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862)
- 2023(5772)
- 2022(5324)
- 2021(4928)
- 2020(4552)
- 2019(10769)
- 2018(10902)
- 2017(22520)
- 2016(12434)
- 2015(14427)
- 2014(14703)
- 2013(14997)
- 2012(14355)
- 2011(13154)
- 2010(13477)
- 2009(12967)
- 2008(13199)
- 2007(12188)
- 2006(10696)
- 2005(9789)
- 学科
- 济(55693)
- 经济(55634)
- 业(32627)
- 管理(32571)
- 方法(28817)
- 数学(26351)
- 数学方法(26173)
- 企(23958)
- 企业(23958)
- 中国(17603)
- 农(16100)
- 财(14245)
- 贸(12219)
- 贸易(12215)
- 制(12131)
- 易(11911)
- 学(11139)
- 农业(10235)
- 银(10194)
- 银行(10169)
- 业经(9764)
- 行(9723)
- 地方(9569)
- 融(8783)
- 金融(8781)
- 和(8155)
- 务(8096)
- 财务(8080)
- 财务管理(8052)
- 环境(7653)
- 机构
- 大学(193951)
- 学院(191469)
- 济(83446)
- 经济(81701)
- 管理(71181)
- 研究(65927)
- 理学(60614)
- 理学院(59938)
- 管理学(59023)
- 管理学院(58659)
- 中国(51024)
- 京(41422)
- 财(40186)
- 科学(39529)
- 所(35270)
- 农(33909)
- 财经(31945)
- 研究所(31746)
- 中心(30013)
- 江(28797)
- 经(28774)
- 业大(28422)
- 农业(27117)
- 经济学(26945)
- 北京(26741)
- 经济学院(24745)
- 范(24389)
- 师范(24150)
- 财经大学(23540)
- 州(22891)
- 基金
- 项目(117425)
- 科学(90534)
- 研究(85590)
- 基金(84207)
- 家(73023)
- 国家(72449)
- 科学基金(60145)
- 社会(53489)
- 社会科(50617)
- 社会科学(50599)
- 省(45212)
- 基金项目(44462)
- 教育(39487)
- 划(38544)
- 自然(37952)
- 自然科(36970)
- 自然科学(36955)
- 自然科学基金(36301)
- 编号(35894)
- 资助(35882)
- 成果(30045)
- 部(27273)
- 重点(26596)
- 发(25782)
- 课题(24240)
- 创(23509)
- 教育部(23028)
- 科研(22819)
- 人文(22174)
- 创新(22116)
共检索到2843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维志
解放后,从1954年开始我国历年都对死亡人数做过统计,基本反映了我国人口死亡率一般变化情况。但对死亡率的深入研究还是很不够的。一是对死亡人口年龄调查的次数太少,二是调查的范围只包括部分地区,不够普遍。1982年普查时,对1981年全国分年龄死亡人口数字进行了全面调查,这在我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普查结果表明,普查统计的1981年死亡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涂子贤,王仁安
本文利用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00%资料,并结合其它资料,对中国人口年龄、性别死亡率水平和特点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1973~1990年的17年间,中国婴儿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由1973年和1981年男性高于女性转为1990年女性高于男性,并且在市镇县及省市自治区间仍存在较大差异,少儿期年龄别死亡率下降幅度是所有年龄组中最大的,尤以1~4岁组最明显,下降了73.25%;育龄期妇女死亡率已由1973年和1981年高于男性,转为1990年低于男性;老年死亡率男性有所上升,女性略有下降,地区差异不明显。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晓军 米海杰
本文利用1981-2010年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提供的死亡率数据,对四次人口普查期间中国人口死亡率改善水平进行深层次分析,分别按年龄、性别、城乡、是否投保等进行对比,并与其他国家的数据对比,旨在探讨中国人口死亡率变化趋势和不同分类人群死亡率改善的差异、成因及变动趋势,最终为长寿风险管理提供依据。主要结论是:建国以来,中国人口死亡率持续改善,死亡率改善程度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近十年来死亡率改善程度最高,婴儿和55岁以上人口尤为明显。大部分年龄组的女性死亡率改善水平高于男性,市人口死亡率改善水平明显高于镇和乡,投保商业保险人口的死亡率改善水平高于全国人口,我国人口的死亡率改善水平高于对比国家,这反映了我国人民生活和医疗水平的实质提高,也表明未来死亡率还有较大的下降空间。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若建
本文对困难时期人口死亡率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 ,从整体上认为当年男性人口的损失比女性大 ,年龄大的人口损失比年龄小的严重。对被海外学者高估的婴儿死亡率和认为女孩在困难时期损失更加严重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戴达民
与某些国家的情况相反,法国城市中总的人口死亡率并不高,随着居民区的不断增加,甚至还有下降的趋势。这是由于大城市的社会职业结构一般都更有益于居民,当然仍存在着导致死亡的各类原因。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熊郁
一、少数民族人口死亡率的演变死亡率是人口自然变动过程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标志着一定的社会发展水平,即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都有其相应的死亡水平。我国少数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解放前虽有许多民族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阶段,但也还有一部分民族仍处在封建农奴制或奴隶制,有的甚至还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公社制残余。在落后的社会经济制度下,人民的生活极端贫困,医疗卫生条件极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金博轶
