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92)
2023(8448)
2022(7184)
2021(6723)
2020(5693)
2019(12968)
2018(13115)
2017(26625)
2016(14272)
2015(15994)
2014(16097)
2013(15994)
2012(15046)
2011(13714)
2010(14099)
2009(13626)
2008(13852)
2007(12637)
2006(11618)
2005(10805)
作者
(40102)
(33278)
(33256)
(31997)
(21264)
(15875)
(15093)
(12685)
(12665)
(12090)
(11423)
(11005)
(10779)
(10627)
(10441)
(10362)
(9807)
(9773)
(9678)
(9478)
(8742)
(8032)
(7959)
(7685)
(7584)
(7547)
(7542)
(7307)
(6662)
(6379)
学科
(61852)
经济(61678)
管理(46625)
(43064)
(37208)
企业(37208)
方法(26830)
数学(21359)
中国(21291)
数学方法(21194)
(20858)
(19790)
(16731)
业经(15466)
(13289)
(12788)
银行(12775)
(12265)
(11871)
(11865)
财务(11845)
财务管理(11816)
理论(11547)
(11419)
金融(11416)
体制(11347)
企业财务(11316)
(11116)
贸易(11108)
(10887)
机构
大学(218687)
学院(214590)
(96940)
经济(95025)
管理(81643)
研究(72453)
理学(69724)
理学院(69004)
管理学(68087)
管理学院(67684)
中国(56922)
(52245)
(45924)
财经(40395)
科学(38246)
(36508)
(35748)
(32072)
经济学(31985)
中心(31687)
研究所(31422)
财经大学(30152)
北京(29711)
经济学院(28771)
(27447)
师范(27233)
(27168)
(25651)
业大(24982)
(24929)
基金
项目(130373)
科学(104684)
研究(100365)
基金(97379)
(82331)
国家(81652)
科学基金(70649)
社会(68919)
社会科(64350)
社会科学(64332)
基金项目(50608)
(48136)
教育(46747)
自然(41673)
(40921)
自然科(40649)
自然科学(40638)
编号(40252)
自然科学基金(39995)
资助(39835)
成果(35436)
(31670)
(30967)
重点(29403)
国家社会(28641)
课题(28201)
教育部(28200)
(27610)
人文(27061)
(27059)
期刊
(112144)
经济(112144)
研究(73964)
中国(43052)
(41105)
管理(32305)
科学(27678)
学报(27475)
(25709)
(23869)
金融(23869)
教育(22858)
大学(22686)
财经(21858)
学学(21249)
(18842)
经济研究(18548)
业经(16866)
农业(16686)
技术(16427)
问题(15687)
(12730)
理论(11098)
技术经济(10310)
国际(10203)
现代(10173)
商业(10120)
世界(9803)
实践(9614)
(9614)
共检索到3330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靳卫东  宫杰婧  尹义龙  
随着生育率水平的持续下降,我国不仅面临人口数量增长的困境,而且也发生了严重的人口社会结构失衡。文章基于教育资源稀释理论,从理论和经验两个方面研究了教育与生育率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所决定的人口发展规律,从而论证了人口社会结构失衡现象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1)教育与生育率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一方面可以使生育率水平持续上升,导致人口发展进入高生育陷阱,另一方面也能够使生育率水平不断下降,让人口发展滑入低生育陷阱,由此形成了人口发展的"Z"形变化规律,即在中等教育水平上教育与生育率之间显著负相关,而在较高和较低的教育水平上两者并无明显关联;(2)由于我国的教育发展存在明显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民族差距,那么在"Z"形人口发展规律的影响下,所有居民必然会逐步分化为两类,分别向生育率的高低两端集聚,从而就产生了人口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民族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失衡。进一步地,文章基于全国人口普查县级数据,使用工具变量法和Hausman-Taylor估计方法,验证了这种"Z"形人口发展规律及其所决定的人口社会结构失衡。文章不仅可以丰富当前的人口结构研究,而且对我国的人口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靳卫东  宫杰婧  尹义龙  
随着生育率水平的持续下降,我国不仅面临人口数量增长的困境,而且也发生了严重的人口社会结构失衡。文章基于教育资源稀释理论,从理论和经验两个方面研究了教育与生育率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所决定的人口发展规律,从而论证了人口社会结构失衡现象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1)教育与生育率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一方面可以使生育率水平持续上升,导致人口发展进入高生育陷阱,另一方面也能够使生育率水平不断下降,让人口发展滑入低生育陷阱,由此形成了人口发展的"Z"形变化规律,即在中等教育水平上教育与生育率之间显著负相关,而在较高和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杨继军  任志成  程瑶  
