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29)
- 2023(7687)
- 2022(6519)
- 2021(5987)
- 2020(5271)
- 2019(12081)
- 2018(12486)
- 2017(24190)
- 2016(13191)
- 2015(14962)
- 2014(15266)
- 2013(15274)
- 2012(14463)
- 2011(13273)
- 2010(13966)
- 2009(13636)
- 2008(13965)
- 2007(12646)
- 2006(12107)
- 2005(11435)
- 学科
- 济(73579)
- 经济(73514)
- 管理(47828)
- 业(37795)
- 企(33361)
- 企业(33361)
- 方法(23250)
- 财(20379)
- 数学(19954)
- 数学方法(19823)
- 中国(19217)
- 制(18356)
- 地方(16715)
- 业经(14123)
- 银(13624)
- 银行(13620)
- 农(13405)
- 行(12969)
- 体(12859)
- 务(12353)
- 财务(12319)
- 财务管理(12282)
- 地方经济(12156)
- 学(11819)
- 企业财务(11634)
- 融(11597)
- 金融(11597)
- 策(10752)
- 体制(10098)
- 和(9295)
- 机构
- 大学(195601)
- 学院(194241)
- 济(92585)
- 经济(90573)
- 管理(72916)
- 研究(68889)
- 理学(58874)
- 中国(58478)
- 理学院(58236)
- 管理学(57570)
- 管理学院(57158)
- 财(49728)
- 京(42747)
- 财经(36531)
- 科学(36179)
- 所(35008)
- 经(32832)
- 江(31733)
- 中心(30725)
- 研究所(30493)
- 经济学(29681)
- 北京(28381)
- 财经大学(26788)
- 经济学院(26250)
- 州(25109)
- 范(24360)
- 农(24329)
- 师范(24181)
- 院(23974)
- 业大(21493)
- 基金
- 项目(104824)
- 科学(81565)
- 研究(81262)
- 基金(74994)
- 家(63217)
- 国家(62660)
- 科学基金(53127)
- 社会(52590)
- 社会科(49768)
- 社会科学(49754)
- 省(39539)
- 基金项目(38466)
- 教育(37421)
- 编号(33241)
- 划(32569)
- 资助(31942)
- 自然(30942)
- 自然科(30103)
- 自然科学(30095)
- 自然科学基金(29525)
- 成果(29485)
- 部(24268)
- 课题(23810)
- 重点(23560)
- 发(23245)
- 性(21996)
- 国家社会(21748)
- 教育部(21394)
- 人文(20731)
- 制(20701)
- 期刊
- 济(121460)
- 经济(121460)
- 研究(72136)
- 中国(44104)
- 财(41615)
- 管理(34113)
- 融(26581)
- 金融(26581)
- 学报(22797)
- 科学(22668)
- 农(21729)
- 教育(21085)
- 财经(20210)
- 经济研究(20180)
- 大学(18745)
- 技术(18429)
- 经(17624)
- 学学(17402)
- 业经(16467)
- 问题(15690)
- 农业(13708)
- 贸(12193)
- 技术经济(11584)
- 国际(11055)
- 经济管理(10492)
- 理论(10425)
- 现代(10136)
- 会计(10126)
- 改革(10010)
- 革(10010)
共检索到3350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战奎
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基于新常态背景,我国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宏观战略。供给侧改革的实施,需要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因此政府需要不断优化经济管理职能,利用新思维开拓新的发展局面。进行供给侧改革,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需要把握时代特征,在科学化、合理化的基础上,做好"转型、创新和改革"方面的工作,才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利用新思维,实现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 宏观经济调控 管理 新思维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战奎
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基于新常态背景,我国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宏观战略。供给侧改革的实施,需要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因此政府需要不断优化经济管理职能,利用新思维开拓新的发展局面。进行供给侧改革,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需要把握时代特征,在科学化、合理化的基础上,做好"转型、创新和改革"方面的工作,才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利用新思维,实现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 宏观经济调控 管理 新思维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刘元春 闫衍 刘晓光
2016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在持续探底中开始呈现企稳的迹象,表明中国宏观经济并不存在"硬着陆"的可能。2016年出现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新现象,充分说明了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依然面临四大方面的问题: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还没有完全找到;二是稳增长政策并没有缓解宏观经济深层次问题;三是短期产出与中期潜在产出的负向强化机制、超国民收入分配所带来的"消费—投资"困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对收益下滑所带来的进一步"脱实向虚"三大新难题已经成为中国宏观经济摆脱持续探底困境的核心障碍;四是当前宏观经济的短期企稳构建在大规模政策宽松和泡沫化房地产复苏之上,还没有形成持续复苏的基础。2016年下半年,中国宏观...
