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25)
2023(12913)
2022(11471)
2021(10974)
2020(9359)
2019(21888)
2018(22031)
2017(43148)
2016(23382)
2015(26549)
2014(26658)
2013(26277)
2012(23922)
2011(21496)
2010(21900)
2009(20180)
2008(19815)
2007(17318)
2006(15316)
2005(13581)
作者
(67826)
(55827)
(55726)
(53054)
(35632)
(26817)
(25505)
(22120)
(21215)
(20100)
(19099)
(18710)
(17719)
(17639)
(17386)
(17041)
(16695)
(16688)
(16019)
(15901)
(13793)
(13755)
(13655)
(12837)
(12680)
(12447)
(12444)
(12432)
(11281)
(10871)
学科
(91978)
经济(91877)
管理(66217)
(65044)
(52709)
企业(52709)
方法(46684)
数学(41308)
数学方法(40595)
中国(28024)
(24038)
(22726)
业经(19814)
(19037)
(18766)
(17307)
贸易(17295)
地方(17008)
(16862)
理论(16778)
(16754)
银行(16720)
(15887)
农业(15704)
(14582)
(14557)
金融(14556)
(14511)
财务(14435)
财务管理(14403)
机构
大学(334676)
学院(333477)
管理(134774)
(130392)
经济(127413)
理学(116600)
理学院(115352)
管理学(113033)
管理学院(112431)
研究(106329)
中国(82685)
(71679)
科学(66279)
(62425)
(53444)
(50224)
财经(50097)
业大(48937)
研究所(48497)
中心(48417)
(47291)
北京(45959)
(45375)
(42712)
师范(42335)
农业(39471)
(39351)
经济学(38641)
(38385)
财经大学(37378)
基金
项目(224752)
科学(176020)
研究(164261)
基金(162161)
(140642)
国家(139474)
科学基金(120038)
社会(101238)
社会科(95858)
社会科学(95831)
(88102)
基金项目(85934)
自然(79384)
自然科(77549)
自然科学(77532)
教育(76422)
自然科学基金(76097)
(74166)
资助(68740)
编号(68355)
成果(55085)
重点(49810)
(49385)
(46926)
课题(46855)
(46359)
创新(43147)
科研(42995)
教育部(42408)
项目编号(42105)
期刊
(138822)
经济(138822)
研究(100407)
中国(60288)
学报(50213)
管理(49316)
科学(47220)
(45085)
(44726)
大学(38234)
教育(37133)
学学(36046)
(31820)
金融(31820)
农业(31308)
技术(30394)
财经(23542)
业经(23366)
经济研究(22400)
(19852)
问题(18529)
理论(17487)
图书(16809)
技术经济(16687)
统计(16653)
实践(16142)
(16142)
(15864)
科技(15768)
商业(15223)
共检索到4819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赵明  王晓军  
多人口随机死亡率模型是人口统计和保险精算领域的前沿问题。建立符合我国人口特征的死亡率预测模型,对人口预测、长寿风险度量和积极管理长寿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研究中对人口死亡风险异质性问题的关注较少,不能为多人口随机死亡率建模提供科学的研究假设。本文从我国人口死亡风险异质性的检验出发,构建两性别人口死亡率联合预测的混合泊松公因子模型,并给出极大似然参数估计的迭代算法,对我国男女两性别人口死亡率进行联合建模和预测,最后用于对保险公司养老年金的长寿风险资本需求测算。研究表明,混合泊松公因子模型能够有效刻画人口死亡风险的异质性,提升模型拟合优度,有效避免传统模型低估人口死亡率改善的弊端,并且死亡率性别比变动趋势符合人类生物规律。在风险导向的第二代偿付能力体系下,本文提出的死亡率模型能够为保险公司提供更稳健的长寿风险资本评估。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震  戴志杰  杨菁  
高质量人口死亡数据的匮乏长期困扰着中国的死亡率研究,死亡率的间接估计也由此成为中国人口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过去常用的方法如模型生命表和死亡关联模型等存在的一些缺陷会导致死亡率的误估。Wilmoth等提出的二维死亡模型具有对数据要求少、估计效果好的特点,但该模型的提出、构建和验证均基于发达国家的死亡率数据,对中国人口死亡模式的适用性还有待检验。文章从模型构建、经验系数和输入参数3个方面考察该模型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二维死亡模型在理论和模型估计上均对中国有较好的适用性,能准确地刻画中国人口死亡率的年龄模式。对拟合效果的检验和比较显示,二维死亡模型估计的精度优于其他的间接估计方法,拟合效果更好。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震  戴志杰  杨菁  
