(60037)
- 京(46032)
- 科学(44234)
- 财(43792)
- 所(38833)
- 研究所(34474)
- 中心(34199)
- 江(33832)
- 财经(33185)
- 范(31355)
- 师范(31083)
- 农(30939)
- 北京(30302)
- 经(29845)
- 州(27937)
- 经济学(27891)
- 院(27777)
- 业大(25796)
- 经济学院(25035)
- 师范大学(24955)
- 基金
- 项目(126204)
- 研究(99320)
- 科学(99025)
- 基金(87588)
- 家(74762)
- 国家(74075)
- 科学基金(62544)
- 社会(62392)
- 社会科(59063)
- 社会科学(59054)
- 省(50911)
- 教育(45890)
- 基金项目(45371)
- 划(42405)
- 编号(42106)
- 自然(35973)
- 成果(35919)
- 资助(35246)
- 自然科(35006)
- 自然科学(34996)
- 自然科学基金(34325)
- 发(34041)
- 课题(31087)
- 重点(29378)
- 发展(28164)
- 部(27814)
- 展(27686)
- 创(26648)
- 年(25470)
- 国家社会(25449)
- 期刊
- 济(112180)
- 经济(112180)
- 研究(71889)
- 中国(50367)
- 教育(32174)
- 财(30499)
- 管理(30354)
- 农(29992)
- 学报(26975)
- 科学(26636)
- 融(25364)
- 金融(25364)
- 大学(20988)
- 农业(20774)
- 技术(20394)
- 业经(19369)
- 学学(19199)
- 经济研究(18023)
- 财经(16549)
- 问题(15294)
- 经(14341)
- 贸(12644)
- 图书(11274)
- 商业(11152)
- 国际(11152)
- 理论(10584)
- 坛(10478)
- 论坛(10478)
- 业(10431)
- 技术经济(10263)
共检索到3448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范恒山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不断完善,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很强的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今后,在"十二五"时期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内,要与时俱进地把握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不断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范恒山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全面回答了新时期我国要什么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栋生
区域协调发展 ,是坚持科学发展观 ,落实“五个统筹”的要求 ,而东中西合作互动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文章总结我国区际经济技术合作的丰富经验 ,分析了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 ,构建了理论分析框架 ,提出了进一步推进东中西合作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东中西合作 协作利益 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杨涛
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难点之一,就是区域经济结构出现愈加严重的失衡问题。从金融的角度来看,区域金融失衡本身就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重要表现。同时,由于很少考虑到区域协调目标,货币金融政策客观上也难以解决区域失衡问题。对此,在梳理相关理论研究和借鉴国外政策经验的基础上,本文着重探讨了当前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及政策运用的状况和问题,并且从多层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协调 经济结构 金融政策 货币政策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薛敏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珠三角、长三角、华北平原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而其他广大地区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水平。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汪阳红
"十二五"时期,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要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新机遇与挑战,加快推进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培育多极带动的国土空间格局,促进东中西地区良性互动发展,健全区际利益协调机制,完善区域政策管理体系。一、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宏观背景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孙继凤
缩小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 ,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运用“新经济增长理论”分析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内在机制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
新经济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任保平 巩羽浩
区域协调发展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区域协调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国区域经济产生的显著影响,包括扩大内需、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与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有利于深入挖掘国内需求,缓解问题区域症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区域产业布局;赋能城乡融合发展,加速区域协调发展进程。数字经济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应重点从以下方面着手:加强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条件建设、建立全国范围内适配数字经济发展的网络体系和培育数据要素统一大市场。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王霞 孙中和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重视开发落后地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其实践经验尤其值得我国借鉴。本文在全面考察美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基础上,总结其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对我国区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有益政策建议。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易志坤 林繁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各国政府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目标。美国政府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优化生产力结构和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使“阳光地带”经济迅猛发展。德国的区域援助政策是德国政府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政策相互配合,在促进经济落后地区发展,平衡地区差异,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杏梅
主体功能区建设是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认为主体功能区建设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创新,在分析行政区经济管理模式下导致的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基础上,探讨了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区域协调功能,提出加强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行政区经济 区域协调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周建霞 程书华 李进英
近十年来,河北经济快速增长,出现了曹妃甸、沧州渤海新区、秦皇岛港口等经济发达区,冀中、冀南正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省内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朝科 吴家莉 刘泮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释了新时代新征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站在“两个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审视,区域发展不协调无疑是影响第二个百年目标顺利实现的重大问题之一,没有区域协调发展就谈不上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悉国内外发展大势,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针对包括区域、城乡发展不协调、不平衡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点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新思想和新论断,是指导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遵循。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华星 石大千 余红伟
交通基础设施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本文将高铁开通当做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3-2016年高铁、上市公司和地级市匹配得到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PSM-DID)的方法研究了高铁开通对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开通高铁和未开通高铁城市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收敛趋势,这表明高铁开通存在较大的扩散效应,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进一步的异质性研究发现,在城市层面,高铁开通的扩散效应在规模较大的城市和非中心城市更加明显,在企业层面,高铁开通的扩散效应对民营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影响更强;机制验证结果表明高铁开通可能通过促进开通城市的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周边城市扩散和加工制造产业向周边城市转移进而产生了较大的扩散效应,缩小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