关键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探底企稳 深层次问题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璋 唐兆涵
2015年末以来,中央多次提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种提法暗含着一个共识和假定,即在此之前,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主要偏重需求管理。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需求管理并不能解决长期中的经济增长问题。然而一个事实却是,我国在这样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下,保持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这其中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为什么长期以来,我国在偏重需求的管理模式下,供给方面却没有出现制约经济增长的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本文在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特征的基础上,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及宏观经济管理的特征进行了研究,进而从根源上剖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认为其是我国未来长期中宏观经济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此外,本文还从...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霞辉
目前,在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背景下,许多学者认为应改变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方式,重点由需求管理转向供给管理。但是,因为各方面理解和解释不一,易造成误解,有学者认为中国目前的产能已大,供给管理无非想进一步扩大产能,会使供求更失衡。所以,正确理解供给管理的实际含义是消除误解的前提。本文拟从中国宏观经济背景、未来走势、国外供给管理经验及中国供给管理政策的内容等方面分析供给侧的宏观经济管理问题。
关键词:
经济增长 需求、供给管理 消费 未来走势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周学
具有微观基础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可称之为新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运用新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调控我国经济的关键,是具体分析我国城乡居民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通过适当调整主导消费的需求,引导消费,促进生产,激活我国经济。
关键词:
宏观调控 主导消费品需求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杨瑞龙 刘元春 周业安 阎衍 朱戎
2009年以来,在积极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4万亿元刺激计划的作用下,宏观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进出口贸易、消费和物价进一步下滑的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工业增加值以及PMI(采购经理人指数)出现了止跌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宗良 范若滢
宏观调控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的理论升华,是基于中国经济现实的理论结晶,不仅对中国适用,还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本文从"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有机结合的视角,构建能够较好刻画现实经济的理性综合模型。以此为基础,构建宏观调控理论模型并进行阐释,探索宏观调控的目标调整和政策框架体系,同时分析中国的实践。研究发现,宏观调控是政府作用的重要形式,是一个兼具供给侧和需求侧调控的动态体系,既对宏观经济的短期平衡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能从长期影响经济的潜在增长。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逻辑,是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不同时期面临的突出风险和问题,理性综合选择"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组合,给出具体措施,并在实践中检验、调整。从本质上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模型是宏观调控模型在限定条件下的特殊情形。
关键词:
宏观调控 理性综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乌家培 凌晓东
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机制。这一机制将介于纯粹的计划机制与完全的市场机制之间,具有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特点。于是,新机制下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将具有传统体制下所不具有的新的内容。本文将对传统机制下与新机制下两种宏观经济调控的成本与效益进行比较,并提出对新机制下宏观调控方式进行评价与选择的思路。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小广
宏观经济政策将继续保持"一稳一积极"的总基调,建议把"破障碍、扩消费、促升级"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着力点2011年至2012年连续两年宏观经济运行态势表明,我国经济因最终需求不足,而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个调整型增长期。展望2013年,不少人认为,经济已经"见底",不久将会进入新的上升通道。我们不同意这样的判断,所谓的回升不过是2012年5月份开始实施的稳增长刺激政策的人为"上拉效应",缺乏中长期回升的基础,因为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仍然不足,同时,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肖淳
《宏观经济调控》评介肖淳在我国当前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正在创建,而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搞好宏观经济调控,显得越来越重要。《宏观经济调控》一书,适时地赶上了时代的需要,也适应了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洪,特为该书作...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树成
在2003年1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使用了经济周期这一概念来分析经济走势,作者根据中国宏观经济走势深入解析了这次客观经济调控的原因、方法、成效,指出了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
宏观经济调控 原因 方法 成效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朱耀华
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简论朱耀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表明,要使我国经济发展不出现大的波动,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大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这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尤为重要。加强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也是建立和...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樊纲 张曙光 王利民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是先不触动许多既得利益,先不对旧的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造,而是先在旧体制的旁边(或在“边际上”)发展新体制,因而必然会出现一种“体制双轨”的局面,要经过较长时期的“双轨制过渡”最终完成改革。渐进式改革的根本特征,可以说就是较长的双轨过渡期。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如何减轻宏观经济不稳定是一个重大的问题;而在不同的改革方式下,宏观经济不稳定又有特殊的原因,需要采取特殊的对策。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已经经历了三次大小不等的经济周期性波动。从1992年起,经济增长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停
"新常态"的内涵本质是经济再平衡。经济"新常态"下,因劳动年龄人口下降、环境污染治理成本上升和消费偏好由实物向服务转变等原因,我国潜在产出增长率下降。短期内我国宏观调控目标应在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将结构调整摆在更突出位置,紧紧抓住经济增长和失业率关系弱化的契机,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以最低的成本实现经济再平衡。"新常态"下,宏观调控要加强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的统一、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以政策微刺激实现精细化管理,探索"旧常态"下宏观调控弊端的体制原因,推动深层次改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