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598)
- 2023(5407)
- 2022(4956)
- 2021(4649)
- 2020(4355)
- 2019(10334)
- 2018(10512)
- 2017(21788)
- 2016(12050)
- 2015(14033)
- 2014(14391)
- 2013(14668)
- 2012(14065)
- 2011(12882)
- 2010(13187)
- 2009(12724)
- 2008(12967)
- 2007(11945)
- 2006(10481)
- 2005(9589)
- 学科
- 济(53210)
- 经济(53154)
- 业(31690)
- 管理(31563)
- 方法(27316)
- 数学(24858)
- 数学方法(24689)
- 企(23289)
- 企业(23289)
- 中国(17113)
- 农(15759)
- 财(13821)
- 制(11901)
- 贸(11815)
- 贸易(11811)
- 易(11515)
- 学(10555)
- 农业(9957)
- 银(9861)
- 银行(9837)
- 行(9402)
- 业经(9350)
- 地方(9323)
- 融(8440)
- 金融(8438)
- 和(8043)
- 务(7821)
- 财务(7805)
- 财务管理(7777)
- 企业财务(7281)
- 机构
- 大学(187748)
- 学院(185542)
- 济(80040)
- 经济(78322)
- 管理(69176)
- 研究(63270)
- 理学(58909)
- 理学院(58244)
- 管理学(57340)
- 管理学院(56988)
- 中国(49053)
- 京(40021)
- 财(38730)
- 科学(37993)
- 所(33739)
- 农(32718)
- 财经(30707)
- 研究所(30319)
- 中心(29045)
- 江(27907)
- 经(27590)
- 业大(27447)
- 农业(26166)
- 北京(25901)
- 经济学(25483)
- 范(23913)
- 师范(23681)
- 经济学院(23367)
- 财经大学(22544)
- 州(22336)
- 基金
- 项目(112743)
- 科学(86711)
- 研究(82611)
- 基金(80339)
- 家(69412)
- 国家(68850)
- 科学基金(57069)
- 社会(51247)
- 社会科(48427)
- 社会科学(48409)
- 省(43629)
- 基金项目(42731)
- 教育(38269)
- 划(37177)
- 自然(35843)
- 编号(35155)
- 自然科(34908)
- 自然科学(34894)
- 自然科学基金(34263)
- 资助(33985)
- 成果(29660)
- 部(26082)
- 重点(25460)
- 发(24747)
- 课题(23711)
- 创(22566)
- 教育部(22054)
- 科研(21874)
- 性(21399)
- 人文(21285)
共检索到2760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新法
人口性别构成对婚姻家庭、人口再生产、人口移动和人口构成都有巨大的影响。两性人口构成是否平衡,对于社会安定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因此,人口性别统计资料非常重要。本文根据人口普查和人口统计年报资料,对我国人口性别构成状况和变化趋势作一粗浅分析。 一 1982年人口普查结果,大陆二十九个省、市、自治区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占51.52%,女性占48.48%,性比例为106.3,男性人数比女性人数多3,069万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周清华
城市是一个人口集中、物质富裕、生活方式先进的地域。因此也是人们向往的地域。当人们出于对城市的向往而从乡村地域迁移到城市地域,以及由此而带来的非农经济活动、各种生产要素不断地朝着城市地域进行空间聚集的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城市化。目前,人们一般认为它发端于产业革命,并从此形成了一股不可遏制的潮流,冲击着人们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建国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提高到了1989年的26.9%。但是在其构成方面,却存在一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放
建国后,我国城镇人口的增长变化主要是由于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农村到城镇的人口迁移以及市、镇的新建扩建、所造成的。而联合国在80年代中期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人口增长构成的研究表明,在发达国家,城镇人口增长的60%是由于农村到城镇的迁移和市、镇的新建、扩建所致,城镇人口增长的40%来自于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而在发展中国家,因农村到城镇的人口迁移和市、镇的新建、扩建而造成的城镇人口增长只占城镇人口增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莉
本文运用markov链分析了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构成 ,并预测了其发展趋势。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涂子贤,王仁安
本文利用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00%资料,并结合其它资料,对中国人口年龄、性别死亡率水平和特点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1973~1990年的17年间,中国婴儿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由1973年和1981年男性高于女性转为1990年女性高于男性,并且在市镇县及省市自治区间仍存在较大差异,少儿期年龄别死亡率下降幅度是所有年龄组中最大的,尤以1~4岁组最明显,下降了73.25%;育龄期妇女死亡率已由1973年和1981年高于男性,转为1990年低于男性;老年死亡率男性有所上升,女性略有下降,地区差异不明显。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高凌
