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33)
- 2023(10598)
- 2022(8888)
- 2021(8242)
- 2020(6839)
- 2019(15091)
- 2018(15080)
- 2017(28795)
- 2016(15276)
- 2015(16989)
- 2014(16624)
- 2013(16342)
- 2012(15248)
- 2011(14050)
- 2010(14520)
- 2009(14174)
- 2008(13949)
- 2007(12990)
- 2006(11808)
- 2005(10469)
- 学科
- 济(59086)
- 经济(58986)
- 业(53929)
- 管理(53064)
- 企(42374)
- 企业(42374)
- 农(28263)
- 方法(21551)
- 中国(20624)
- 制(20059)
- 业经(18651)
- 财(18500)
- 农业(18426)
- 数学(18319)
- 数学方法(18146)
- 技术(17151)
- 银(13770)
- 银行(13755)
- 行(13247)
- 体(12840)
- 技术管理(12620)
- 融(11743)
- 金融(11741)
- 贸(11610)
- 贸易(11598)
- 易(11380)
- 策(10595)
- 地方(10579)
- 体制(10515)
- 务(10242)
- 机构
- 学院(223250)
- 大学(221880)
- 济(95265)
- 经济(93210)
- 管理(87049)
- 理学(73893)
- 理学院(73165)
- 研究(72558)
- 管理学(72223)
- 管理学院(71796)
- 中国(58657)
- 财(49365)
- 京(45914)
- 科学(39456)
- 财经(37707)
- 江(34813)
- 所(34787)
- 农(34135)
- 经(33990)
- 中心(33742)
- 研究所(30580)
- 经济学(29486)
- 北京(29276)
- 业大(29178)
- 范(28177)
- 师范(27966)
- 州(27714)
- 财经大学(27644)
- 经济学院(26490)
- 院(26246)
- 基金
- 项目(139724)
- 科学(111834)
- 研究(108921)
- 基金(101252)
- 家(86008)
- 国家(85182)
- 科学基金(73895)
- 社会(72033)
- 社会科(68110)
- 社会科学(68097)
- 省(55604)
- 基金项目(53525)
- 教育(49611)
- 划(45472)
- 编号(44314)
- 自然(43650)
- 自然科(42549)
- 自然科学(42537)
- 自然科学基金(41820)
- 资助(39084)
- 成果(37402)
- 创(34762)
- 制(33225)
- 部(31713)
- 创新(31525)
- 课题(31366)
- 重点(31076)
- 发(30677)
- 国家社会(29841)
- 性(28274)
- 期刊
- 济(115959)
- 经济(115959)
- 研究(72061)
- 中国(50256)
- 财(37950)
- 农(36648)
- 管理(35535)
- 科学(29394)
- 学报(28722)
- 融(26936)
- 金融(26936)
- 教育(25612)
- 大学(23916)
- 农业(23585)
- 学学(22446)
- 业经(21998)
- 财经(19179)
- 技术(18989)
- 经济研究(17500)
- 经(16527)
- 问题(15528)
- 科技(12315)
- 贸(11998)
- 技术经济(11595)
- 理论(11028)
- 商业(10758)
- 版(10661)
- 现代(10638)
- 农业经济(10028)
- 业(10008)
共检索到3502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郐艳丽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我国传统村落面临快速消失和濒临破坏的困境,自破坏和他破坏现象层出不穷,现有部分传统村落能够保留下来多数并非法律制度管控下的主动性保护结果,而是消极状态下的遗漏性遗存使然。虽然我国已经构建了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到传统村落保护的自上而下的双轨制政策体系,但保护制度的系统性、协调性不足,忽略了本身的生命性特质,未解决传统村落现实保护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两个极端问题:在理论上作为文物的过度保护和实践上作为旅游商品的过度开发。本文从反思传统村落保护制度的矛盾问题入手,提出具体的创新建议。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保护制度 制度反思 制度创新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翔 李建军
传统村落作为一类特殊的文化遗产,对其进行保护是树立文化自信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然而,实践中的传统村落保护面临多头管理、人力财力保障不足和权利归属不清等问题。归根结底为传统村落保护制度不健全,体现在法律法规之间矛盾、政策之间冲突、权力配置失衡和地方政府激励偏差等方面。用"实践—制度"的框架分析表明,传统村落保护同时面临着实践困境与制度缺陷。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关键是基于社会生态环境进行制度设计,根本路径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难点是增强各类制度的协调性。
关键词:
