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18)
2023(12674)
2022(10404)
2021(9210)
2020(7548)
2019(16922)
2018(16669)
2017(32995)
2016(17232)
2015(19217)
2014(19445)
2013(19757)
2012(19067)
2011(17580)
2010(18271)
2009(17426)
2008(16275)
2007(14799)
2006(13863)
2005(13224)
作者
(51127)
(42303)
(42240)
(40376)
(26789)
(19986)
(19280)
(16240)
(16217)
(15200)
(14669)
(14047)
(13773)
(13625)
(13307)
(13292)
(12516)
(12264)
(12261)
(11772)
(11206)
(10313)
(10281)
(9750)
(9702)
(9686)
(9324)
(9161)
(8527)
(8327)
学科
(101093)
经济(101020)
管理(47322)
(46374)
(35490)
企业(35490)
中国(34106)
方法(30318)
地方(29744)
(27890)
金融(27890)
数学(26599)
(26564)
银行(26545)
数学方法(26490)
(25848)
(23858)
业经(21768)
(20685)
(19998)
(17538)
地方经济(17443)
环境(16874)
农业(16309)
(16013)
贸易(15994)
(15431)
产业(14856)
(14350)
(14288)
机构
学院(259663)
大学(257348)
(127367)
经济(124941)
研究(97324)
管理(93560)
中国(80887)
理学(77950)
理学院(77058)
管理学(76167)
管理学院(75679)
(59253)
(55042)
科学(53150)
(49173)
财经(45492)
中心(43920)
研究所(43721)
经济学(41680)
(40947)
(40568)
(38433)
经济学院(37340)
北京(36269)
(34599)
(33551)
财经大学(33455)
师范(33226)
(32900)
业大(31772)
基金
项目(155423)
科学(122700)
研究(119014)
基金(111512)
(95057)
国家(94261)
科学基金(80168)
社会(78736)
社会科(75090)
社会科学(75076)
(61736)
基金项目(57918)
教育(52075)
(50655)
编号(47331)
自然(46327)
资助(45886)
自然科(45104)
自然科学(45094)
自然科学基金(44307)
(41749)
成果(39193)
重点(35708)
发展(34896)
(34539)
(34339)
课题(34289)
国家社会(33030)
(32536)
(30676)
期刊
(155573)
经济(155573)
研究(91501)
中国(56883)
(43495)
金融(43495)
(43031)
管理(37703)
(36460)
科学(32673)
学报(32565)
经济研究(26590)
大学(25706)
教育(24562)
业经(24504)
学学(24353)
农业(24015)
财经(23909)
技术(23129)
(20881)
问题(20706)
(16641)
技术经济(15262)
国际(15225)
商业(13992)
世界(13609)
理论(13290)
经济问题(13141)
统计(12843)
现代(12751)
共检索到4289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美平  
低碳经济的研究受到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英国、美国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实践已经走在了世界各国的前列。中国在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经验的基础上,自觉将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升级纳入到低碳经济战略之中,从农业碳汇化、能源工业低碳化、传统制造业低排化以及低碳指向的产业规制等方面实现低碳经济推进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融合发展。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修华  王翔  
以碳排放量为焦点,选取1995~2010年我国碳排放量的数据,通过建立双对数模型,分析了GDP增量和单位GDP碳排放量与产业结构比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第一、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相比耗能高、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率低,提高第三产业比例降低碳排放的同时可实现国民经济的提高,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低碳经济发展的耦合。根据模型分析结果,提出了产业结构升级的建议,指出通过发展低碳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促进传统企业的转型,实现高碳产业的低碳化。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田文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经济增长为产业升级提供基础物质支持,产业升级反作用于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及消费是实现经济增长与产业融合发展的三大路径。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背景下,消费推动是保障我国经济增长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人力资本支持、金融支持不足的问题,我国要促进经济增长与产业融合发展应强化人力资本支持,更好地发挥金融产业的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玉雯   薛伟贤   张青芬  
文章借助耦合度模型测度2011—2022年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碳排放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发展水平,运用Markov链模型揭示耦合发展规律,利用ARIMA-GM组合模型预测2023—2027年的耦合演进趋势。结果表明:考察期内八大综合经济区碳排放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均处在轻度失调阶段,区域间耦合发展水平显著非均衡;八大综合经济区碳排放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整体上以保持原有耦合类型以及向邻近细分类型转变为主,未有耦合发展水平越级或下降的现象;2023—2027年八大综合经济区碳排放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发展水平均将得到不同程度提升,全面协调加强型情景下耦合发展水平提升最为显著,碳排放效率提升加强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强型情景下提升幅度次之,现状维持型情景下提升幅度最低。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葛立宇  莫龙炯  黄念兵  
数字经济发展可能赋予了我国“双碳”发展战略新的动力机制。本文采用2011—2019年中国2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对于城市碳排放的作用及非线性影响机制和空间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城市的碳减排,在通过相关工具变量内生性检验和动态效应等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数字经济促进城市碳减排的重要中介机制。数字经济发展影响城市碳减排具有倒U型的非线性特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能够促进倒U型拐点提前形成,数字经济发展对于城市相邻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也具有显著性。本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证实了在中国具体情境下数字经济发展和碳排放的关系同样遵循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规律。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胡春力  
本文对影响我国经济实现低碳发展的经济规模、技术和产业结构三大因素进行了解析,指出产业结构低度化是制约低碳发展的主要障碍,其特征为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在工业内部能源原材料工业比重过高;高技术产业成为资源密集度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产业。文章提出我国推进低碳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按照低碳而不是高碳的模式来促进产业升级,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崔艺瑄  熊晓轶  
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本文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直接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维度测算数字经济发展,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衡量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并利用直接效应模型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直接效应,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积累在数字经济发展影响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直接效应比较显著,且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对此,我国应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数字经济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拓宽中介效应渠道,以助力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升级。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伟  朱启贵  高辉  