高质量人口死亡数据的匮乏长期困扰着中国的死亡率研究,死亡率的间接估计也由此成为中国人口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过去常用的方法如模型生命表和死亡关联模型等存在的一些缺陷会导致死亡率的误估。Wilmoth等提出的二维死亡模型具有对数据要求少、估计效果好的特点,但该模型的提出、构建和验证均基于发达国家的死亡率数据,对中国人口死亡模式的适用性还有待检验。文章从模型构建、经验系数和输入参数3个方面考察该模型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二维死亡模型在理论和模型估计上均对中国有较好的适用性,能准确地刻画中国人口死亡率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晓坤  雒水稞  苏雯  高建伟  
根据人口死亡原始数据建立的死亡率预测模型往往需要进行参数调整,使其更具实用性。在Lee-Carter模型的研究与应用中进行参数调整已经非常普遍,然而对CBD模型进行参数调整的研究还不多。文章首先利用中国人口死亡数据建立高龄人口的CBD模型,借助Lee-Carter模型的参数调整获取高龄人口预期寿命,然后以此为调整目标对CBD模型的参数进行调整,最后,利用调整的CBD模型对未来人口死亡率和预期寿命进行预测,并根据精算平衡原则分析评价我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领取阶段面临的长寿风险。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晓坤  雒水稞  苏雯  高建伟  
根据人口死亡原始数据建立的死亡率预测模型往往需要进行参数调整,使其更具实用性。在Lee-Carter模型的研究与应用中进行参数调整已经非常普遍,然而对CBD模型进行参数调整的研究还不多。文章首先利用中国人口死亡数据建立高龄人口的CBD模型,借助Lee-Carter模型的参数调整获取高龄人口预期寿命,然后以此为调整目标对CBD模型的参数进行调整,最后,利用调整的CBD模型对未来人口死亡率和预期寿命进行预测,并根据精算平衡原则分析评价我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领取阶段面临的长寿风险。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赵明  
由于高龄人口样本数据少,死亡率计算结果可信度低,传统的基于年龄的死亡率外推方法容易产生偏差。本文采用Age-Shifting模型,选取国家统计局和我国寿险业经验生命表的人口死亡率数据,考虑时间和年龄两个维度,对高龄人口死亡率进行动态拟合,并将拟合结果与传统的Gompertz模型进行比较。研究表明,Age-Shifting模型在拟合高龄人口死亡率的过程中,不仅考虑了年龄上的拟合度,同时也考虑到死亡率随时间递减的趋势,克服了Gompertz模型的缺陷,使得高龄人口死亡率的拟合结果更科学、合理。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赵明  
由于高龄人口样本数据少,死亡率计算结果可信度低,传统的基于年龄的死亡率外推方法容易产生偏差。本文采用Age-Shifting模型,选取国家统计局和我国寿险业经验生命表的人口死亡率数据,考虑时间和年龄两个维度,对高龄人口死亡率进行动态拟合,并将拟合结果与传统的Gompertz模型进行比较。研究表明,Age-Shifting模型在拟合高龄人口死亡率的过程中,不仅考虑了年龄上的拟合度,同时也考虑到死亡率随时间递减的趋势,克服了Gompertz模型的缺陷,使得高龄人口死亡率的拟合结果更科学、合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政宵  谢远涛  蒋涛  
信度模型在非寿险定价中的运用十分广泛。传统Bühlmann信度局限于风险个体之间相互独立的假设,无法解决保险数据间存在相关性的问题。文章在线性混合模型框架下引入固定效应截距项与随机效应截距项,通过对不同协方差矩阵的构建,建立了风险相依的信度模型。可以证明,在独立的假设条件下经典Bühlmann信度是线性混合模型的特例。风险相依的信度模型同时考虑纵向数据组间和组内的相关性,为信度理论结合混合模型提供了理论基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金博轶  
文章使用带有惩罚的泊松对数双线模型对死亡率进行建模,并使用该模型对人口未来死亡率进行预测,最后研究了预期寿命的变化对我国养老金个人账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带有惩罚的泊松对数双线模型能够更好的拟合我国人口的死亡率状况;我国人口的死亡率在未来呈下降的趋势,而现有生命表对人口未来死亡率改进估计不足;预期寿命的增加使我国养老金个人账户存一定的缺口,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缺口的规模会不断扩大。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黄荣清  
