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364)
- 2023(7744)
- 2022(6912)
- 2021(6250)
- 2020(5797)
- 2019(13761)
- 2018(13869)
- 2017(28965)
- 2016(15564)
- 2015(18111)
- 2014(18405)
- 2013(18680)
- 2012(17861)
- 2011(16299)
- 2010(16487)
- 2009(15659)
- 2008(15871)
- 2007(14373)
- 2006(12495)
- 2005(11324)
- 学科
- 济(73424)
- 经济(73345)
- 管理(46551)
- 业(44820)
- 方法(39629)
- 数学(36238)
- 数学方法(36015)
- 企(35332)
- 企业(35332)
- 财(19819)
- 中国(19537)
- 农(18581)
- 贸(16033)
- 贸易(16028)
- 易(15588)
- 制(14472)
- 学(13751)
- 业经(12651)
- 地方(12231)
- 银(12165)
- 银行(12134)
- 务(12004)
- 财务(11989)
- 财务管理(11950)
- 农业(11874)
- 环境(11657)
- 行(11540)
- 企业财务(11349)
- 融(11343)
- 金融(11341)
- 机构
- 大学(242494)
- 学院(239015)
- 济(104727)
- 经济(102656)
- 管理(92926)
- 理学(80424)
- 理学院(79561)
- 管理学(78340)
- 管理学院(77902)
- 研究(77893)
- 中国(60147)
- 财(50579)
- 京(50130)
- 科学(45915)
- 财经(40730)
- 所(40014)
- 农(39369)
- 经(36884)
- 研究所(36024)
- 中心(35995)
- 江(34803)
- 业大(34527)
- 经济学(33644)
- 北京(31860)
- 农业(31385)
- 经济学院(30843)
- 财经大学(30242)
- 范(29698)
- 师范(29428)
- 州(27778)
- 基金
- 项目(151796)
- 科学(119481)
- 基金(111950)
- 研究(109790)
- 家(96654)
- 国家(95896)
- 科学基金(81707)
- 社会(70814)
- 社会科(67240)
- 社会科学(67221)
- 基金项目(59435)
- 省(58013)
- 自然(52436)
- 教育(51624)
- 自然科(51206)
- 自然科学(51190)
- 自然科学基金(50319)
- 划(49375)
- 资助(47422)
- 编号(44326)
- 成果(36525)
- 部(35804)
- 重点(34146)
- 发(32388)
- 教育部(30982)
- 创(30883)
- 课题(30090)
- 人文(29802)
- 科研(29635)
- 国家社会(29215)
共检索到3466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军 耿建
我国经济在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含碳资源,使得空气中CO2含量明显升高,随着"温室效应"、"低碳经济"等相关概念的普及,人们日益关注经济发展与环保之间的关系。本文以1990-2009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协整、ECM模型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我国人均GDP与人均CO2排放量进行实证分析,并结合环境库兹列茨曲线,得出主要结论,以期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碳排放量 协整 回归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朱天若 宋思瑜
基于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相互反馈作用,本文选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4-2010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包括污染方程与产出方程在内的联立方程组,对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中国人均GDP与人均SO_2排放量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此外,本文提出了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的政策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潇潇 蒋金荷
居住建筑作为能耗使用部门中重要的一部分,其节能减排工作对减少CO2排放量有重大意义。本研究利用Bottom-up评估方法对中国居住建筑的CO2排放量进行了核算,并对影响其排放量的经济社会因素进行了指数分解分析。核算结果表明,1996~2011年居住建筑CO2排放量增长了1.12倍,年均增长5.14%。住宅碳排放系数和平均家庭规模变化均使居住建筑排放量减少,而建筑能源强度、人均居住面积和总户数的增加对居住建筑CO2排放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目前增进作用大于减弱作用,最终居住建筑CO2排放量增加。节约用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改进用能结构,加快城镇化建设,推动社会结构调整等经济社会措施对降低居住建筑C...