传统村落 实践困境 制度缺陷 乡村治理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九霞 周明 王钰宁
以“结构—能动”二元视角对传统村落资源价值的诠释,已不能满足技术快速迭代下的资源生产和消费需求。新的视角需要有效识别各主体在技术驱动下的行动及规则对传统村落产生的动态影响。基于此,提出传统村落资源价值生成的“技术—制度—主体”理论框架,选择爨底下村、吉迪村、夏荣村、仓东村、普济村、明月村作为典型案例,通过长时间、跟踪式的传统村落田野调查,诠释技术的链接与再造、制度的整合与赋能、主体的内生与更新等机制,以及三个维度之间的互动、互构与转化。研究发现:传统村落资源是一种基于资源本体整合村落内外部功能的系统,“技术—制度—主体”理论框架的提出将有效回应传统村落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现实矛盾和发展需要。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景新 郭海霞
依靠群体力量和集体行动保障乡村基本公共需求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宗族共有、村社公有、亲族伙有共耕、邻里互助等原始氏族公社、农村公社的集体生产、生活及公共品供给方式,在当代中国乡村治理和基层公共服务体系之中仍可觅其踪迹。人民公社时期"民办公助"模式、自农村改革至废止农业税期间的"三提五统"和"两工"模式,本质上都是将农民集体作为乡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后农业税时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供给模式强调政府财政投入。新时代村落公共产品供给,应着力构建公共财政兜底、村组集体保障、基层经济社会组织参与的多元公共设施建设投入机制和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
关键词:
公共产品 村落供给 机制演变 创新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马翀炜 覃丽赢
一、村落不再采取何种聚居方式是与人们采取何种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一般而言,村落聚居方式是与农耕活动相适应的。在长期再生产过程中,村落不仅形成了一套与特定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经验,从而能够通过劳动从自然中获取所需要的生产生活资料,而且也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社会结构,并不断创造出文化并凝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马翀炜 覃丽赢
一、村落不再采取何种聚居方式是与人们采取何种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一般而言,村落聚居方式是与农耕活动相适应的。在长期再生产过程中,村落不仅形成了一套与特定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经验,从而能够通过劳动从自然中获取所需要的生产生活资料,而且也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社会结构,并不断创造出文化并凝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村民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马翀炜 覃丽赢
一、村落不再采取何种聚居方式是与人们采取何种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一般而言,村落聚居方式是与农耕活动相适应的。在长期再生产过程中,村落不仅形成了一套与特定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经验,从而能够通过劳动从自然中获取所需要的生产生活资料,而且也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社会结构,并不断创造出文化并凝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王晓毅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根基。当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受到各方越来越多的重视,仅列入建设部前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就有2555个村落。但是应该把传统村落保护成什么样子还不清晰。已知保护成功的案例大多是旅游开发,即通过吸引游客来维持传统村落的延续。旅游开发得当可以使传统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春成 万志琴
面对传统村落迅速改变、消失的现实,传统村落保护受到了学界和政府的重视。采用比较分析法对我国当前传统村落保护的基本思路进行梳理,结果发现:着眼于民居、文物性建筑的保护思路因为不能照顾传统村落居住者的利益而无以为继;以旅游开发促进保护的思路表面上对推动传统村落保护效果显著,但长期看却存在诸多弊端,其核心缺陷仍然是未能考虑当地居民的利益;村庄整治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了最为需要的公共设施,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广的保护思路。由于传统村落具有历史文化遗产与现实人居环境的双重属性,传统村落的居住者是传统村落的所有者,因此传统村落的保护必须服务于居住者的利益,并以此作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出发点。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屠李 赵鹏军 张超荣
