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80)
- 2023(10617)
- 2022(8578)
- 2021(7852)
- 2020(6960)
- 2019(15978)
- 2018(16045)
- 2017(31710)
- 2016(17591)
- 2015(20243)
- 2014(20679)
- 2013(20440)
- 2012(19125)
- 2011(17320)
- 2010(17624)
- 2009(16780)
- 2008(16875)
- 2007(15404)
- 2006(13782)
- 2005(12821)
- 学科
- 济(76420)
- 经济(76315)
- 管理(46720)
- 业(45692)
- 企(34408)
- 企业(34408)
- 方法(33538)
- 数学(29930)
- 数学方法(29660)
- 中国(25079)
- 农(23570)
- 财(19210)
- 制(17781)
- 业经(16150)
- 地方(15758)
- 学(15497)
- 农业(15014)
- 贸(14708)
- 贸易(14701)
- 易(14262)
- 银(13528)
- 银行(13498)
- 行(12918)
- 融(12017)
- 金融(12014)
- 体(11635)
- 和(10903)
- 环境(10380)
- 务(10362)
- 财务(10330)
- 机构
- 大学(266072)
- 学院(262981)
- 济(110680)
- 经济(108247)
- 管理(96350)
- 研究(92168)
- 理学(82092)
- 理学院(81076)
- 管理学(79660)
- 管理学院(79166)
- 中国(70345)
- 京(57244)
- 科学(55959)
- 财(53570)
- 所(48026)
- 农(46484)
- 研究所(43248)
- 中心(42098)
- 财经(42067)
- 江(40828)
- 业大(38896)
- 经(37949)
- 农业(36622)
- 北京(36494)
- 范(35765)
- 师范(35422)
- 经济学(35218)
- 院(32759)
- 州(32258)
- 经济学院(31974)
- 基金
- 项目(166812)
- 科学(130157)
- 研究(121197)
- 基金(120757)
- 家(105551)
- 国家(104719)
- 科学基金(87971)
- 社会(77311)
- 社会科(73131)
- 社会科学(73109)
- 基金项目(64264)
- 省(64162)
- 自然(55607)
- 教育(55467)
- 划(54818)
- 自然科(54260)
- 自然科学(54242)
- 自然科学基金(53251)
- 编号(49995)
- 资助(49096)
- 成果(41851)
- 重点(38035)
- 部(37623)
- 发(36620)
- 课题(34632)
- 创(33435)
- 国家社会(32201)
- 科研(32148)
- 教育部(31873)
- 创新(31457)
- 期刊
- 济(125516)
- 经济(125516)
- 研究(81332)
- 中国(51413)
- 农(43046)
- 学报(41432)
- 财(40587)
- 科学(38902)
- 管理(33586)
- 大学(31024)
- 学学(29141)
- 农业(28328)
- 融(26367)
- 金融(26367)
- 教育(25367)
- 技术(21210)
- 财经(21154)
- 业经(20752)
- 经济研究(20086)
- 问题(18526)
- 经(18199)
- 业(14686)
- 贸(14457)
- 理论(13212)
- 技术经济(13179)
- 统计(12971)
- 商业(12842)
- 版(12632)
- 现代(12354)
- 图书(12134)
共检索到3966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单良 韩放 宋关东
采用变异系数、尺度方差、地统计分析、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基于分县级、地级、省级三种尺度分析2000年和2010年我国人口半城镇化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半城镇化区域差异在三种尺度上均表现出逐渐扩大的态势;(2)尺度方差及其分解结果显示,尺度方差及其构成大小依次为县级、地级、省级,即尺度越小,尺度方差越大,对半城镇化区域差异的贡献份额越大;(3)空间格局研究表明,不同尺度区域半城镇空间差异显著,呈现出东西梯度发展格局,各尺度空间关联格局总体相对稳定,"High-High"类型集聚区大多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Low-Low"类型集中分布于西部地区;(4)最后,将人口半城镇化格局演化的影响因素归结为三个方面: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流动与产业结构。
关键词:
半城镇化 尺度 中国 空间分析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安俞静 刘静玉 刘梦丽 乔墩墩
人口与空间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界定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协调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灰色关联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对河南省1990-2015年两者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结合空间分析方法,从省域、市域、县域三个层面对2005、2010、2014年两者协调发展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时间序列上,河南省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协调发展指数呈不断上升趋势,但人口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2)从空间分异格局看,市域级、县级尺度耦合协调状况整体相似,但随着研究尺度的细化,空间分布格局异质性特征逐渐明显;(3)从空间关联特征看,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空间关联均以正相关为主,但冷热点的分布区域及分布范围有所不同,市域级冷热点多呈零散分区分布,县级尺度则多为集中连片状分布。在此基础上对不协调原因进行分析,认为两者发展状态主要受到城市发展的外在制度因素与内在基础因素的共同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路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小敏 陈多长