关键词:
居住建筑 碳排放 建筑节能 经济社会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魏楚 夏栋
本文利用1980-2004年间全球108个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基于对数平均迪式分解法,将各国人均CO2排放变化分解为收入效应、能耗强度效应和能源碳排放结构效应,总结归纳出各国人均CO2排放的七种模式。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的人均CO2排放进行了细致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和能耗强度是中国人均CO2排放的主要因素,而碳排放结构效应的影响很小,未来中国在实施低碳战略的过程中,可以参照其他相应模式,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降低能耗强度来实施减碳。
关键词:
人均CO2 跨国研究 Divisia分解
[期刊] 第二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作者]
缪旭明
在世界环保履约谈判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争论不休的问题是以什么样的公平原则来履约,各有各的原则,各有各的道理,没有一个公认的公平原则。本文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提出了人均CO_2累积排放和贡献值的概念,建立数据模型,从历史和现状进行论证,把不同经济状况、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民族习俗放在对世界贡献的同一水平上,按对世界的物质的贡献和对环境污染的负贡献的同一比值,讨论世界环保履约问题。这是一个既保护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同时也能被发达国家接受的公正公平原则。
关键词:
世界 环保履约 原则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秀香 张婷
通过实证分析我国出口扩大对环境(CO_2)的影响,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出口的增长并没有带来人均CO_2排放量的大量增加,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却减少了人均CO_2的排放。由此可以推断,如果在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实施更严格的环境管制,可以实现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柳亚琴 赵国浩
根据2000~201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以GINI系数为衡量指标,测算了人均CO2排放水平的地区差异,分析了人均CO2排放水平随时间的演变趋势,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回归的Shapley Value分解方法,对中国人均CO2排放水平地区差异形成原因进行了考察,探究各影响因素对差异程度的影响水平,从而为有效缩小地区差异和制定CO2减排政策提供有益的参考。结果表明:人均能源消费量因素的影响程度最大,平均贡献率为72.80%,各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是人均CO2排放水平省际差异的第二大贡献因素,其平均贡献率依次为8.01%与10.20%,且在不同的时间段其结果有所不同。排在第四位和第五位的因素分...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奥 武春友
基于IPAT方程,本文将中国1990~2008年间CO_2排放量变化分解为人口因素驱动、经济因素驱动和技术因素驱动,运用LMDI因素分解法对各驱动因素的驱动效应和驱动程度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情景分析法对中国2011~2025年间CO_2减排界域按照CO_2排放量下降和零增长进行划定预测。最后,本文从节能减排领域的技术创新角度提出相关政策性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良举 王永培 李逢春
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探讨了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首先研究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理论模型及其得到满足所依循的条件,其次运用1960~2005年206个国家和地区的CO2排放量和国民经济的面板数据,分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验证了EKC,发现EKC的转折点为13,000美元左右。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CO2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孟凡生 李美莹
为客观和准确地挖掘和评价我国CO2排放量影响因素,选取技术投入、对外贸易开放程度、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增长水平、人口规模和绿色植被用地面积等因素作为评价依据,构建我国CO2排放量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基于组合赋权法构建我国CO2排放量影响因素评价模型,实证分析2000~2011年我国CO2排放量影响因素。组合赋权法结果显示:技术投入、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增长和绿色植被用地面积是影响我国CO2排放量的主要因素。组合赋权法在我国CO2排放量影响因素评价分析的运用,提高了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为进一步确定CO2排放量影响因素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谢志明 晏奎 周乐明 杨盼盼
采用线性面板计量方法,依据2000~2014年中国30个省区CO_2排放因子数据,考量经济增长、能源转型与CO_2排放的长期均衡关系。结果表明:工业经济部门能源消费是导致CO_2排放增加的重要因素;能源强度与CO_2排放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与长期均衡性,能源强度降低1%,CO_2排放量将减少0.22%;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对CO_2排放具有长期抑制作用,可再生能源占比每增加1%,CO_2排放量将减少0.48%。鉴此,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能源转型战略,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替代等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谢志明 晏奎 周乐明 杨盼盼
采用线性面板计量方法,依据20002014年中国30个省区CO_2排放因子数据,考量经济增长、能源转型与CO_2排放的长期均衡关系。结果表明:工业经济部门能源消费是导致CO_2排放增加的重要因素;能源强度与CO_2排放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与长期均衡性,能源强度降低1%,CO_2排放量将减少0.22%;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对CO_2排放具有长期抑制作用,可再生能源占比每增加1%,CO_2排放量将减少0.48%。鉴此,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能源转型战略,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替代等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齐中英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俊松 贺灿飞
基于我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特点,采用对数平均的Divisa方法对我国1990~2007年的CO2排放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效应是我国CO2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抑制CO2排放的主要原因,人口效应和结构效应对碳排放的影响不大。分地区的研究表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能源强度效应对CO2排放量的影响高于中西部地区,人口效应使东部地区碳排放增加,使中西部地区碳排放降低,能源利用结构变化对东部地区的碳排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较小。因此,要降低我国的CO2排放,需要针对地区特点制定不同的政策,东部地区需要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进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中西部地区需要逐步改...
关键词:
经济增长 能源强度 碳排放 CO2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缪旭明
一、引言全球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观测资料表明,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自工业革命以来大量增加,温室效应明显加强。过去100年,全球地面平均气温上升了0.3~0.60C。温室气体的累积排放,环境污染的加重是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