本文在分析了现有人口死亡模型的各种形式的基础上,以死亡的直接度量形式为目标,构造了两种新的死亡模型。新模型的特点是:(1)设计了使它能适合作各种人口分析的模型变量;(2)把模型分解为基本部分和波动部分,其中基本部分规定了死亡力的基本大小,它可分解为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和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的两种死亡力,具有简单、确定的函数形式;波动部分随死亡水平、死亡类型与死亡分析的需要,可以有各种形式。因此模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适应各种场合,并且具有很高的精;(3)用模型对一些人口死亡现象可以作合理的解释。本文还解释了人口学上两类死亡模型的关系,并揭示了人口死亡间接度量模型的改进方法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赵明  米海杰  王晓军  
文章利用1950~2018年人口死亡率数据,研究中国人口死亡率变动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随机死亡率模型,度量中国养老金体系面临的长寿风险。研究结果表明:(1)1950~1981年中国人口粗死亡率快速下降,人口死亡率降低速度随年龄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且性别间的差异较小。(2)1981~2005年中国人口粗死亡率平稳下降,0岁人口死亡率下降速度大幅提高,15~59岁男性人口死亡率降低明显减速,导致平均预期寿命逐渐低于女性。(3)2005~2015年人口粗死亡率上升主要受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影响,年龄别死亡率仍保持下降趋势,且60岁及以上人口死亡率下降速度较前两阶段显著提升。(4)在人口死亡率预测方面,稳健模型考虑了死亡率变动趋势,提高了长期预测的合理性。(5)在长寿风险度量方面,稳健模型具有较低的模型风险,对长寿风险的度量更加保守,能够为养老金体系留存更充足的风险资本。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何树红  邹丽华  姜毅  王瑞  
旱灾一直是对我国农业经济生产威胁最大的灾害之一。因此,如何深度剖析旱灾风险特征,强化风险管理,科学、积极地进行防灾减灾来大幅度减轻灾害风险负担、弱化旱灾风险负面影响,有效助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一直是政府和学术界长期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借鉴金融风险度量的方法经验,用VaR作为旱灾风险度量工具。通过构建混合分布模型的方式来拟合旱灾损失率分布,并根据该模型估计VaR以刻画旱灾风险大小。混合分布模型由常规分布和GPD组成,其中,GPD用来刻画风险尾部特征。同时,该模型采用Bayes计算方法来回避GPD分布阈值选择和参数估计难题。结果表明:与Gamma-GPD混合分布相比,Norm-GPD混合分布模型在拟合农业旱灾损失率分布上表现更佳,其精度较高、VaR估计值更可信。Norm-GPD混合分布的VaR估计结果表明,我国在遭受10年一遇,20年一遇和100年一遇旱灾的情况下,农业旱灾损失率不超过9.45%, 11.03%和30.21%。该结果对于我国农业旱灾风险管理以及农业灾害保险、债券的定价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邹小芃  杨芊芊  杨亚静  
步入老龄化社会后,人群未来的平均实际寿命高于预期寿命产生的长寿风险是政府、企业及个人面对的新型的日益严峻的问题。文章运用Lee-Carter模型对中国人口死亡率数据进行拟合和预测,在年金定价模型中引入长寿风险指数,测算了一系列不同购买时间、不同递延期、不同利率、不同性别情况下的长寿风险指数递延年金的价格和风险转移程度。结果表明,此款年金产品相比普通的定额即期年金在价格上更有优势,并能帮助年金提供者实现部分系统性长寿风险的转移,是进行长寿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樊毅  张宁  
人类预期寿命的不确定性会因为经济水平上的发展、生活质量上的改善、医疗技术上的创新等因素而增加。文章运用8种较为常用的随机死亡率模型对中国0~89岁的总人口死亡率的历史数据进行拟合,并通过贝叶斯信息准则和赤池信息准则比较法、嵌套模型的似然比检验法对这些模型的拟合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Age-Period-Cohort模型对中国总人口死亡状况的综合拟合效果最优。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樊毅  张宁  张万月  
生活方式的改变、医学的进步和遗传学的新发现都会使人的预期寿命变得不确定。本文针对中国人口死亡率历史数据(089岁男性数据),利用贝叶斯信息准则和嵌套模型的似然比检验等方法,比较了8种目前流行的随机死亡率模型的拟合效果;同时,检验了这8种随机死亡率模型预测结果的生物合理性和稳定性,并比较了它们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由Lee-Carter模型拓展而来的Age-Period-Cohort模型最适合于拟合和预测中国的人口死亡率,这为我国寿险企业和养老金机构的死亡率风险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