文章通过对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和城镇人口增长情况的分析,发现当前中国的人口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基于对推动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不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利用2000—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验证了财政分权、土地财政、商品房价格上涨和政绩考核是推动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主要因素。文章建议政府应从土地征用制度和地方税制改革两个方面来改善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问题。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华 李武艳 朱从谋
本文以浙江省11个地市和69个县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分析法、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20042014年间不同行政尺度下城镇化水平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市级和县级城镇化在时序上均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整体上市级城镇化高于县级;第二,市级和县级城镇化区域差异性均呈现每年减小趋势,市级区域差异性减少的幅度和速率比县级更快,2007年以前市级城镇化空间差异大于县级,从2007年开始县级城镇化空间差异大于市级;第三,从微观指标上看,市级和县级城镇化的主导指标相同,均为人均财政收入,人均社会消费品
关键词:
城镇化 空间差异 地理探测器 浙江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志宝
基于周一星修正的1982—2000年城镇化数据和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本文依据所构建的人口城镇化贡献模型,以省级行政单元为基本研究对象,考察了1982—2005年研究期内不同时段省级行政单元的人口城镇化差异变动情况。主要从城镇人口的相对增长指数和城镇人口增长的贡献率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各省级行政单元的城镇化差异,按时段将之落实到地图上,并将所有的省级行政单元划分成三个类型,然后将其对应于人口城镇化进程的四个阶段。最后,简单地说明了各省级行政单元在人口城镇化进程中四种类型的转换过程或阶段转变。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静 杨小唤 石瑞香
人口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尺度依赖性,从不同尺度上对人口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可以更确切、真实地揭示人口的空间分布规律,为制定区域发展规划、灾害评价、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山东省为研究区,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和统计相关分析方法,比较市级、县级、1 km三个尺度上人口分布的空间自相关性及其与环境—经济因子的统计相关性,试图探讨不同尺度下人口的空间分布模式及影响(指示)因素,从不同尺度揭示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结果表明:①从不同尺度对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从宏观到微观不同详细程度的信息。从市级尺度分析,可以得到山东省整体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从县级尺度分析,可以得到山东省各市内部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从1 km尺度分析,可以得到山东省各县内部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②不同尺度上,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不同。市级和县级尺度上,人口分布受环境—经济因子的影响表现出与一些因子显著相关,而受空间集聚的作用较小;1 km尺度上,人口分布与环境—经济因子的相关性较小,而主要受空间集聚的作用,在县内部,人口往往集中分布于某一区域,呈现出典型的集聚分布模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录仓 武荣伟 刘海猛 周鹏 康江江
2000年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新常态与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从县域尺度出发,基于2000和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应用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10年间中国2283个县域单元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模式多样,胡焕庸线西北半壁以均质化、轴带特征为主;而胡焕庸线东南半壁则呈现出核心—外围的分布特征。22000-2010年间,人口老龄化均值从6.7%增至8.7%,表明中国县域全面进入老年型社会,步入老年型的县域多集中于内陆、东北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10年间人口老龄化总体空间格局较为稳定,但人口老龄化的变动趋势差异显著。3人口老龄化在"胡焕庸线"两侧、不同地域类型间、城乡间、民族自治地区与非民族自治地区间、贫困与非贫困地区间存在差异,且差异变动的方向并不一致。4影响人口老龄化的核心因素为各区域往期人口年龄结构、步入老年序列人口比重、人口流出的比例等。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贤 尚钊仪 车越
