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62)
2023(7383)
2022(6520)
2021(6047)
2020(5509)
2019(12789)
2018(12872)
2017(26120)
2016(14207)
2015(16629)
2014(16946)
2013(17072)
2012(16394)
2011(15024)
2010(15313)
2009(14561)
2008(14738)
2007(13585)
2006(11920)
2005(10860)
作者
(43150)
(36165)
(35887)
(34545)
(22685)
(17016)
(16614)
(14152)
(13344)
(12993)
(12031)
(11898)
(11361)
(11318)
(11299)
(11228)
(11093)
(10624)
(10416)
(10292)
(9036)
(8998)
(8946)
(8276)
(8186)
(8112)
(8007)
(7996)
(7285)
(7221)
学科
(66461)
经济(66404)
(39697)
管理(38264)
方法(30770)
(29942)
企业(29942)
数学(27534)
数学方法(27356)
(19485)
中国(19259)
(15426)
业经(13714)
地方(13663)
(13416)
(13229)
贸易(13225)
(12859)
农业(12626)
(11772)
(11558)
银行(11536)
技术(11337)
(11054)
产业(10429)
(10247)
金融(10245)
(9614)
理论(9531)
(8679)
机构
学院(218762)
大学(217950)
(95556)
经济(93584)
管理(82787)
研究(73253)
理学(70572)
理学院(69832)
管理学(68824)
管理学院(68415)
中国(56026)
(46384)
(44420)
科学(43800)
(37902)
(36539)
财经(35181)
研究所(34047)
中心(33694)
(33360)
(31583)
业大(31328)
经济学(30106)
北京(29858)
农业(28922)
(27639)
经济学院(27598)
师范(27389)
(26792)
财经大学(25759)
基金
项目(135004)
科学(104983)
研究(101722)
基金(94983)
(81268)
国家(80587)
科学基金(67799)
社会(63042)
社会科(59854)
社会科学(59835)
(54426)
基金项目(50577)
教育(46492)
(45145)
编号(42634)
自然(41559)
自然科(40486)
自然科学(40470)
自然科学基金(39749)
资助(39516)
成果(35276)
(31127)
重点(30532)
(30476)
课题(29600)
(28910)
创新(27029)
教育部(25927)
(25789)
发展(25582)
期刊
(106520)
经济(106520)
研究(66023)
中国(41903)
(33501)
(33225)
学报(31013)
管理(29388)
科学(29220)
大学(23270)
农业(22330)
教育(22329)
学学(21804)
(21112)
金融(21112)
技术(19932)
业经(18613)
财经(17794)
经济研究(17309)
问题(15580)
(15423)
(12701)
技术经济(12646)
(11843)
理论(11841)
商业(11759)
统计(11511)
科技(11270)
实践(10641)
(10641)
共检索到3267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姚先国  朱海就  
一、传统产业劳动力素质构成分析1.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基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现实选择。我国有庞大的农村劳动力,另外每年还增加大量的城市就业人口,解决这么多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选择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必然的。但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劳动密集型产品普遍面临着销路不畅、产品积压的问题,而且由于劳动力价格的上升,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趋于下降,所以,从就业情况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已有所降低。从表面现象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姚先国  朱海就  
通过对劳动密集型行业及资本密集型行业劳动力构成的分析 ,本文认为我国传统产业部门科技人才偏少。其原因不是科技人才的供给不足或对人才的潜在需求不足。通过对传统产业内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两个部门的分析 ,本文认为国有企业用人机制僵化 ,而在民营企业 ,由于各种内外部因素使得科技人才就业或创业的风险大 ,两方面导致传统产业部门难以吸引或留住科技人才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兴  张炜  
农业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行业,同时也是鼓励外资进入的重要领域。然而,农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和比重始终徘徊在较低水平,针对该问题相关研究者提出了各种解释,但这些解释尚不能完全揭示事物的本质;因此,本文在评述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借鉴新兴古典经济学思想,在分工与专业化框架下借助交易效率工具对农业外商直接投资偏少问题进行新的审视。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贾增科  
从女性科技人才在不同学科领域分布差异、性别歧视和传统文化等三个方面研究对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的影响,通过数据分析、调查问卷和博弈分析等方法和手段,发现女性在数学能力的天然劣势和传统文化对女性角色定位等影响女性科技人才的发展。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鸾凤  吴秋实  
黄金储备有保值增值的功能,能够维护金融安全,应对非常时期的支付,是一国重要的战略储备。当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新兴市场国家的黄金储备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本文认为金融发展水平较低、国际储备制度不健全以及黄金市场不发达是造成新兴市场国家黄金储备量较少的重要原因。其中多数新兴市场国家不成功的金融改革是导致黄金储备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新兴市场国家应该在风险控制的前提下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加强对黄金的重视,完善国际储备制度以及推动黄金市场的发展以适当增加黄金储备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易其国  陈慧婷  胡剑波  