全球化、现代化、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前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正如火如荼的开展,亟待进行相应的理论建设以指导实践。通过传统村落保护的理论源头——遗产保护理论的回顾,以及对国际遗产保护视野中的与传统村落相关的理论与方法的借鉴,进而提出价值导向的传统村落保护的理论框架:以维护传统村落的遗产价值为目标,以原真性和完整性为原则,关注传统村落的空间环境、功能用途、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政治环境的持续变化,建立协调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管理机制。
关键词:
传统村落 遗产保护 遗产管理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程叶青
<正>系统探索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理论认知、政策机制、实践经验和实现路径,对于推动中国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推进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研究的纵深结合,受《自然资源学报》编辑部委托,在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海南师范大学程叶青教授、安徽建筑大学陈晓华教授、西南林业大学唐雪琼教授和华南师范大学陶伟教授共同策划组织了“新时期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专辑。专辑的组稿得到了国内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城乡规划学等相关学科专家的积极响应与参与。经专家评审,本专辑精选15篇论文,包括专家访谈、景观基因与景观修复、有机更新与活态化、多功能性与价值实现、旅游发展与地方营造5个栏目。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余俊渠 秦红增
乡村振兴与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统一于村落社区整体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就是要以村落社区为基本载体,通过村落社区的整体发展来实现农村文化资源的整体性传承。基于南宁市的案例分析发现,村落社区农村传统文化资源传承创新与乡村振兴有效融合的机理表现为三种基本类型:村落自治组织引导下的草根文化团体、政社互动下的公共文化事业、资本和市场引导下的文化产业。要实现村落社区农村传统文化资源传承创新与乡村振兴有效融合,需要进一步从村落社区规划、村落产业开发、村落组织建设、村落主体培育以及多元主体参与等方面进行优化提升。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周
传统的创新与中国的崛起———评《当代中国的村庄经济与村落文化丛书》李周(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由陈吉元和何梦笔(德)主编,胡必亮、王晓毅等执笔的《当代中国的村庄经济与村落文化丛书》(以下简称丛书),共8本,已由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丛书的内容是从三...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曲颂 郭君平 夏英
保护好、发展好乡村文化遗产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支撑。当前古民居保护利用形势较为严峻,宅基地无限期持有、用途管制、转让受限、退出不畅、收回制度缺乏可操作性、房地一体确权进程迟缓以及村庄规划长期缺位是桎梏古民居活化利用的重要症结。以扩能、赋权与放活为导向的宅基地制度改革为松绑宅基地使用权、激活古民居资源打开了突破口,本文遴选了山西泽州县大阳镇、云南大理市喜洲镇和浙江松阳县横岗村三个典型案例,依据“房—地—人”三位联动的理论逻辑进行深度剖析,为不同发展条件的传统村落选择适宜的古民居活化利用模式提供参考借鉴。未来依托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契机,从建立古民居闲置监测机制、拓宽古民居复合性功能和转让范围、健全古民居流转交易机制、分类实施古民居有偿退出政策、加快村落规划编制以及完善产权人私益补偿与筹资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洪昌 舒伯阳
制度在旅游发展模式演进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界目前对旅游发展模式现状及横向优劣比较的研究较多,而对模式是如何演进以及如何解释制度对模式的作用机理缺乏相应的研究。文章基于新经济社会学中制度嵌入性的分析框架,结合郎德苗寨的实践案例,对旅游发展模式的演进逻辑进行考察和阐释。内生文化诉求、资本利益博弈与制度嵌入调试共同推动村落旅游发展模式的动态演进和多元共存。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共生演化,分别借助科层制、项目制和制度赋权的路径嵌入于民族传统村落,通过制度创新重构村落旅游发展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