针对我国目前对平原区河流连通综合评价指标和实例研究的不足,本文从形态、结构、功能三个方面,分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面,定义了河流连通指数RCI,并以上海浦东片部分选区为例,结合Arc GIS软件及Ward开发的欧式平方距离聚类分析法,分析河流连通总体特征及差异,讨论城镇化影响下的河流连通空间分异特征及分区方案。结果表明:区域RCI整体为一般连通,形态连通基本为较差或不连通,结构连通50%以上为非常连通,功能连通50%以上为一般连通或较连通,各个指标层得分存在明显差异;聚类为四个集群,依据河流连通性和城镇化特征将区域划分为:形态提升区、功能恢复区、形态恢复区、连通提升区。
关键词:
平原区 河流连通 空间分异 城镇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秦佳 李建民
中国人口城镇化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格局。文章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人口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正自相关性是造成中国人口城镇化空间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并且会改变其他因素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利用控制了空间自相关性的空间误差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地区之间土地城镇化水平、第二、三产业就业水平和产值水平,以及人均GDP的差距是造成人口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并且第三产业就业水平的提升对中西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大于其在东部的作用。与一些研究文献的结论不同,本文在控制主要因素后发现,财政支出水平、出口规模、港澳台资和外资企业发展水平对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相伟
城镇化包含了人口集聚、土地利用变化、产业升级、空间流动等过程,表现为人口城镇化、土地(空间)城镇化等多种形式。人口城镇化是从"人"的视角实现城镇化,内涵是人口由农村向城镇集中,以及与此相伴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人口的空间集中是基础,生产方式、生活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培芳
本文选取了 1 978年到 2 0 0 0年国民经济与人口统计资料 ,对我国人口城镇化率与经济非农化率的依存关系用 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得出关系模型 ,并对其进行评价。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 经济非农化 回归分析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谢天成 张研 王洌瑄 施祖麟
协同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两大战略,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基于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多维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空间相关性分析与地理探测器等模型,系统剖析了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12年以来全国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逐渐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差异逐年缩小;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但省份间的联动效应及高值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经济城镇化、生活富裕、乡风文明和社会城镇化是影响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生活富裕最关键。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新型城镇化 协同发展 时空演化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赛赛 冯秀丽 马仁锋 徐晖 范园园
研究城镇低效用地对于协调城市用地空间、优化城市用地布局、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宁波市城镇低效用地调查数据,从不同城镇低效用地类型出发,在镇域尺度上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计量研究宁波市城镇低效用地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宁波镇域城镇低效用地分布具有显著集聚特征,旧村庄与旧厂矿集聚性强,旧城镇相对离散;旧城镇主要分布于余姚慈溪交界处及奉化;旧村庄团聚于奉化东北部、江北;旧厂矿在余姚形成"聚簇",在市域东南部出现连片"洼地",并主导总体分布格局.
关键词:
城镇低效用地 空间格局 空间自相关 宁波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锐 刘普幸 张克新 贾文雄
基于祁连山区8个气象站点1958年-2006年逐月日照时数资料,利用线性趋势线、ArcGIS中的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插值、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祁连山区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突变特点和变化周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a来,祁连山区年平均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冬季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春、夏、秋季呈增加趋势,且以春季增幅最大;日照时数增幅大小具有显著的中西段大、东南段小的地域差异;增加突变显著,突变时间存在空间差异性。日照时数的周期(p≤0.1)具有多尺度、多层次和多分辨的特性结构,且表现出由中段21a中尺度周期向西、向东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