从人口年龄结构视角解读了中国经济"高储蓄、高投资、高顺差"的成因。研究表明,老年人口抚育负担的上扬降低了储蓄率和外贸顺差,支持了生命周期假说。但是,少儿人口抚育负担的下降却未能抑制储蓄率和外贸顺差的上扬,我们将其归因于代际间的"利他主义"和"内生化的劳动供给",当家庭中子女数量减少时,用于未来教育、婚嫁等目标性支出随之下降,反而刺激了当期消费;在家庭子女数量增加时,父母有可能选择减少支出或者选择用劳动替代闲暇。本研究的政策涵义在于培育针对劳动适龄人口新的消费热点、延迟退休年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陈楠希  
提高国内居民消费需求,减少经济增长对外贸与投资的依赖,是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的根本出路。但在大力刺激消费的政策背景下,国内消费始终难以有效扩大。本文在总结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分析投资内部结构失衡问题,进而从投资内部结构失衡制约消费的角度剖析消费不足的深层次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原新  金牛  刘旭阳  
国内研究领域普遍存在对人口红利的误用和误判问题,主要是由于现有的人口红利概念过于模糊,判断标准相对静态。文章根据人口机会、国情现实和主导作用,廓清了基于人口机会的人口红利概念,并将人口红利划分为由劳动力的经济增长效应主导的数量型,由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效应主导的质量型,以及由全要素生产率的经济增长效应体现的配置型3种类型,初步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口红利理论。基于理论建构,文章从人口机会和政策环境的转型过程重构了人口红利的动态机制,由此提出中国人口红利未消失和正处于转型期的判断,并认为其未来结构将以质量型人口红利为主导,数量型人口红利尚存但收获难度加大,配置型人口红利正在转型升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申洋  郭俊华  
加快建立现代财税制度,优化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划分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区分财政横向与纵向失衡,对财政体制失衡影响环境污染的内在逻辑进行了理论阐释,并基于2003-2018年277个地级市的数据实证分析了财政体制失衡对环境污染的效应与作用渠道。研究表明:财政横向与纵向失衡均可以加剧环境污染,且这一效应在中、西部城市与资源型城市更加显著。财政横向失衡不能通过环境规制效应但可以通过产业结构效应加剧环境污染,财政纵向失衡可以通过环境规制效应与产业结构效应加剧环境污染。
[期刊] 改革  [作者] 杨继军  
从人口年龄结构视角解读全球经济失衡的成因,认为"人口红利"型国家往往引发贸易盈余,"人口负债"型国家多数对应着贸易赤字;人口结构所引起的经济失衡是不同国家、不同代际之间相互调配资源的产物,它使得资源在更广阔的时空中得以优化配置,是经济效率的一种体现;由于人口年龄结构长期中收敛于稳态,因而一国不可能永久性地陷入失衡。此外,针对我国人口老年化以及刘易斯拐点的逼近,应从人口出生率、人口退休年龄、国际移民政策和全要素生产率方面平滑人口年龄结构,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由"竞次"向"竞优"转型。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锦春  谢建国  
通过构建一个三期世代交叠模型,分析了二元经济背景下人口结构变迁与城乡收入分配对我国经常项目的影响。使用1989~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对理论命题的检验结果表明,无限劳动力供给与收入分配不平等加剧是造成我国经常项目持续顺差的重要原因,短期的宏观经济政策难以调控这种持续性的经常项目失衡。可以预见的是,短期内经常项目出现顺差的局面仍将持续,但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嬗变以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这一问题将有所缓解。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魏婕  任保平  李勇  
以高投资和低消费为特征的结构失衡成为困扰中国经济的一大顽疾,其造成的资源错配和经济增长质量问题被广泛诟病。通过横、纵向数据比较分析,本文发现中国投资率和消费率均不在两者的合意区间,投资消费结构失衡状况明显。基于双重的结构视角,我们采用中国1998—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其失衡原因进行计量检验和分析,发现中国投资消费结构失衡的基本逻辑在于需求与供给层面双重经济结构扭曲:需求层面收入分配结构扭曲(收入分配畸形所产生的总量效应)和供给层面技术结构扭曲(低水平技术供给所产生的结构效应)的共同作用是导致失衡的重要原因。未来对于中国经济失衡的纠偏,其关键是在保增长的前提下进行结构调整和战略转型,特别是...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管智超  