本文借助Kaya恒等式对产业体系的碳排放量进行因素分解,分析生产技术、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升级对产业体系低碳化发展的影响,以此为基础构建产业体系碳排放模型,对我国29个省区产业体系及其三次产业1995—2014年间的碳排放强度、能源碳排放密度和能源消费强度进行测度,并对影响产业体系碳排放强度、能源碳排放密度和能源消费强度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产业体系低碳化发展是由能源结构的变化所驱动,属于能源结构变化型;由于产出占比和能源消费占比较大,导致我国产业体系能源消费强度,即能源使用效率主要受二次产业的影响。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湛泳  赵纯凯  
军民融合是实现中国梦和强军梦的国家战略,对推动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资本市场、军民融合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模型,利用2007—2014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和两阶段系统GMM估计法,对所提出的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银行中长期信贷市场对军民融合的正面影响最大,股票市场整体上对军民融合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但分别对"军转民"与"民参军"都存在显著的正效应,企业债券市场制约了军民融合的发展且对"民参军"的影响大于"军转民"。本文进一步发现,目前军民融合有利于第二产业发展,对第三产业影响不显著,对高技术产业存在挤出效应,股票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能通过军民融合这一路径...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杨会香  龚唯平  
本文基于碳排放强度的视角,运用转换份额分析法,将结构变动和技术进步从碳排放强度变化率中分解出来,实证度量了广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和技术进步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999年以来技术进步是决定广东省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关键因素,而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影响作用较小;从产业部门看,工业部门对整体经济碳排放强度变化的作用最大。因此,在优化产业行业结构中,支持重点产业行业的节能减排技术进步,进一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是广东未来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项姬秀  
在服务产业内部,跨境电商和物流链相互依存,相互助推发展,其融合表现出的供应链协同将更具有生态开放性。从融合的动力机制分析,产业结构优化为其融合提供了动力源,而面对全球产业链竞争的大背景,跨境电商与物流链融合又具有外部环境影响的必然性。借助科技创新的加持,各环节的关系嵌入又加速彼此融合。顺应产业结构优化的大趋势,跨境电商与物流链融合应走创新之路,从服务于跨境电商的目标出发,不断完善融合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持的双机制建设,创新物流方案,进而打造业务流程的聚合效应。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丁宁   王贵荣   王福红   夏咏  
本文基于产业融合发展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对甘肃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水平进行测算,同时对甘肃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机理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对甘肃省而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呈现整体上升趋势,市级层面空间变化差异较大;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整体变化波动较大,农业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呈现由基本稳定到缓慢下降再到逐步上升的状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显著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具有长期持续性影响,但对农民增收效应逐渐减小;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对低收入和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影响较小,主要促进了中等收入以上农民收入的提高。依据研究结论,本文从多方面提出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助力农民增收的政策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丁宁   王贵荣   王福红   夏咏  
本文基于产业融合发展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对甘肃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水平进行测算,同时对甘肃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机理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对甘肃省而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呈现整体上升趋势,市级层面空间变化差异较大;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整体变化波动较大,农业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呈现由基本稳定到缓慢下降再到逐步上升的状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显著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具有长期持续性影响,但对农民增收效应逐渐减小;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对低收入和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影响较小,主要促进了中等收入以上农民收入的提高。依据研究结论,本文从多方面提出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助力农民增收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秦洋  
新发展格局下互联网与流通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推动流通转型升级、畅通现代流通体系的新动能。本文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探究互联网与流通产业融合发展对消费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2008-2019年,我国互联网与流通产业融合协调发展水平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从中度协调融合演变为高度协调融合,但尚未达到优质协调融合发展水平,且呈现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的分布规律;互联网与流通产业融合发展对消费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分区域来看,两者融合发展对东部地区消费升级的驱动效应强于中西部地区,且相对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融合发展的消费升级效应较强。上述结论为数字经济背景下加快推动现代互联网与流通产业深度融合,不断驱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拓展新动能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玉玲  丁利杰  
在经济全球化日趋深入的背景下,我国市场经济步入了新常态化的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我国物流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并对其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基于此,文章探讨了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交互性关联,并找出了两者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效果,最后得出结论: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打造信息化与标准化的物流系统,能在很大程度上会推进我国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共同稳定发展。期望本文的研究能对有关方面的发展有所帮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