近几年来,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呈上升趋势,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为了研究目前影响出生性别比的主要因素,本文利用第四次人口普查1%抽样数据和1988年千分之二生育节育调查的资料,对我国出生性别比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树茁 闫绍华 李卫东
文章基于传统的人口转变理论,从生育空间的三维性出发,提出了性别偏好视角下的中国人口转变模式。利用全国和分省的总和生育率及出生人口性别比数据进行验证,实证结果表明中国人口转变中存在带有性别偏好的人口转变模式:出生人口性别比伴随生育水平和性别偏好的动态变化而呈现出上升、高位徘徊的阶段特征和下降的趋势,这种变动趋势又因生育空间的区域差异呈现出4种区域类型。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爽
随着人口学研究日益深入,对于人口出生性别比做出较全面、系统的分析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也有了客观可能性。 本文利用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二千多个县的汇总资料,着重对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分布特征、资料质量评价等有关问题做一比较分析。但由于出生性别比指标自身的统计特征和连续性的要求,以及我国人口出生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周国华 黄蓉 谢盼盼
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地热产业迅速发展,急需在理论研究上实现突破以为地热产业实践提供指导。在界定地热产业概念的基础上,从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业务流程和组织方式两个维度明晰了地热产业构成部分;从价值链角度,将地热产业划分为地质基础、资源辅助和开发应用3个平台并对其内在关系进行了阐述;分析了现阶段地热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地热产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地热产业 产业构成 低碳经济 新能源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维志
解放后,从1954年开始我国历年都对死亡人数做过统计,基本反映了我国人口死亡率一般变化情况。但对死亡率的深入研究还是很不够的。一是对死亡人口年龄调查的次数太少,二是调查的范围只包括部分地区,不够普遍。1982年普查时,对1981年全国分年龄死亡人口数字进行了全面调查,这在我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普查结果表明,普查统计的1981年死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席玮 于学霆
预测未来人口变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定相应政策的重要依据,当前所有关于人口结构变动所带来的影响的有关研究,分析的前提都离不开对人口总量和结构的变动的预测。文章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应用队列要素法对我国2013-2035年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情况进行预测,探索未来人口结构演变的趋势,分析其对宏观经济层面的影响。
关键词:
人口预测 年龄结构 经济影响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程晞
我国人口迁移分析程人口迁移、流动是指人口在空间的移动。人口迁移、流动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人口迁移、流动的加剧是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它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由于人口迁移对人口分布的宏观格局影响很大,同时人口省际迁移是平衡地区生;"力布局的重要...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黄祖宇 王桂新
文章利用中国2010年以来全国人口普查、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及其他相关统计数据,测算并考察2011~2020年城市人口增长来源构成及其对城市化发展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城市人口规模仍在持续增大,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2011~2020年的新增城市人口中,56%来自人口迁移,26%来自行政区划变动,自然增长仅占18%,人口迁移仍是推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导因素;城市人口增长来源构成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但三大增长来源对城市化发展贡献的差异趋于减小,迁移增长对城市化发展的主导作用有所弱化,自然增长与区划变动的影响相对增大。探讨城市人口增长来源构成及其对城市化发展的贡献,对把握中国新时期城市化发展动力机制的变化,推进城市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放
利用 1 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和 2 0 0 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 ,对在“四普”至“五普”间中国城镇人口增长构成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在新增长的城镇人口中 ,有 5 2 %是来自于地域的重新划分 ,有 31 %是来自于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迁移 ,来自于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的只有 1 7%。本文认为 ,未来中国的城市化应当主要依靠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迁移 ,因此 ,采取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解决好从农村迁移到城镇的人口的就业和生活 ,使他们能够顺利向城镇转移 ,这对于 2 1世纪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