增强区域经济韧性是在我国新发展阶段统筹发展与安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本文立足于中国财政体制失衡的典型事实,考察财政体制失衡对区域经济韧性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财政纵向失衡已经超过最优阈值,削弱了区域经济韧性;(2)财政横向失衡的“越位”和“缺位”,阻滞了区域经济韧性的强化;(3)财政横向失衡对财政纵向失衡具有同向放大器功能,通过财政纵向失衡对区域经济韧性产生间接负面效应;(4)经济多元化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市场化水平提高和城市化推进能够更有效的分散外部冲击的风险,增强区域经济韧性。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杨盼盼  徐建炜  
本文整理1885—2008年世界各国的经常账户数据,从规模和分散度两个维度研究全球失衡问题。第一,全球失衡并不是新近发生的现象。全球失衡的规模变化与国际货币体系变迁存在显著关联。第二,全球失衡并没有出现向更多国家扩散的趋势,而是始终集中在少数主要国家。第三,世界主要国家在快速成长期间都是伴随着经常账户顺差的积累,逆差国的产生则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国际货币体系密切相关。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陆万军  张彬斌  
本文利用1980—2000年33个具有代表性的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实证检验了收入分配对中等收入国家(地区)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显示收入分配是导致国家(地区)间经济增长绩效差别的重要原因,分配失衡与发展陷阱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许多国家没有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解决收入分配难题,原因在于分配结构会影响政府政策选择,政府倾向于通过再分配和逆市场化政策来避免利益集团的阻碍并回应民众的呼吁,容易导致社会分化与经济停滞并存的现象。研究结论对中国收入分配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杨鹏   尹志锋   张志伟   孙宝文  
在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数字技术成为驱动企业创新的关键技术因素。本文基于2007—202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利用文本分析法构建企业层面的数字技术应用指标,考察企业数字技术应用对专利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应用显著提升了企业的专利质量,并且企业只有将数字技术应用到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才能真正发挥数字技术的专利质量提升作用;机制分析表明,企业数字技术应用通过提高研发效率、推动研发合作以及积累超级明星发明家三个渠道促进专利质量提升;数字技术对企业专利质量影响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在IT投入更多和专业化分工水平更高的企业中促进效果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应用并没有导致企业间的专利质量出现数字鸿沟。本文研究结论为数字经济时代下推动实体企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证据,并为我国未来提高专利质量相关的政策设计提供参考。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刘心怡  黄颖  黄思睿  张桃霖  
基于2013—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作用效果和影响路径,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促进共同富裕,在收入提升和缩小差距方面作用效果明显;结构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均有效促进了共同富裕,其中包容性特质(覆盖广度)的促进效果表现更为明显;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中西部地区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而东部地区更多地表现为增收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机制促进了共同富裕,同时通过经济增长机制中介促进收入提升;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效果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相关部门应当夯实数字普惠金融基础支撑,加强数据能力建设,提升居民金融素养,从而帮助低收入群体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昝馨  
过去三十多年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国家兴盛、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同时,区域发展、人口结构失衡的问题也在迅速加剧。年轻劳动力大量流入经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老龄化压力巨大,以地级市为主要统筹单位的基本医保基金不堪重负。笔者在F省N市的调研发现,当地城镇职工医保的抚养比已下跌至1.35∶1,即1.35个在职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