文章使用带有惩罚的泊松对数双线模型对死亡率进行建模,并使用该模型对人口未来死亡率进行预测,最后研究了预期寿命的变化对我国养老金个人账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带有惩罚的泊松对数双线模型能够更好的拟合我国人口的死亡率状况;我国人口的死亡率在未来呈下降的趋势,而现有生命表对人口未来死亡率改进估计不足;预期寿命的增加使我国养老金个人账户存一定的缺口,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缺口的规模会不断扩大。
关键词:
长寿风险 养老金 个人账户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胡仕强
鉴于我国人口死亡率统计数据质量不高的实际和传统Lee-Carter死亡率预测模型两阶段方法存在的误差累积问题,本文采用贝叶斯Markov Chain Monte CarLo方法来预测我国人口死亡率。通过Win BUGS编程,文章在一体化框架下一次性给出模型的参数估计和未来死亡率的预测值。对研究结果的比较分析表明,贝叶斯方法不仅有效减少了数据质量问题的不利影响,提高了参数估计的稳健性,而且有效克服了参数估计和预测分开进行的弊端,在BiC值和残差项方差等模型选择标准上明显优于传统方法。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爽
婴儿死亡率是综合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死亡水平、卫生保健状况及生命素质高低的重要人口学指标。建国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婴儿死亡率水平迅速下降,对我国人口总死亡水平的降低和人口预期寿命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因此,要全面、客观地了解我国人口发展的过程与规律,科学地认识我国人口的现状与特点,对在死亡率变化中占有突出重要地位的婴儿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樊毅 张宁 张万月
生活方式的改变、医学的进步和遗传学的新发现都会使人的预期寿命变得不确定。本文针对中国人口死亡率历史数据(089岁男性数据),利用贝叶斯信息准则和嵌套模型的似然比检验等方法,比较了8种目前流行的随机死亡率模型的拟合效果;同时,检验了这8种随机死亡率模型预测结果的生物合理性和稳定性,并比较了它们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由Lee-Carter模型拓展而来的Age-Period-Cohort模型最适合于拟合和预测中国的人口死亡率,这为我国寿险企业和养老金机构的死亡率风险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高凌
本文用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中国不同职业人口的死亡率差异。分析表明,干部、办事人员和科技人员最低,商业、服务人员和生产工人依次上升,农林牧副渔劳动者最高。分析还表明,第四次人口普查中有相当一部分退休的死亡人口的职业填了生前“通常的职业”而非“不在业”,从而使不在业人口死亡率偏低。这与其它国家死亡人口登记中出现的问题类似,也是我们在下一次普查时应该引起注意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大松 王增文
文章就中国基本养老金收支不平衡的问题,在Sebnem Kalemli-Ozcan所建立的"死亡率变化,不确定效应和退休的模型"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改进。并建立了我国人口死亡概率与最优退休年龄动态变化模型,通过分析得出法定退休年龄与最优退休年龄短期内存在不同步的现象。最后给出了具体解决的方案。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镘 黄柏石 刘晔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健康中国”战略强调切实治理影响人口健康的环境问题,建设健康人居环境。论文基于2000年和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以及2005年和2015年各省级行政单元1%人口抽样调查等数据资料,论文使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刻画中国城市人口死亡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空间回归方法,揭示城市PM_(2.5)的平均浓度对人口死亡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以及社会经济因素对PM_(2.5)—人口死亡率关联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人口死亡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呈现明显的异质性,高死亡率地区早期集聚分布于西南地区,2005年后在西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和华中地区呈现逐渐集聚分布态势。低死亡率地区长期集中分布于西北地区、东北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京津两市。(2)人口死亡率的分布存在空间关联性,高—高类型地区早期集中分布于西南地区,后期向东扩展;低—低类型地区主要分布于北疆、内蒙古西部和广东省及其周边地区。(3)城市PM_(2.5)浓度对人口死亡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对邻近地区的人口死亡率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4)中国城市PM_(2.5)浓度对人口死亡率的影响存在学历差异和城乡差异,地区高学历人群集聚可降低PM_(2.5)的健康风险,城镇化发展进程缓慢则会加重PM_(2.5)的健康风险。研究旨在为防范空气污染暴露导致的健康风险、建设健康人居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志生 刘恒甲
文章选择Lee-Carter死亡率模型对中国人口死亡率数据进行拟合和预测,以探讨Lee-Carter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和表现形式。基于1992~2007年中国人口分年龄组死亡率数据,文章对奇异值分解法(SVD)、最小二乘法(OLS)、加权最小二乘法(WLS)和极大似然法(MLE)的拟合结果和预测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加权最小二乘法具有最好的拟合和预测效果。文章利用最优的拟合模型,对未来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行了预测,并利用Bootstrap方法进行了区间估计。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郝虹生,E·阿瑞葛,J·班尼斯特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成立以来,就将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社会政策。早在50年代;中国人口的死亡率就开始迅速下降,并在此后持续下降。到70年代后期,大部分年龄的分年龄死亡率都有明显的降低。80年代初进行的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中国已成为一个低死亡率的发展中国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