文章基于EIO-LCA模型测算我国产业部门隐含能源消耗和隐含碳排放,进而通过超效率SBM模型测算我国产业部门隐含能源的最优投入量,最后计算出我国产业部门全要素隐含能源效率。结果发现:(1)2005—2017年,我国产业部门隐含能源消耗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建筑业的隐含能源消耗最大,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隐含能源消耗最小;工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仍然是能源消耗的主要源头。(2)仅有34.62%的产业部门效率均值大于1,且三大产业部门样本期中后期的效率值整体上出现下滑趋势;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全要素隐含能源效率亟待提高。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汪芳  赵玉林  
本文基于2002年全国投入产出表,对我国高技术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结构和波及结构进行了计量分析,提出了高技术产业部门之间非平衡的有序发展战略。认为现阶段加快电子元器件制造业、计算机整机制造业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产业部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依广,曹乾  
通过对我国各主要产业部门增长率的实证分析,得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率之年平均在90%以上,其中仅工业一项的贡献率为60%左右。同时以工业为重点,运用Kaldor模型分析了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工业部门增长效应的差异。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施发启  
中国产业部门连锁分析施发启ABSTRACTAfteranalyzingChina'sinter-industrylinkageonthebasisofthefiveinput-outputtables(18×18)at1990constantpric...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马山水  
我国民营企业R&D投入偏少与效率偏低,原因何在?结合实际调查,从宏观到微观,从单项到综合"共振",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慷  黄辰  邓大胜  
为分析省级科技人才政策对科技人才集聚的空间影响机制,本文以31个省(区、市)2005—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和相关统计数据构成的面板数据为支撑,构建了空间计量分析模型。模型结果表明,在地理相邻和地理距离空间权重下,省级科技人才集聚呈现空间特征,省级出台的以人才激励、科研管理、人才服务、自主研发为主的人才政策对省内科技人才集聚起到了正向促进作用,政府对人才和科技关注度增大也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人才激励、人才服务政策的区域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即本地人才激励政策、服务政策强度越大越不利于周边省(区、市)科技人才集聚;科研管理政策区域间溢出效应不显著,自主研发政策区域间溢出效应显著为正;整体而言,邻近省级科技人才政策水平对本地区人才集聚的吸引作用大于抑制作用。研究结论对于提高省级科技人才政策效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良成  杨国栋  
本文以2004-2008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科技人才竞争力状况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科技人才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由科技人才资源、投入、绩效、环境四个二级指标组成,其中科技人才投入所占比重最大,科技人才资源所占比重最小。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均表明,我国科技人才竞争力状况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内陆地区、西部边远地区三级梯度态势。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的科技人才"高地",包括三个科技人才中心,即以北京、山东、天津、辽宁和河北五省市组成的环渤海,以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组成的长三角,以广东省为主的珠三角。中部内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娄伟  
高层次科技人才是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主要分析我国高层次人才激励政策体系的构成,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激励理论出发,探讨相关政策的创新路径。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钱明霞  路正南  王健  
本文以产业部门为研究对象,以“至2015年全国碳排放强度较2010年下降17%”为碳减排目标对中国产业层面碳排放总量进行分摊,以明确各个产业部门的碳排放责任。基于分配效率的视角,以“非期望产出作投入法”为指导,将各部门碳排放量作为投入变量,能源消耗量、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和总产出作为产出变量,构建了投入导向型的碳排放零和收益DEA分摊模型,并通过预测2015年的数据比较了中国15个产业部门碳排放的BCC效率和ZSG-DEA效率,得到了达到DEA有效边界的分配方案,发现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炼焦及石油加工业、采矿业、木材加工及造纸印刷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依次承担着较大的碳排放责任,...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钱明霞  路正南  王健  
本文以中国产业部门为研究对象,针对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和能源消费量数据,运用假设抽取法计算11个产业群的总碳关联、前向碳关联和后向碳关联,并将碳关联区分为内部效应、混合效应、净后向效应和净前向效应,进一步分解了各产业群在净后向供给和净前向需求中吸收或转移的碳排放,研究发现炼焦化工金属产品制造业是碳关联最为突出的部门,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的碳转移量最大。碳排放的产生源于产业系统的能源消费,产业群的碳关联实际上反映了能源需求在产业中的分布和转移。因此,要科学合理地规划能源消费并加大清洁能源的研发和使用,以便有效地降低产业系统的碳排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